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

引言:

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古今中外,很多的名人,小时候就立下了不小的志向,并为之努力,最后取得了成功。

拿破仑小时候,叔叔问他,长大了想要做什么?拿破仑回答,想让法国再次崛起,建立一个帝国,并成为这个帝国的皇帝。

最后,拿破仑做到了。

牛顿7岁时,就立定要成为打开自然之谜的人,之后果然成为了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主席拜别父亲,出湘潭时写出的诗句,后来,他也做到了。

01、少年戚继光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19岁的戚继光在读兵书时,于空白处无意中写下的《韬钤深处》一诗中的两句话,而他,也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那么,戚继光是什么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当时年仅19岁的青年戚继光,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

首先,说一下戚继光的人生经历。

戚家,是明朝世袭的军事世家,祖辈都是从都指挥佥事做起。

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曾经担任都指挥使,后入明代京城禁卫军中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中任营长。

神机营,是明朝军队中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开启了世界上火器部队的先河。

清朝也学习了明朝的军制特点,设立了火器营。

不过清军因为长时间缺乏外敌的威胁,清廷对它的赏赐极厚,自身要求又不高,逐渐腐化堕落,清朝中后期的火器营就成了一个不再革新技术,甚至有所倒退的摆设了。

史载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品行很好。良好的家风,造就了少年的戚继光的洒脱、以及气度不凡。

戚继光喜爱读书,对四书五经及诸多史籍都有熟猎,并通晓其中的要旨。

02、投军从戎

嘉靖时,戚继光承袭世职,为代理都指挥佥事,在山东抵御倭寇。

因战功升任佥浙江都司衔,担任了参将一职,节制台、绍、宁三个郡县。

嘉靖36年,倭寇进犯浙江的瑞安、临海、乐清,戚继光没有能及时的援救,因为是道路阻塞的自然原因导致的,就没有定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过多久,机会来了,戚继光与俞大猷的兵士合兵一处,在岑港包围了贼寇汪直的残余势力。但贼寇势大,又占据着山险,像只乌龟一样龟缩在防御阵地,任你怎么挑衅,就是不出来。

因为过了许久都没有将他们拿下,就被撤官了,被要求戴罪立功惩治这些敌人。

没想到这些倭寇突破逃了,跑得比兔子还快,去了台州烧杀抢掠。

戚继光遭到弹劾,被认为这一战没有功劳不说,还涉嫌纵容放跑贼寇。

编辑搜图

正在调查审理这件事时,戚继光和俞大猷又抓到了汪直,因此官复原职,改为守卫金、台、严三个郡县。

03、戚家军

编辑搜图

戚继光在这几场战斗中,认识到本身的军队战斗力很普通,而义乌、金华等地的民风彪悍。请求准许招募了3000人,教他们刺杀,灭敌的本领,想方设法给予了精良的作战装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搜图

兵械、武器、舰船都精心改良更换上了。武器,军士的素质的提高,在战场上就所向披靡了,“戚家军”因此而名震一时。

嘉靖40年间,倭寇大肆抢掠浙江的宁海等地,戚继光在龙山这个地方又一次把他们击溃,追到了雁门岭,倭寇又逃窜到了台州。戚继光带领军士亲手击杀了寇首,倭寇残余势力逃到瓜陵江,慌不择路,大部分溺死了。侥幸逃脱在遭戚家军在仙居岭拦个正着,这一支倭寇全军覆没。

之后戚继光九战九捷,俘虏、斩首一千多人,烧死溺死的倭寇数千。将领牛天锡、卢镗又在温州、宁波打败了贼寇。浙东倭患全部被平定,戚继光因功连升三级。

之后转战福建,取得了战事的胜利。

此后的十多年中,戚家军都在平定倭寇,收效明显,倭寇损失惨重,成了过街老鼠,直到街道基本整洁干净,再也见不到几只老鼠了。

戚家军剿灭倭寇的成绩斐然,盘踞在东南沿海半个多世纪的倭患终于清除,倭寇再也不敢,也不想来试试戚家军的刀刃了。

之后戚家军为国戌边,继续书写着辉煌的历史。

由南向北,转战镇守北方边境,抗击游牧部族的侵犯,保障了北部边疆的安全与稳定,护卫了边境的和平发展。因战功升任左都督、少保兼太子太保,成为了明朝中期的著名战将。

问题来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19岁的戚继光,为何发出这样的誓言?

这得从当时的时局说起。

在这有个不为人知的知识点就是,海禁,所谓的闭关锁国,其实从明朝时就开始了一段时间,后来有所解除了。

为了防范张士诚这样的走私土豪士绅的出现危及统治,朱元璋曾下旨“片板不得下海”,只不过在明穆宗朱载垕时期开始解除了部分海禁,允许有一定条件限制的海外通商。

明朝时虽然很强大,但是在当时的东南沿海,倭寇横行。当时的倭寇在东海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最开始倭寇只是日本九州岛沿海一带的庄官、名主‘失业民众等中低阶层,14世纪初期,日本处于南北朝分裂时期,战败的一方,南朝领主退守一隅,无事可做,组织了手下的武士武装劫掠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

明朝初期,海防稳定,嘉靖初期,日本海盗与徐海,王直等中国海盗相互勾结,在福建、江浙一带劫掠乡镇城县,东南沿海倭患大起。

明廷多次委派了官员经营海防,但是派过去的官员要么贪图享乐,要么贪生怕死,军士整体素质又未加训练,收效甚微。

东南一带沿海的人们,生活在倭寇的阴影之中,倭寇不绝,因此年轻时期的戚继光,才有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样的感慨。

戚继光阅读兵书,在兵书空白处无意中写下的两句话,可以说,这是很无心,随意的一种创作,却真实地反映了少年戚继光的理想:

面对骚动不安的海疆,戚继光的内心,充满着一种紧迫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不再是简单的实现光宗耀祖,扬名的愿望,更多的是书生意气,为国为民的理想。

而他也做到了。

嘉靖后期时,俞大猷、戚继光、邓子龙等将领先后平定了福建、江浙、广东的倭寇海盗,倭患终于从有到无,不再出现。

福建、江浙、广东等沿海一带的人们,才真正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从这点来看,戚继光,俞大猷,邓子龙等抗倭名将,无愧于民族英雄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