文|布丁

“总有人说我爱发呆。”随着一句自述和寥寥几个场景对话的勾勒,观众很快便被带入了昭和时代的日本,同样很快地就会发现带我们走入这个时代的主人公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性子(人设): 她小小的、软软的、甜甜的,或轻仰着头微笑,或微低着头发呆,总是极力的避免引起他人的注意,而他人也总会莫名其妙的“无视”她。

影片讲述了二战前十余年直到战后重建前夕女主人公小铃的生活轨迹。与众多日本动漫中的孩子类似,小铃这个形象并不完美,这一点集中展现在她对生活的态度上——从影片一开始,她就坐在船上自顾自地比划,对周遭发生的事情根本不走心,发呆、迷路、不记得婆家姓氏、亲属是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迷糊的性格是小铃这个形象得以树立的关键,也为众多悲惨的转折埋下了伏笔。与此同时,她又天生热爱画画,想象力十分惊人,比如她笔下海中翻腾的“兔子”、拐卖儿童的“狼人大叔”,还有炮弹爆炸留下的彩色烟雾……所有这些都为生活平添了几分趣味,冲淡了现实的残酷,让整部影片充满了诗意甚至魔幻的色彩。

国家发动战争,百姓没有选择地被卷入其中,昭和19年-20年夏天,这一家普通人经历战争带来的苦难悲痛。作为日本海军的根据地,吴市在战争当中多次遭到空袭。军舰引发的火光,空袭带来的创伤,整个街道满布灰烬。小铃身边重要的事物一件件被夺走,生离死别就是一瞬间的事情,看着晴美在自己眼前被炸飞,丢掉了画画的右手…即便如此,她也没有放弃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统治者们宁为玉碎的野心最终导致了广岛长崎这样的人间炼狱。战争是残酷的,但是动画却让惨不忍睹、血肉横飞的现实如同水彩画一样浓墨重彩的带过。影片展现更多的是普通民众在每天不断恶化的战局之下拼命生存、积极面对生活的琐事,欣赏战后民众坚强地活下去的态度,还有饭吃,太好了!房子还没被烧坏,太好了!能活着,太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初吸引布丁的是这部电影的细节,影片开始于1935年,从明治维新到1945年二年结束是日本的近代。近代史衔接封建统治时期与现代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迅速社会生活的许多细节也是兼具了前后两个时代的特征,非常独特,且一晃而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对这个时期的市民生活细节记录之详尽,让布丁叹为观止!森永的奶糖(现在也能买到)、电车站的检票闸口、如何晒海苔、蚊香猪、店门口清扫洒水、运砂船、石垣、木造建筑、传统的厨房、吊着晒干的柿饼……

问一个容易激怒某些人的问题,现在的中国要制作一部动画片,能复原出如此真实详尽的1935年的中国的样子吗?一般人认为有必要将细节还原得如此丰满细致吗?历史是什么?是主义?伟人的痕迹?重大的战争?还是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吃穿住行、喜怒哀乐?布丁倒没说要这个不要那个,但某些人的心中只有这个没有那个,尽管他自己就是那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叫反战?这样去记录历史、记录生活、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不舍得看到平静的生活被摧毁,就是反战。惋惜、伤痛、不舍,这是人类该具有的最基本的情感,这叫正常。以正面而不是讽刺的方式跟你说战争激动人心、光荣豪迈、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甚至痛快、好玩、过瘾,那不叫反战,那叫好战。

战争中不管哪一方,都是受害者,都会经历痛苦、撕裂、破碎,告诉你这个,才叫反战。告诉你别人都是坏人,坏人都该死,告诉你你才是唯一的好人、受害者,你就应该踩在别人的尸体上痛快饮酒庆祝,那叫反人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任何人都不会想要发动战争的,所以恨日本这个民族也是没用的,虽然曾经他们的做了很多很可怕的事,很难接受,但至少现在的人民是无辜的。历史书的每一页都搭上了无数人命,我知道我的持方是什么,但无论是谁都是一条跟我同等的生命,我们感到震撼是因为了解了他们的故事,然后换位思考后的代入,否则每一条生命都够我们哭个无数次。

战争摧毁了很多家庭。妇女们很守规矩的原因也是因为他们认为男宾在做更难的工作。 所以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影片中失去的痛苦,出现的悲伤到极致的欢笑,要多么悲伤多么看重一件事情,在难过的时候才能笑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还是想回到这部电影的小玲身上,她就是很笨拙粗心,也少不了喜怒哀乐的人之常情,但她很踏实,没有人会讨厌她,她的闪光点在于善良,她的沉默和自我和解都在为:不要添麻烦而努力,这算不算日本的民族特征?

哲之所以仇视大海,是因为失去了亲人,看到了画中的兔子便燃起了希望,我仍旧为哲到周作家休息那段感到脚趾抓地的折磨,两个男子的谈话和气度都让无法让我理解,这可能就是战争带来的,也可能是民族文化差异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个注意到的点是,电影始终没有正面呈现惨烈爆炸的镜头,要么是远景,要么是空袭过后烧毁的房屋,而空袭的炸弹在铃的眼里仿佛是水彩,是后印象画派的星星,铃遇到的爆炸也作了写意的处理。这让整部电影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仿佛隔着层纱,呈现的只是每个个体,家庭第一视角所看到的痛苦,谋生。和微明所呈现的也十分相似。

电影里天皇广播投降后鈴的不甘有那么一瞬还是让布丁有些反感。毕竟比较起来,中国那时平民所承受的可不只是房子烧毁这么简单。当然我很快意识到,苦难是不该被比较的。在铃的世界观里,她只是不平这场战争给她和家人带来的伤害,最终没有任何意义。

后记

有关日本的二战电影一直有个问题,国人不买账,老片没人看,新片认为反战败,拍广岛说忘了南京,拍写家书则是不真实,拍强大时说无视历史,拍弱小时说受害者言论,那我想请教那些认为二战有关日本的电影不行的人他们怎么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布丁不能保证在观看时不带上民族情感但请在评论时客观一点,观影者中的“爱国者”们请消停一点,在那时谁会说国家不好,麻烦去看看《硫磺岛家书》中宪兵的经历吧,国家机器的运作下谁又能独善其身呢。

此类题材,一般来说在中国观众方,都会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我想说的是,看看大多数评论,都是让人失望的,你看不出他们是否是用心看过了整部影片,却只是急于兜售着一副“非受难道德者”的面孔,如此随意,如此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