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藤说

若汐说:“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有的时候,人也不是完美的。”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是父母的必修课。

“一年级的小孩都是考双百双百双百,全班一个下90分的都没有,我儿子考了65分
“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刚过两个月,相比同龄孩子,我家孩子就落后得比较明显。”

“在班里,我女儿最好的成绩是考过一次倒数第三名,一般时候都是倒数第一、第二。”

以上是三位家长对自己孩子学习成绩的描述。

光看这三句话,很多人可能就已经做出了初步判断,这三个孩子不是太笨了,就是太懒了,没把学习当回事儿。


然而事实上,这三个孩子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而且他们的智商没有任何问题,有的孩子还非常聪明。

那么,这些孩子学习差的原因是……

原来这是三个特殊的孩子,导致他们陷入学习困境的“背后黑手”是阅读障碍

对于许多中国家长和老师而言,“阅读障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公众对此知之甚少。

但是保守估计,在国内的适龄儿童中,大约5%-8%的孩子有阅读障碍的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同抑郁症、自闭症一样,儿童阅读障碍症同样渴望得到正视。
终于,在央视首播的《我不是笨小孩》将目光聚焦这一群体,通过对三个阅读障碍儿童家庭长达三年的系统追踪跟拍,真实展现了三个孩子父母的行动以及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生动阐释了“爱和接纳是最好的解药”。

一、孩子不笨不懒,成绩次次垫底好多人不理解这件事儿


阅读障碍儿童在正常的学校里学习,永远跟不上同龄人的学习进度。不是他们智商低或者不够认真,而是大脑的轻微失常所导致的。

这些孩子也活泼好动,也努力上进,也有自己的想法和逻辑,只是在读写上有困难。

第一个孩子叫做校校。

在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姥姥的眼中,校校是个聪明伶俐、性格开朗、善于沟通的孩子,是全家人的开心果。

在校校7岁之前,他妈妈也是这样认为的。

令人匪夷所思的转折出现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校校的成绩竟然一直在及格线上挣扎。

亲妈吐槽:“全班一个下90分的都没有,一年级的小朋友您想想,全都是双百双百双百,我儿子考了65分……”

上课的时候,校校也总是坐不住,老师稍不注意,他就开始走神儿,几乎整堂课都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奈之下,校校妈妈带儿子到医院检查,校校被确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多动症”。


测试结果还显示,校校的智力水平良好。

听到这个结果,校校妈妈反而松了口气:“我儿子就是多动症,我儿子智力没问题。”

但二年级到三年级的时候,校校妈妈开始觉得不对——主要在语文上,写字困难,整个上午写作文,校校都写不出20个字。


后来医生推荐了北京师范大学舒华教授的研究团队,校校被确诊为具有典型的阅读障碍症状。

第二个孩子叫做群晓。

群晓是一个极度自律,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的孩子。

因为写作业比其他孩子慢,群晓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写作业上;因为第二天有考试,群晓前一天晚上会复习到凌晨11点。

尽管如此,他的语文成绩还是惨得可怜。

父母发现群晓学不会认字,是在他刚上小学的时候,非常简单的汉字,就算教他一百遍,他也很快就会忘记。


在应试教育下,学校每天给孩子们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写卷子,这给群晓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扰——因为阅读困难,群晓根本做不完。


群晓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得不到相应的成绩回报,这让争强好胜的群晓无法接受,每天都烦躁悲观,渐渐地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更让群晓父母担心的是,群晓成为周围人眼中的笨小孩,同学们因此而嘲笑他,甚至有小孩子当着父母的面欺负他。

群晓当时的班主任提醒群晓的父母,说孩子可能存在阅读障碍。

虽然很惊讶,但群晓父母还是带着孩子找到了北师大脑科重点实验室来求助。

最后一个孩子叫做若汐。

若汐是本来是一个人见人爱,跟谁都谈得来的孩子,偏偏她对学习没有一点儿感觉。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若汐每天都认真地写作业,常常写到晚上九点多,但老师给出的评分一直在30分-50分徘徊。

在班级上,若汐最好的成绩有过倒数第三名,一般时候都是倒数第一、第二。


无论若汐怎么努力,她语文考试的成绩都没有超过60分。语文能够及格,是若汐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尽管她只是一名小学生。

面对镜头,若汐妈妈十分无奈:“你说她是不是笨呢?因为真的很费劲。”

