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是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了,他做到了朝廷的宰相,但是他却只是一个三品官,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回答这个疑问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唐朝一品、二品和三品的主要官职(爵位、勋位):

正一品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三师:太尉、司徒、司空

天策上将:仅授予李世民一人

亲王、公主(爵位)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郡王、国公(爵位)

嗣王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光禄大夫

武散官:镇国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中书令、侍中(代宗大历年间擢升正二品)、六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一朝之宰相(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总理)按理说已经是国家政府中的顶级大佬了,但是在唐朝却是个三品官,这就不得不说说唐朝的官制了。唐朝中央实行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为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

三省职能及人员安排如下:

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军国大事和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诏旨。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有两人(正三品)。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诏旨不当可驳回。门下省最高长官为侍中,有两人(正三品)。

尚书省(执行机构):负责执行中央发出的命令,下辖六部。尚书省的最高长官为尚书令(正二品),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从二品)各一人。

不同于汉朝的宰相只有一个人,唐朝时期的中书令、侍中和尚书令都是宰相,所以一朝之宰相最少也是五个人。如果单纯地从三省的职能及官员品级来看,唐朝的宰相是可以达到二品的,但是为什么到后来宰相的最高品级成了正三品了呢,这还要从唐太宗李世民说起。

在唐武德时期(李世民还是皇子时),由于李世民功劳甚大,李渊给李世民封了好多个官职,其中有一个就是尚书令(正二品)。自李世民登基为帝后,就没有人敢担任尚书令一职,一直到100多年后雍王李适(后来的唐德宗)担任过此职。据说唐代宗曾让郭子仪担任尚书令一职,但是他坚决推辞,不敢接受。所以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实际上就成了左右仆射(从二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简称同三品、一度改称同二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而左右仆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称之为宰相,同时一品和二品的官职也成了荣誉职衔,一般都是给对朝廷有大功的官员或者是死后追赠。

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益,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武则天称帝后对唐朝的官制名称改了一大堆。将中书省和门下省改为凤阁、鸾台,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令改为内史,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头衔使低品级的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的长官共同议政。所以狄仁杰虽然官至内史(宰相),也还是一个三品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