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大过年的,热搜应该都是春节新年贺岁片,再不济也应该是年年的家常菜催婚催生,但这次春节,我却被一个陈年旧事给气到了。

这事发生在2020年3月,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前天在热搜榜上看到它。

一个海淀,一个共享手机屏幕,我八卦的小因子一下子就蠢蠢欲动起来,结果打开详情一看,差点一口气没提上来。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视频里,老师和学生之间双方语气都很温柔,没错,是很温柔,而学生也很配合,跟随着老师的指令“让我看到你每一个屏幕上的小软件,开始,往前翻,下一页,慢一点,把XXAPP打开,这个里面是什么的,这个什么用的,把XX删掉,不许再下了,嗯,好的……”

如果没有视频中那几个“涉及隐私故不播出”,我还以为是老师在手把手教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但偏偏就是这么隐私的东西,老师的态度和语气却是那么的自然,就跟检查学生的作业一样自然,丝毫没有觉得什么不妥。

但比起老师的这种高高在上把学生隐私不当事,丝毫不顾及学生隐私当众扒裤子的行为,我更担心的却是那些被要求展示屏幕的学生们,他们是如何做到如此顺从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时间线和事情发生背景,在去年3月,那个特殊的日子大家应该都有切身体会,无法正常上学上班,打工人在家办公,学生在家上网课,而老师检查学生屏幕时,学生就在自己家里,隔着屏幕隔着街道隔着几公里的路程,老师远程提出无理要求却依旧不懂得,或者说是不敢去拒绝,如此驯服的状态,他们到底是如何被养成的?

比起很多人都在指责老师的时候,我却认为,这些学生能之所以如此配合,也大多不出这三种原因。

一、本身没有隐私

这种是比较相对于对老师对家长特别依赖,特别信任,亲密到几乎无话不说没有什么隔阂的学生。

而另一种则是思想特别单纯,一门心思只有学习学习学习,没有任何红尘牵挂的学生。

但实话说,从学生被“邀请”时抗拒的语气来看,他们绝对不属于这类,而且这类学生基本的共性都是成绩非常优异,从不惹祸,数量非常稀少,因此这类学生也基本不太可能成为“被邀请展示屏幕”的对象,毕竟“没给我拖后腿”,就没必要浪费这个时间。

二、就是那种从小被扒习惯了,以为才是常态的。

果奔

小时候开始就让孩子习惯“我们父母为你好”的方式是你的

  • 日记可以随时被翻看,
  • 房间可以随时被进入,
  • 手机可以随时被查阅。

于是长大后,孩子也就习惯了这种“别人对自己好”的方式,

  • 对权威人物言听计从,
  • 对衣食父母毫无保留,
  • 对被扒ku毫无防备。

在一次又一次地被Q犯中,不知道什么是独立,不明白什么是隐私,习以为常之后,条件反射让我们不再有反思和反抗能力,不懂得我们如何才能保护自己。

而到了学校,回到这班学生,能让老师敢将如此不堪的事行得如此光明正大,其根本原因又何尝不是明白自己背后有人撑腰,而这类人,最有可能的又何尝不是学生最亲密最需要依赖的人——他们的父母。

每次当孩子被以爱之名以学习之名明晃晃被Q犯权益时,每次都没有选择站在孩子这一边,而是每次公然站在孩子对立面,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乖乖听话,无所不用其极,还美名其曰“这样才是好孩子”。

就像我小时候,那时候QQ盛行,几个小女生没事就聊聊人生聊聊小男生,结果我妈看我总是神神秘秘,就要求我摊牌,为了更好“了解”我,还要求把密码改成她要求的,以便她随时登陆。

后来为了反制,我又买了带锁的日记本,结果抽屉还没放暖,她又开始歇斯底里“我每天累死累活供你吃供你穿,辛苦怀胎十月吃不好睡不好生下你,你怎么还事事瞒着我,我还是不是你亲妈,你这人怎么这么忘恩负义不知好歹,我看你日记还不是为了更了解你,我还能害你吗……”

于是一顿操作猛如虎,我成了那个不懂事的二百五,在接下来的人生中,我就一直保持着如此赤条条的样子。

  • 对象生气肯定是我不够好,
  • 工作后还保留工资我就是不孝,
  • 老师要看我隐私我还躲躲藏藏,肯定是我有鬼。

因为一直以来都处于被Q犯的状态,结果就是尽管不喜欢,但还是会默认接受这种不合理安排,因为习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从众心理在作祟

经常会有刷到这样的恶搞视频,比如一群群演随机选中一个路人,通常是单独的一个人,在电梯或者某种比较封闭环境下做一些匪夷所思的动作,结果一脸懵圈的路人因为所有群演都做了那个动作,尽管自己十分不情愿,但最终也会做出同样的动作。

其实这就是一种从众心理在作怪,从心理学方面来说,就是当个体发现自己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到一种压力,迫使他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以显得自己不是异类。

如果说B被迫展示是因为第二种原因,那从C最后誓死不从,不愿打开那个所谓的家人照片文件夹的行为来说,C更多是因为从众心理才向老师展示界面,但最终也终究清醒,找回自己主见决定反抗。

随着事情发酵,该中学老师出来解释,表示是在一次家长会后,家长表示孩子难以管教,希望老师能在网课期间监管孩子的学习情况,重点是游戏和聊天软件的使用情况进行管理,才会出现这种一幕。

尽管这样的理由并没有多少人信服,因为不管是不是家长授权,老师要求学生共享并翻看手机的行为都属于侵犯隐私,是犯F的,但也始终不能排除有家长的自私和家庭教育的软肋。

其实一直以来,我认为最悲哀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听话,并把听话和爱划上等号,让孩子迷茫又痛苦,原来爱是一件让人如此浑身不适的事,并不自觉地将这种“爱”延续到人际关系、婚姻生活和亲子教育中,让一个又一个无辜的身边人受着这种爱的折磨。

作为学生,他们又不是何尝知道,如果反抗了,老师告状了,家长的惩罚又怎么会少,孰轻孰重,心里又怎么没点数呢?

我想,如果那些学生的家长平时能更关心孩子一点,更信任孩子一点,多站孩子那边一点,孩子能隔着网络也被欺凌,不敢反抗吗。

结语

听话不是乖,不同的声音也不是忤逆,每个孩子都应该活出自己的样子,成绩不是唯一指标,贪玩的孩子也没有绝对一无是处的定律,信任和包容,才应该是爱最正确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