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要解读的电影是《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在辽沈战役中,国军名将闪亮登场,几乎是全明星阵容。然而却在四野统帅林彪的指挥下,被打的全军覆没。今天要说的这部《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再现了林总高超的指挥风格,同时也让人看到,国军将领到底输在了哪里?话说蒋介石调集重兵抢占东北的城市。四野虽开局不利,然而四野英勇善战,在野战中国军几乎每战必败,国军被打得不敢出城。卫立煌被迫下令,把主力都收缩到长春,沈阳,锦州等关键城市,打算以守待变。卫立煌这一决策,颇有战国名将廉颇之风。国军都汇集成一大坨,就像浑身长满刺的刺猬,一时间不好下口。让林总陷入两难的境地,在此关键时刻,军委下达一道指令,让林总去攻打锦州,发起辽沈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总考虑再三,最终还是没有答应,他向军委反映打锦州的困难,四野缺乏重武器,不适合攻城。四平之战的惨痛教训,至今历历在目。现如今国军都汇集成一大坨,特别是锦州之敌有十几万,实力非常雄厚,一时间难以攻克。但是在这一大坨一大坨当中,也有比较小的软柿子,比如长春的郑洞国兵团,就是东北三大坨当中,最弱的一个。不如先从最弱的长春下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这样可以稳胜。然而军委收到电报后,却忍不住地批评林总太糊涂,现在全国一盘棋,你们不能只考虑东北,不考虑全国。战争初期,四野的骨干力量,是从全国各地抽调过去的。现在放眼全局,只有东北战场我方占优势。60万国军龟缩在几个大城市,明显已经丧失进攻能力。而四野联军超过一百万人,却不考虑关内战场艰难的处境。要是东北迟迟拿不下来,百万大军就会吸引在东北,万一关内战场出现恶化,则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到时候全盘尽输,东北就算打胜了也是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紧迫的关头,林总竟然还盯着一个小小的长春不放,迟迟不敢打决战。于是军委再次给林总发电,让他立马回头打锦州。林总接到电报后才恍然大悟,终于意识到这是一步高棋,于是率领主力火速南下,去围攻锦州的范汉杰兵团。话说两边,此时国军高层的观点也不一致,卫立煌坚持固守沈阳,长春,锦州等关键城市。而蒋介石却让国军撤出沈阳和长春,去锦州和范汉杰汇合,这样进可攻,退可守,简直没有比这再好的方案了。事后来看,可能很多对军事了解不深的朋友,都会赞同蒋介石的方案,不过熟读兵法的朋友应该清楚,蒋介石作一代微操大师,他的很多想法都过于理想化,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尽想些美事。蒋介石能想到的,别人早就想到了。长春和沈阳的国军,之所以坚守不出,就是因为在野战中被打怕了。现在让他们出城去锦州,这一路上几百里地,只要在半路上被四野包围,基本上必死无疑。历史上曾出现过无数次,在行进途中,被团灭的例子。所以卫立煌面对蒋介石的号令,丝毫不为所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一看卫立煌不听话,只好亲自上阵,来现场指挥了,他仗着自己有飞机,直接空降到沈阳指挥部,对东北的将领进行训话。国军将领都很生气,到底是谁发明了飞机?才让蒋介石如此活跃,如果没有飞机的话,国军的胜利应该更容易一些。但是蒋介石既然来了,那就必须听他指挥,要不然分分钟有好果子吃。为了破解锦州之围,蒋介石专门从华北调集援军,在葫芦岛登陆向东打。他命令沈阳的国军向西打,如此三面夹击,一起进攻四野的主力,则东北大局可定。虽然蒋介石这话有点唬人,不过援兵在葫芦岛登陆,却是真的执行了。林总收到战报以后,感觉非常不安,他本来就对拿下锦州没把握,现在看到国军三面夹击,感到更加危险。于是林总再次给军委发电,要求避开国军锋芒,还是折回去先打长春。军委收到电报后非常生气,锦州之战关系到东北战局,更关系到全国的胜负,本来锦州早就能拿下,可是他偏偏咬住长春不放,就算打下长春有什么意思,不过是一场小胜而已。只要打下锦州,全国这盘大棋立马就能盘活。