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蜀国第一代统领们相继死去之后,诸葛亮单挑大梁,南中被平定之后,诸葛亮屡次兴兵北伐,在祁山一代与曹魏争持。然而根据结果来看,蜀国的这一系列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徒劳无功。对此有很多人都对诸葛亮的北伐行动心存争议,例如有人责怪诸葛亮选择的道路又远又险,还有人责怪诸葛亮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还认为诸葛亮出兵北伐是无奈之举,表示看似蜀国在进攻,只是以攻代守而已。其实这些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却未能尽得诸葛亮的本心。在蜀魏两国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蜀国很明显打不过魏国,那么诸葛亮为何要主动进攻呢?他的目真正目的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隆中对的“三步走”战略

蜀汉集团的整体战略,是建立在诸葛亮“隆中对”之上的,按照诸葛亮的计划,刘备集团若要图谋霸业,需要“三步走”。第一跨有荆益,取得自己的立足之地,第二踏实发展足兵足食伺机而动,第三待到天下有变进攻中原。诸葛亮的战略方针可谓是英明可行,然而再精明的战略家,都不可能把握住未来的每一个细节。诸葛亮成功帮刘备取得了荆州与益州,实现了第一步的目标,但是好景不长,关羽败亡导致蜀汉丢了荆州,接着刘备夷陵惨败愤愤而死,蜀汉集团元气大伤,无奈只能退守益州。事实上虽然丢了荆州,蜀汉仍有机会实现隆中对宏伟计划的可能,当年刘邦正是占据汉中、巴蜀之地,进而成功图谋了天下,刘邦成功之路的榜样,给了诸葛亮无穷的激励。

诸葛亮有自信在刘备有生之年统一天下

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从第一步到第三步需要一个过程,过程的长短在于天下有变这个关键因素。依诸葛亮来看天下有变的时机会来得很快,有可能在自己,与刘备的有生之年实现,因为诸葛亮的两路出兵计划,有一路就是让刘备率领益州之众出秦川。刘备问计诸葛亮之时,已经是47岁,古人的平均寿命比较短,按60岁来算,诸葛亮让刘备亲自带兵,霸业可成的时间应该不会超过15年。诸葛亮的自信,来源于对汉末瞬息万变局势的深刻认识,黄巾起义之后天下变乱,各方豪杰割据一方自相残杀,连有“四世三公”根基的袁绍集团,在官渡一战惨败后都土崩瓦解,诸葛亮十分忌惮的曹操集团,也在赤壁吃下大败仗受了大伤。所以以刘备的声望,加上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待到天下有变,蜀汉集团东出秦川图谋中原,大局极有机会一举而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险要之地益州的优势与缺点

设想是好的,但自从三足鼎立之后,诸葛亮渴望的进攻机会一直未出现,蜀国与魏国实力也有很大的差距,若要有所成就,必须等到双方力量此消彼长,天下有变的机会不出现,蜀汉就只能停留在足兵足食的第二步,不能主动发起进攻。诸葛亮对此局势十分了然,但他不会在巴蜀听天由命,占有益州之后,诸葛亮对东出秦川抱有很大的希望,因此在战略上,蜀汉集团一直在汉中与祁山一带采取攻势。益州地势险要是巴蜀的咽喉之地,对蜀汉集团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无汉中则无蜀国,也是东出秦川的前进基地。然而益州有利于固守巴蜀,也限制了蜀汉集团的出兵,刘备夺取益州之后,对孙权表示要夺取凉州,才能将荆州归还,这个理由固然是为了拖延之计,但也从侧面证明了,凉州是益州仅有的几个扩张方向之一,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包括夺取凉州。

战略相持阶段长安与陇右的价值

天下未有大变之时,魏蜀吴三国都难以在短时间内灭亡,对于蜀国来说陇右要不要夺取,要根据战略态势随机应变,尽管陇右诸郡对汉中十分重要,但相比逐鹿中原,优先性要低上一层。当初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后,直接夺取汉中,而陇右之地只是派遣几个偏将占领,刘邦甚至置固守废丘的章邯不顾,也要向东略地。以此来看只有在蜀魏两国相持之时,陇右才算有屏蔽、威胁关中的作用。诸葛亮北伐并不是战略上的大决战,而是相持阶段的战术性进攻,他也不是没有成功的机会,可效仿韩信用奇兵偷袭长安,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用的方法与目的也是在于此,但在当时的战略态势之下,即使能成功偷袭长安,蜀汉也要面对一场没有把握的大决战,这是诸葛亮不愿意看到的。