垫底的学习成绩,渐渐地若汐受到了同学们的非议,以及老师的不理解、威胁。

有一次语文小测验,若汐考了38分,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她:“如果下次再考这么差,直接把你开除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单纯的若汐信以为真,回到家不吃饭、不说话,只是趴在妈妈身上默默地流泪。

从那个时候起,若汐对学校、对上学产生了严重的抵触心理。

后来几经辗转求助,若汐父母终于知道了若汐学习差的根源在于阅读障碍。

二、阅读障碍,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阅读障碍儿童的眼中,书本上的文字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看书的时候特别累,那些字都是一闪一闪的,一会儿黑,一会儿白。”“像是在颠簸的马背上阅读。”

阅读障碍是指在智力无缺损的状况下,对于阅读和书写文字具有困难的症状。

在阅读方面,如增字、减字、跳字、听写成绩差、阅读速度慢,书面表达困难等。


两个偏旁部首分开,离得老远老远的,群晓就看不出来是一个字。

他还学不会怎么读,生字词反复学反复读,但是转眼即忘。

阅读障碍儿童看到一个字,但识别字的系统不能快速识别到,所以校校阅读的时候就会跳字漏字,甚至跳行漏行,或者把相邻两个字词的顺序弄混。

性格活泼的若汐说一件事情绘声绘色的,就是写不出来。

在识字方面,如增减笔画造成错别字、易混淆形似或读音相近的字、颠倒汉字部件等。


哪怕是抄写字帖,群晓写出来的字也经常不该出头的出头,该出头的不出头。

部分阅读障碍的孩子看到的文字是镜像,他们写出来或者说“画出来”的是镜像文字,比如若汐b、d不分,校校会把c写反。

在行为方面,还有动作协调能力欠佳、精细化动作发展缓慢等问题。

阅读障碍儿童自动化出现了缺陷,他们就会表现出来动作比较不协调,而且难以掌握一些精细的动作。

所以当若汐妈妈希望女儿在课外兴趣班找到自信的时候,她发现若汐想要学好芭蕾舞,其实也是一件比较艰难的事情。

阅读障碍导致的结果,还远远不止这些。

尽管阅读障碍儿童在学习阅读的早期,并不存在动机问题,即他们也非常想努力学好语文。

但是由于持续不断的挫败感以及周围人的不理解与批评,很可能会导致孩子最终的学习动机低下——与其承认自己能力不足,不如变成自己不愿学习,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保护。

一开始他们可能只是语文成绩比较差,但是随着数学开始接触到应用题,其他学科会更多涉及到大量的文字,后来就变成全都科目都学不好,甚至体育也不好……

三、爱和接纳是缓解教育焦虑最好的药

对于很多阅读障碍儿童来说,最大的困难可能不是读写方面的障碍,而是来自于同伴,来自于学校,来自于外界一切不理解的声音。

因此,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是阅读障碍儿童成长的第一步。


接纳孩子的不同,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面对孩子生理上的“与众不同”,三个家庭的父母都勇于接纳事实,向科学寻求答案。

但是,想让父母放下对孩子分数和成绩的执念,太难了!所以在片中多次出现过父母跟孩子因为学习而对峙的场景。

校校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孩子,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法去反抗作业、反抗写字、反抗妈妈……他非常喜欢上学,因为他一回到家便无处可逃,他必须接受妈妈给他安排的每日计划,必须接受妈妈的歇斯底里。

经历一段漫长而痛苦的日子,校校妈妈表示自己“已经接受了”,“他的反抗精神,在成长期可能会比较痛苦,自己跟周围家长都会比较痛苦,但是没关系,因为他成人了以后,这种反抗精神能让他活成自己,而不是生活的奴隶。

再来看看若汐。从小到大,若汐从来没有拿到过一张学习方面的奖状,连进步奖都没有。她多么渴望得到一张代表鼓励和肯定的奖状啊!

拍摄的三年间,若汐的语文成绩从不及格到60分,终于在一次期末考试考到了78.5分!