这次军委再给林总回电的时候,一点都没客气,直接用了最严厉的措辞,让他们十天之内拿下锦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料军委的电报还没发出,林总就已经改主意了。原来罗荣桓元帅,和刘亚楼将军,作为四野的核心层,一直谨记军委的最高指示,奉劝林总考虑军委的正确性,不要随意更改计划。因为此时对锦州的围攻,已经开始打响了,如果此时大军回撤,正犯了兵家之大忌。然而林总的忧虑,并不是没有道理,林总说话一向很少,但是他一开口就能指出重点。林总对锦州之战提出一个疑问,葫芦岛有那么多重兵,来支援锦州,谁有把握挡住。从沈阳出发的廖耀湘兵团,是精锐中的精锐,谁能保证可以阻挡廖兵团?然后林总又加了一句,我本来准备了一桌菜,可是却来了两桌客人,这顿饭怎么吃?罗刘两位将军听了以后,也是面面相觑,这一仗确实太冒险。但是林总也在考虑军委的意见,最终他觉得还是军委的想法正确,便下定决心,准备战斗。想通了以后,林总一扫连日来的愁容,恢复了以往凌厉的神色。他马上下令,撤回打长春的电报,全力以赴攻打锦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总打仗一向心思缜密,算无遗策。为了阻击葫芦岛登陆的国军,林总在塔山部署两个纵队打阻击。为了阻击廖耀湘兵团西进,又分兵去对付廖兵团。所以能用于攻打锦州的部队,就必须精打细算了。而四野各纵队战场距离不同,集结到锦州的时间就不一样,只有集中全力,才能对锦州发起致命一击。所以这就需要打阻击的部队,为主攻部队赢得集结的时间。锦州之战的成败,关键在于打阻击的部队,能不能挡住国军的进攻。不过在主力集结之前,林总也没闲着,他需要先肃清锦州外围的敌军,不能因为外围的据点,耽误了总攻的时间。于是肃清据点的战斗,便在锦州外围打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坐镇葫芦岛,指挥葫芦岛的国军,向塔山方向发起猛攻。国军以四个师为单位,24小时轮番进攻塔山,有蒋介石亲自督战,再加上海军和空军助战,塔山战况十分危急,很多部队成建制的阵亡,阵地也一度失守。于是守军便向林总发电,请求总部支援塔山。不料林总却不为所动,只回了一句话,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因为林总知道,更激烈的战斗还在后面。东面的廖耀湘兵团,乃是国军精锐中的精锐,这些国军都是机械化装备,曾经在东南亚战场吊打日军,战斗力绝对不可小觑。而锦州之敌更是依托险要之地,层层布防。攻克锦州是头等大事,根本抽不出多余的兵力。所以尽管塔山大炮的轰鸣声,在锦州都能听的一清二楚,林总还是面不改色,不向塔山发一兵一卒。他继续抓紧时间,肃清锦州外围的敌人。不得不说,能有如此定力的人,确实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帅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看到塔山迟迟攻不下,不由得十分恼怒,葫芦岛都打这么长时间了,廖耀湘兵团竟然没一点动静。于是他加紧催促廖耀湘出兵,对锦州进行三路夹攻。不料此时蒋介石的后院,却出了一件大事。原来蒋经国在上海打老虎,打到了孔祥熙头上。蒋介石早就在东北忙的焦头烂额,看到上海又出了这么一滩烂事,忍不住的开口骂娘,但是骂归骂,东北的战局只是局部的得失,而上海的事如果不赶快处理,则关系到蒋家的生死存亡,于是蒋介石只好飞回上海,恋恋不舍的把指挥权,丢给了东北。而东北的战况,则继续如火如荼的进行。廖耀湘兵团突然大举西进,出奇兵占领章武,切断了四野的补给线。四野再度陷入危机,没有新的弹药补充,攻打锦州只有一次出手的机会,一旦失败,或者拖延时间太长,则面临全军覆没的境地。此时距离总攻锦州的时间,只剩下两个小时。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众人都非常紧张,不过林总却稳如泰山,继续淡定的发布命令,总攻时间不变,一切按计划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攻开始后,四野集中上千门火炮,向锦州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攻击。随着冲锋号响起,四野英勇的战士,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锦州的守军。