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清玄散文里讲了一个禅师与小偷故事:

一位禅师夜晚回家,看到小偷在自己的茅草屋偷东西,就一直站在门口等待。
小偷没有找到值钱的东西,离开时看到禅师,错愕不已。
禅师脱下自己的外衣,披到小偷的身上,说:“你走老远的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夜凉了,你带着我这件衣服走吧。”
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走过明亮的月光,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月光给他。”

读至此,我被禅师的皎洁月光感动,更被林清玄娓娓道来的文字感动。

寥寥几笔,像纤巧的手指拨动着我心底最柔弱的那根弦,发出清脆美妙的音乐。

我蓦然感动:文字是有心的。当你在阅读文字时,静默的文字悄悄地把一颗心交付于你,让你的心绪随之起伏变化。

文字是有心的!当我读了老前辈夏丏尊、叶圣陶写下的《文心》以后,愈发笃定。这本书用讲故事的方式对“文字的心“从各个方面做了通俗易懂的讲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文字的心表现在严谨

《文心》一书中《文章病院》这篇讲述了很多写作者易出现的三个毛病,分别是:用词、用语不适当;意义的缺略和累赘;意义不连贯,欠照应。

我在写文时也常犯这三个毛病,词不达意、张冠李戴、前后唐突。

然而,自己写的文字,常常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就像平常说话一样,自己说错了往往自己听不出来,别人却听了很别扭。

记得同事曾经给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次,她看到一个老大爷推着满满小推车东西攀坡,老大爷年纪很大,推得特别吃力,弓腰弯背,几乎看不见前面的路。
同事从远处看见,赶紧跑过去,拽着车前头的绳子,帮助老大爷攀上坡。
攀上坡后,老大爷吭哧了半天,憋出来这样一句话:“对不起啊!”
同事是外地人,当时刚刚来到我们小城工作。她听了老大爷的话,很诧异,怎么说“对不起”?
回到单位后,她跟同事们说起,同事们哈哈大笑。因为我们当地老百姓,特别是乡下的老人对别人的帮助大多不会说“谢谢”,而是说“亏了你了”。
同事们猜测,可能老大爷听同事是外地口音,怕她听不懂当地话,而自己不习惯说“谢谢”,又不知该怎么表达。于是,憨厚纯朴的老庄稼人生生憋出来一个“对不起”。

一个词不达意的“对不起”,让同事惶惑了半天,原来是闹了个笑话。如果文章写成这样,则会贻笑大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旧社会有句俗语: “富人四季衣穿,穷人衣穿四季。”

意思是,富人有钱,能买得起一年四季的衣服,根据季节的变化,什么季节穿什么衣服,不同场合都能够做到衣着合时。

而穷人由于买不起四季的衣服,只能把一件衣服天天穿在身上,一年到头不换。然而,到了不合适穿的季节照旧穿在身上,就显得不伦不类。

写文如同穿衣。什么季节穿什么衣服,跟文字中什么意思用什么,什么意思用什么话表,情形相似。

把不恰当的乱用,不合适的意乱表,就像把一件不合身段的衣服胡乱穿着身上,张冠李戴,既难看又不伦不类,还有可能让人尴尬,甚至闹出不必要的误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文字的心表现在知、情、意

对于我们的心的作用,普通心理学家分为知、情、意三种。

知是知识,情是情感,意是意欲。

对于一事物,明了它是什么,与别的事物有什么关系,这是知的作用;发生喜悦、愤怒或悲哀,这是情的作用;要想把它怎样处置,这是意的作用。

据此,我们也可以把文字分为知的文、情的文和意的文

“言为心声。”语言一旦转化成文字的形式,就包含了为文者的心路历程。因此,可以这样说,文字就是心的表现。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的开篇词“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深刻内涵了。

我们长时间读重大灾难之类的文字,情绪会极度紧张。如果再读几首陶渊明的诗,则会感到异常的轻松,犹如战士们从火线中出来,回到故乡一样。

这就是文字独具的特点——感染力。感染力仿佛是文字的生命力,有着极大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文字的感染力,我想起鲁迅先生为什么弃医从文。

医生只能治疗身体的病痛,而文字却能够唤醒心灵。

鲁迅先生深刻认识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唤醒全民意识的觉醒比治愈身体的病痛更重要。

文字作为可以看的语言,什么样的文字传递什么样的力量。激情澎湃的文字使人热情似火;消沉压抑的文字使人情绪低落;田园诗歌使人心情放松。

平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心情不好或者遭遇挫折时,会选择阅读,就是因为文字能够治愈心灵,使人心情愉快,性情通达。诚如陆游《夜吟》诗中所言“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

能够治愈心灵的文字,就已经达到情和意的境界了。难怪朱利安·赫胥黎说:人们读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不再是原来的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文字的心表现在触发

真正的文字,能留出让读者思考、遐想、回味的空间。

读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的眼前便会现出水流湍急的巨大瀑布,从天而降,浪花飞溅。

读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眼前则会是这样的景象:雨过天晴,虹消云散,大雁与落日余晖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与辽阔的天空连成一片。景色唯美,使人忍不住驻足屏息观望。

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是另一番景象:浩瀚的沙漠里,一柱孤烟袅袅升起,直上天空,无尽的长河上悬挂着一抹浑圆的落日,奇特壮丽,亲切温暖又苍茫无边。

我每次读上面这样的文字,内心都会像触电一样一动,这就是文字的心的另一个表现:触发。

读者能够感受到的触发,都是作者最敏感的触发所致,是作者把心底最真切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触动读者的心。

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之所以打动人心,就是因为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表达出最生动的印象,创造出了“诗的意境”。

诗的意境到了,诗的韵味自然就出来了。韵味出来了,自然会触动读者心底最柔弱的那根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难怪有人说,读书,原来是一阵春雨唤醒一朵花,是一阵风吹醒一片云,是一颗心灵去唤醒另一颗心灵。

像我们一读到“僧敲月下门”,眼前就即刻浮现出一沙僧站在月光下的门前,耳边同时响起“梆!梆!梆!”的敲门声。这样的诗谁又会不拍手叫好呢?

不管是作诗还是作其他题材的文章,都是创作。创作是一种创造,其生命就在于有新鲜的意味,凡是摹仿套袭的东西,都不配为创作。

思想的触发人人都有,只要留心,随时随地都可能灵光一现,触发在一瞬间就可能产生。

但一般人却不能像大作家一样写出像样的作品。这是因为一般人未曾预备好创作上所需要的手腕的缘故。

作品可分为创作、习作与应用之作。三者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习作。习作是练习的手腕的基本功夫,要等习作有了相当的程度,才能谈得到应用,才能谈得到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心》中王老师说:

“好诗本来像珍珠一样,并不是每采取一回总可以到手的。”

王老师的话,虽然是对中学生说的,但我觉得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适用。

一个从来没有动手写过东西的人,不要妄想一下子写出绝世佳品的,而是要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地慢慢学习,慢慢练习,慢慢积累,辛勤耕耘,时间久了一定会达到滴水穿石的功夫。

心中有墨,方能胸有成竹,功到自然,才会俯拾即是。能做到这样,都是日积月累的功夫。

清代文学家梁廷楠在《曲话》中说:“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文字是心的表现,有知的文、情的文和意的文。此处梁廷楠所说的“言”便是知,“意”则是“文字的心”。

一篇文章能够做到“意在言外”,将情感蕴涵在意趣和情趣之中,便达到“文心”的极高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