若汐开心地跟爸爸妈妈炫耀,兴奋的妈妈特地买了一张空白奖状,郑重其事地写上女儿的名字,然后盖章、颁奖。

那个场面特别打动人,若汐的笑容特别真挚——父母的认可是对若汐对大的鼓励,那就是“虽然你暂时没有达到外界的某一种评优标准,但你在爸爸妈妈心中是最棒的”。


对于阅读障碍儿童而言,很大的痛苦来源于“我非常努力了,为什么还是比不上谁谁谁”,这一点在不服输的群晓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群晓的同桌是一个样样拔尖的孩子,这给群晓带来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

回家的路上,群晓妈妈反复地告诉儿子:“你做到这样已经很好了!爸爸妈妈不是因为你努力才爱你,不是因为你强过谁谁谁才爱你,我们一直都很爱你。”

阅读障碍儿童不是笨,他们只不过在某些方面确实有困难,所以他们需要身边最亲近人的肯定,让他们感知到自己的价值,这样才能够激励他们健康成长。

给孩子创造宽松和友善的环境
三个孩子,都曾在学校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语言伤害,有的来自于同学,有的来自于老师,这些都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印记。

三个家庭的父母,都在尽最大的努力去减少对生活环境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

校校妈妈经常组织家长活动,不断、主动地跟孩子同学的家长普及阅读障碍相关的病理知识,避免孩子在学校被孤立。

一次课堂小测验中,校校史无前例地得了满分,于老师在家长群里表扬了他。

看到群里老师和其他家长的鼓励,校校妈妈一改平时强势性格,哽咽着说:“一次汉语拼音的小测试,本来犯不着在群里表扬的,老师这样做是在给校校,给我们家长信心……他们的孩子可能从来就没错过,可是校校却从来没对过,他们给我们的鼓励真的很重要。”

若汐妈妈和群晓妈妈都选择了给孩子转学。

若汐当时的学校并没有人知道阅读障碍,若汐父母不知道如何跟老师解释,他们只好将女儿转到了一所离家更远的学校。

群晓妈妈要找的是一个对孩子友善的环境,不仅是身边的老师同学对他友善,而是周围的环境也不会用成绩标准来评判他。

最后他们选择了山西的一所学校,这里的课程都是启发式的,就算哪个孩子学得慢也没关系,因为老师根本不会横向对比两个孩子。

正如群晓爸爸说的,“这个学校能守住我孩子发展的基本底线,武老师能够懂他。”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在孩子成长为内心强大的成人之前,家长有责任去保护他的独特性,有责任去创造适合他的生长环境,有责任规避掉那些可能会毁掉孩子的声音。

回归教育的本质,放大孩子的优势


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研究结果来看,阅读障碍现象具有先天遗传性,并且难以完完全全改善。
也就是说,阅读障碍会伴随终身,阅读障碍儿童学习成绩逆袭的希望非常渺茫。

因为大量阅读可以解决好多问题,但是无法解决底层神经系统的问题。

阅读障碍儿童来说,更重要的是就是发展思维,用思维去代替底层可能有问题的东西。


家长一定不要将眼光局限于眼前的成绩上,而要放眼未来,未来需要的那些重要思维能力,孩子喜欢且擅长的领域,才是现在的教育重点。

校校爸爸经常跟儿子开玩笑说:“拿出你的耐心,耗尽你的一生,虽然你有一个控制欲、暴力倾向很大的妈,但是你抗压能力强啊。”

当被妈妈批评到委屈的时候,校校也会自我安慰:“上帝在你的脑子里关了一扇门,那肯定就会给你开一扇窗。我觉得我长大后肯定有一项特长,只不过我现在不知道而已。”

群晓学校有吉他课,但他都不擅长,群晓妈妈会主动跟老师解释:“阅读障碍的孩子,做不了精细动作。”她认为,“这方面不行,家长监督孩子去干这件事,不是特别明智。他不是不想做好呀,他是天生就这样。”

若汐的父母也一直在寻找的路上,从芭蕾舞到钢琴,看能不能找到女儿的闪光点。

三个孩子的父母都在尽最大的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也常常反思自身的局限,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三个尽管读写困难,成绩不佳,但无比善良可爱,即使被误解也始终保持大度,即使经受挫折也坚持努力的孩子。

这是一部关于阅读障碍的纪录片,也是一部关于教育,关于爱的启示录。希望了解了阅读障碍科学知识之后,家长们能够改变对“笨小孩”的刻板印象,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和包容,用耐心陪伴他们轻松学习、开心成长!

同时,这部纪录片抛出了一个社会议题:当我们的孩子永远达不到标准化优秀的时候?家长该用什么态度去看待这个独特的个体生命?是将“完美”作为最终目的,还是将“更好”作为激励方式?


或许就是如若汐说的,“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人也可能会不完美。”

而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