锦州之敌虽然兵多将广,不过四野的战士准备充分,又英勇善战。在经历了31个小时的激战后,终于攻占了锦州。蒋介石得知锦州失守,不由得大怒,他再次乘飞机到沈阳,命令廖耀湘兵团西进,把锦州夺回来。为此蒋介石还专门带上得力干将杜聿明,让杜聿明来收拾东北的烂摊子。杜聿明准备去说服廖耀湘,让他出兵攻占锦州,不料反被廖耀湘给说服了。此时廖耀湘摆出了三条路,第一条是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去攻占锦州,实际上这是死路一条,现在去已经晚了,过去等于白白送死。第二条是听从卫立煌的命令,退守沈阳,其实这不过是坐以待毙,沈阳的物资储备,顶多能撑上一年半载,最后也是输。而第三条路,则是假装夺取锦州,在中途虚晃一枪,然后率领主力火速南下,夺取南面的营口港。这样就能从海路顺利撤走。杜聿明把廖耀湘的计划完善了一下,在蒋介石面前好说歹说,终于说动了蒋介石。于是廖耀湘就采取了第三种方案,在通往锦州的方向虚晃一枪,然后掉头南下,直奔营口的方向跑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料林总玩了一辈子的鹰,岂能这么好糊弄。廖耀湘这种班门弄斧的诡计,林总早就看穿了,前面锦州之战打的那么激烈,你们廖兵团一直在后方磨蹭,企图保存实力。现在锦州都丢失了,廖耀湘不但不往沈阳撤退,反而卖力的发起攻击,事出反常必有妖,显然这是廖耀湘在声东击西。所以林总大胆判断,廖耀湘必定是想逃跑,而他逃跑的方向,只有南面的营口港。已经进了笼的兔子,岂能让你们跑掉。于是林总马上排兵布阵,一面派兵拦截廖耀湘南下,一面让主力部队,四面包抄廖耀湘兵团。事情果然如林总所料,廖兵团的前锋部队,快马加鞭的南下,结果迎头撞上了四野的阻击部队。双方一开战,廖兵团发现碰到了硬茬,便不再进攻,开始往回缩。林总看到廖兵团又缩了回去,他立即断定,廖兵团这是知难而退,已经放弃南下了,那接下来廖兵团必定往沈阳逃跑。于是林总再次临阵部署,先堵后拦再分割,在廖兵团到达沈阳之前,把廖兵团分割成好几块,一块一块的吃掉。事情再次如林总所料,廖耀湘看到情况不妙,立马掉头往沈阳逃跑。而卫立煌也不是一般人,他早就猜到廖耀湘会失败,所以他在回沈阳的路上,提前给廖兵团架起了浮桥,热烈欢迎廖耀湘撤回沈阳,与卫总司令共患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说廖耀湘也是一员悍将,蒋介石的五大主力,除了在山东被消灭的整编74师,剩下的有两个,都在廖耀湘军中。而廖耀湘在东南亚战场上,首创一套著名的战法,名叫“滚筒式撤退法”,他用这种战法吊打日军,在东南亚一战成名。可惜他这套战法,用在林总身上就不管用了。前面的大战已经能看出,尽管廖耀湘滑的像泥鳅一样,猛的似恶虎一般,但是林总始终比他高了不止一个档次。面对廖耀湘的滚筒式撤退法,林总给下面的各级部队,只下达了一条非常简单,而又非常实用的命令。其他的一概不管,全体人员只盯着廖耀湘打。这样一来,不管廖兵团有多强大,只要用斩首战,打掉廖耀湘的指挥部,那剩下的国军便群龙无首,只能算是一群乌合之众。林总的命令下达以后,果然收到了奇效。四野部队广撒网,多捞鱼。终于发现了廖耀湘的坐标,然后主力部队一拥而上,把廖耀湘的指挥部一锅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廖兵团失去指挥,精锐部队果然变成了乌合之众,于是四野的战士,便开始漫山遍野的抓俘虏。廖兵团一崩溃,东北的国军也土崩瓦解,最后沈阳被拿下,长春也和平解放。辽沈战役就这么戏剧性的结束了。关于辽沈战役,可以从很多方面解读,不过今天我们打算换一种角度,其实从总体实力来讲,四野有人数优势,国军有武器优势,双方基本是持平的。但不同的是,我方高层只做战略部署,不做现场指挥。而蒋介石仗着有飞机,整天飞到战场亲自指挥,国军将领看到飞机就头皮发麻。还有我军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更是国军所不能比的。反观国军的作战风格,杜聿明有杜聿明的一套战法,卫立煌有卫立煌的一套战法,廖耀湘有廖耀湘的一套战法,这些战法在蒋介石的撮合下,终于打成了他们最不想看到的样子。今天就给大家说到这了,想看更多的电影解读,欢迎关注订阅黑洞电影院,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