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果有人问你:中国的第一大岛是哪里?你的回答肯定是:台湾岛。但是,如果没有160多年的一纸条约,这个回答本来是错误的。

因为,那时的中国第一大岛叫库页岛,面积是台湾岛一倍还多。那么,我们的库页岛是如何丢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一切都要从1860年说起

请今天的人们记住:1860年,农历庚申年,我们割让了九龙半岛,还永久失去了库页岛、海参崴……

这一年,英法联军兵临天津,咸丰皇帝仓皇逃往热河。在洋枪洋炮威胁下,清朝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九龙半岛就是在这一年里,被割让给英国的。

这次英法联军的入侵,起因是两国要求进京就《天津条约》换约,清朝只同意在上海换约,不允许两国进京。既然如此,那就打进去!英法组成联军杀奔而来,最终不仅完成换约,而且与清朝签订了《北京条约》。

英法联军目的达到了,应该万事大吉了吧?错了!俄国人跳了出来,以自己对战争调停有功为名,也逼迫清政府签署了一份《北京条约》。在这个不平等条约里,有一条是——乌苏里江以东至海之地,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俄国,其中就包括库页岛、海参崴。

库页岛,曾经的中国第一大岛,就这样落入了沙俄之手。

2、中国最早命名和管理库页岛

至少从汉朝起,中国就对库页岛有了文字记载。唐朝时,“库页岛”的称呼得到官方正式认可,“库页”两字来源于黑水靺鞨。作为满族直系祖先,因居住在"黑水"(黑龙江)沿岸而得名的黑水靺鞨,在唐朝和新罗联手剿灭高句丽后,唐朝设立了黑水都督府,开始把王朝的触角伸入库页岛。

当时,库页岛生活的岛民费雅喀人,被黑水靺鞨上称为“库页”,因此唐朝官方就引用了这个对岛民的称呼,把这个岛称作“库页岛”。

此后宋、元、明三朝在多数时间里,沿用了这一称呼,也曾短暂地被称作“鬼嵬岛”、“苦兀岛”。清朝立国后,延续祖先的传统,重新恢复了“库页岛”的称呼。同时,与前朝历代不同的是,因为库页岛有部分土地延伸至清朝的“龙兴之地”,所以清朝开始对库页岛实行有效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此,对库页岛上的费雅喀人、通古斯人进行半军事化管理,虽然没有列入满洲八旗,但编籍入户,每百户设置一名族长,每千户设置一名乡长,以此用来核定人口。战时,可按户组织人员参战,平时以貂皮作为贡赋按时上交,清政府则给予赏赐……

库页岛和它的岛民,就这样与清朝保持着稳固的朝贡关系。

3、危机最早来自哥萨克探险队

17世纪中叶,库页岛的宁静被打破了。随着不平等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的签订,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国土被割占。臭名昭著的沙俄哥萨克头目哈巴罗夫率领着所谓的探险队,开始不断入侵清朝的“龙兴之地”。

清政府被迫设置了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对相关区域展开管控。库页岛被划入吉林将军所属的“三姓副都统”辖区。但是,这种管控注定是绵软无力的!这是因为清朝划定的所谓疆界,因交通不便,1年甚至数年才巡视一次,对于被损毁甚至拆毁的界碑,也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哈巴罗夫率领的所谓探险队,早期登陆库页岛时,与岛民费雅喀人发生过激烈冲突。后来,哈巴罗夫改变了策略,不再一味用狠用强,“罗刹(俄罗斯)怀柔,以物产交易”为诱饵。加之清政府从来没有在岛上派驻官员和军队,对哈巴罗夫怀柔之策一无所知。

《北京条约》签订后,库页岛被割让,费雅喀人对此却并不知情,仍与清朝维持着朝贡关系。每年由族长等人渡海到三姓城(今黑龙江依兰县,满语“依兰”被读作“三”而得名),把黄狐、水獭、白貂等皮毛上贡清朝。

据现有资料证明,费雅喀人对清朝的朝贡一直持续到1873年,也就是库页岛割占后13年,费雅喀人一直不认可沙俄的占领,依旧向清朝称臣纳贡。

4、曾经中国第一大岛就这样失去了

库页岛通过《北京条约》成了沙俄的领土,但是仅仅45年就发生了变化。1904年2月,日本不宣而战,突袭俄罗斯驻中国旅顺口的舰队,日俄战争爆发。面对在中国领土上其他两个国家发生的战争,清朝居然宣布保持中立。经过大连、旅顺、奉天(今沈阳)的数次决战,日本在对马海峡又击溃沙俄主力舰队,沙俄已全无获胜可能。

1905年8月,日俄在美国的调停下,签订 《朴茨茅斯和约》。库页岛被一分为二,南部划归日本,北部仍属于沙俄所有。至此,库页岛成为日俄在中国东北边疆角力、争夺的战场,沙俄对日本的占领一直耿耿于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战末期,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击败日本关东军,同时把库页岛南部重新占领。随后,通过对费雅喀人的俄化、向岛上大量移民等,已把库页岛变成俄化领土。

但是日本并没有放弃库页岛,经常拿出《朴茨茅斯和约》说事,库页岛又成为日俄两国现代领土争端的焦点。对于库页岛的主权归属问题,两国民间也一直存在着各种说法。而最有资格说话的人,一直保持着沉默。是谁?不说大家也知道。

参考文献:《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晚清与鸦片战争》、《帝国的堕落和毁灭》,感兴趣者可以详细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