蜀汉的经济实力问题

战略上的相持,决定了诸葛亮在战术上的选择,诸葛亮本人也能明白,兵出祁山路途险远,粮草无法及时转运,每次都是到了粮草消耗完毕无功而返。但他一直对北伐锲而不舍,甚至最后都死在了北伐前线,诸葛亮为何放着偷袭长安的诱惑不为所动呢?其中的原因可从经济、军事、政治三方面来解读。在经济上益州地少人稀,缺少逐鹿中原的经济实力,加上刘备一部是外来者,不敢过于损害益州土著豪族的利益,一方面还要安置荆州的豪族,这样一来益州这块地方就显得不够分。益州与关中交通不便,即使大军出了祁山,粮草也难以为继,若是东出关中,战线会拉得极长,更加难以从益州搬运粮草。这也是诸葛亮,让姜维屯田陇右的原因。

陇右在军事与政治上的强大助力

占领陇右就是为蜀汉集团拿下一个战略阵地,巴蜀与汉中之间秦岭横亘,这有利于固险自守,但也限制了蜀军的进攻能力,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只有有限的几条通道出口,而陇右却是极佳的用兵之地,交通要比益州发达得多,进可攻长安退可守汉中,所以拿下陇右对于蜀国是一举两得的事。另外陇右盛产马匹与骑兵,拿下此地可改善蜀军的军队结构。关羽败亡之后荆州兵马尽数陷没,刘备又在夷陵之战中,丧失了蜀国的大量精锐,指望着益州人的军队远离家乡四方征战,显然是不可能统一天下的。刘邦当年之所以能很快打出关东,原因是跟随他去汉中的都是关东的老队伍,这些人渴望东归,打起来自然动力十足。

在汉末凉州盛产雄兵,而蜀汉的南方兵、益州兵多是步兵,骑兵精锐尽属曹魏,这是蜀汉集团争夺天下的一大劣势。所以占据了凉州,打造可与曹魏匹敌的骑兵,便有了与之争锋的资本。蜀汉集团以光复汉室为目标,表示与曹贼势不两立,这意味着蜀国必须保持着,对曹魏的进攻态势,而不能闭关自保。在天下未有变之时,蜀国虽然不能举全国之力北伐,但也不能固守巴蜀一隅,否则会在政治上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出兵陇右既能扩张土地壮大自身实力,也能在政治上凝聚人心,对蜀国有着多方面的重大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取得陇右比攻取长安要有价值

当初诸葛亮设计隆中对中的战略,占据荆益二州之后就是两路出击,诸葛亮眼里只有秦川与宛洛,自然不可能忽视陇右。在相持阶段陇右之地,比直取长安要有价值得多,所以诸葛亮将进攻陇右,排在出兵秦川之前,为统一天下做好预备工作。人们都只关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而忽视了他北伐,是在为出兵秦川做准备的目的。以夺取关中的结果来审视诸葛亮,显然是南辕北辙,对此司马懿就曾看透,说:“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取得陇右东可俯视关中,南可屏蔽汉中,而汉中是北伐的大基地,也是保卫蜀汉的咽喉之地,无论陇右战况如何,一旦汉中危急诸葛亮总会毫不犹豫地撤回,确保汉中的安全,这一原则也是与战略相持阶段相适应的。诸葛亮病逝之后,姜维接过“接力棒”继续奋战,姜维是凉州人士,又是凉州刺史,每欲兴兵大举,费祎都对他不太放心,给姜维的兵都不会过万人。

尾声

到了建兴二十年,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反叛,曹魏抽出关中的兵力征讨,姜维认为这就是诸葛亮所说的天下有变,欲趁虚向秦川而行震动关中。但淮南的战事无损大局,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魏蜀的力量对比,在邓艾的坚守之下,姜维无计可施,后来诸葛诞败亡,姜维只能无功而返。蜀汉集团日益没落,而魏国逐渐控制了局势,加上蜀后主无能,姜维出身西凉势单力薄,只能被迫在外屯田。在战略上姜维也放弃险地不守,反而想诱敌深入,结果被邓艾与钟会趁虚而入。纵是蜀魏国力差距巨大,也不是姜维一人能挽回的,而蜀国灭亡的如此迅速,不得不说是姜维没有诸葛亮对于战略相持,与战略进攻的深刻认识导致,姜维只想杀敌,而没有认识到固守益州保其岩阻,才是事关蜀汉集团生死存亡的关键,这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综上所述诸葛亮放着奇谋不用,屡次做无用功兴兵北伐,其中的苦心与智慧,应当受到后世的公正评价。

【参考资料:《三国志》,《论诸葛亮的攻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