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志》记载:

本地教育,清代主要是私塾,光绪二十九年(1903),始有初等小学堂,为留日学生黄农在清宁镇附近的黄氏祠堂创办,1911年迁到白庙,也就是银田寺。

宣统三年(1911),上七都在清溪寺创办初小。第二年,区立初级小学开办。

又说,蒋巽安、彭石麟等人又分别创办蒋氏听彝、彭氏闻道族校。

在此期间,多所学校挂牌招生,至民国10年(1921),毛简臣、毛麓钟等创立毛氏族校,教室就在毛氏宗祠,这就是今年将举办百年校庆的韶山学校。

既然韶校的历史,追溯到族校时期,那么,书中关于蒋氏听彝族校的说法,就有点错误。

蒋隆信,字素均,号巽安,生于1875年,衡阳师范学院的前省立南路师范毕业,1912年起,任听彝学校校长。

他是近代瓦子坪蒋氏数得着的大才子,听彝学校历史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蒋氏总祠、支祠以及听彝学校的多副对联,都是他所撰写。

但,并非学校的创办者。

本乡蒋昌鹏老师《屏阳杂俎》的《石屏学校的变迁(节录)》中,记载甚详:

光绪四年(1878),蒋先庾(字砚农)带头捐两百缗,十一派祖裔府公房下子孙都捐了钱,在九派祖南泉公祠堂办起蒋氏家塾。办起蒋氏家塾。光绪九年冬,刻《砚农先生捐钱碑记》,落款为“蒋氏裔府公房听彝家塾捐资附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派祖祠堂)

不知是检校错误还是蒋老师记忆有误,我翻看《湘潭瓦子坪蒋氏十修族谱》,发现裔府当为裔甫。

裔甫公叫蒋立印,是蒋世辉的第四个儿子,他的兄弟,表字第二个,均为“甫”。

他生于明朝万历三十一(1603)年十月初一子时,逝世于清朝康熙十年(1671)五月十四日戌时。

(立印字裔甫)

蒋老师那一房,自立印长子漍湖始;

我们老祠堂姓蒋的,则是四子漍瑜的后代。

让我难以理解的是,族谱里,哪怕祖宗级的女性,始迁祖蒋海清的妻子,也只知是桑氏,裔甫公的两个女儿,却都留下了名字:

蒋瑞贞,归黄;

蒋慈贞,归文。

只能说,裔甫公这一支,挺奇特的。

裔甫公驾鹤207年后,他的后代蒋先庾领头,捐建族校,出的钱还不少,可知,家境应该不错。

族谱中记载:

维霖抚子先庾,册名凤岗,字薿耘,号耕箱,一号砚农。

行十七,清奉直大夫。

道光十二年(1832)十二月十四日生,光绪六年(1880)正月初一去世。

字是父母所赐,号为本人所取,他的字号都与种田有关。

出抚,为继子,他亲生父亲为蒋维骐,跟蒋维霖是亲兄弟。

维骐另一个儿子蒋先赓,则出抚给蒋维铄,清奉政大夫,蒋梯空烈士(1900-1927)的祖父。

奉直大夫为从五品,奉政大夫为正五品。

但在清代,这已基本是荣誉称号,因我所看到的《蒋氏族谱》人物传记卷遗失,所以,暂不知道他们是因为得到这些散官名号的。

或许,与他们的堂兄弟、跟曾国藩关系密切的蒋先腾有关?

听彝家塾在1912年改为听彝学校,开办初级小学,1941年招收五六年级高小学生。

中国近代史上,很多韶山走出去的大人物,或在这里读过书,或在这里歇宿过,正如曾任教务主管的蒋梯空在校歌里写的:

毓秀钟灵,听彝学校,子弟杰湖湘……全球之上大事业,吾辈要担当。

1951年,由瓦坪和杨林两乡合办,称坪林完小,第二年,改为瓦子坪完小;

1969年,下放石屏大队管理,称石屏学校,有了初中班。

1975年,增办高中。

按蒋老师的记载,这年,为初中迁到石屏山脚下农科场以及保全石屏学校之事,还颇经历了一些风雨。

最后的决定是,杨林中学迁址另办,石屏学校不拆。

1976年3月,甚至有了大学班(仅办一年),改名为五七学校。

我爸就是在五七学校读了高中,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

用他的话说,天天要做事,哪里学了多少东西呢?

但也不是没有好处,准考证上,留下了他17岁时的寸照,那时风华正茂,帅气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7年准考证)

1980年3月,五七学校再次改回杨林中学,高中停办。

2005年,小学初中再次合并。

至于是哪年改为姜堰希望学校,只因毕业太久,并未太关注。

不管怎样,这所学校至今已有143年的历史,比韶山学校还多了43年。

但这些历史,只怕没多少人在意吧?

又或者,以上有遗漏有错误,还请读者朋友们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