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一个兴起于汉、发展于魏晋、在东晋达到顶峰,绵延兴旺了上千年的名门望族。东晋时期一度王氏可以和司马王室平起平坐,当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氏在东晋能走上巅峰除了王导外,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王敦。王导在内主政,王敦在外主兵,一文一武权倾天下。琅琊王氏在曹魏和西晋时代出了太保王祥、司徒王戎、王衍等大人物。王敦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族,可是就这出身,据《世说新语》记载王敦还被称作乡巴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说新语记载了很多王敦的小故事,其中有一个王敦在厕所吃枣的故事。故事大概是这样的:王敦娶的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儿襄城公主,王敦这个乡巴佬这才有机会进入皇宫。结婚礼仪繁琐,时间长了王敦内急,于是王敦有幸在皇宫蹲了一次坑。蹲坑无聊之际,王敦发现旁边摆着一个木漆盒子,盒子里装满了干枣。王敦一琢磨,心想皇宫果然奢侈,厕所还放着干果。王敦也不客气拿起枣就开始吃了起来,一盒枣没一会就被王敦吃完了。吃完枣,方便完,王敦出门只见一排婢女,一个手捧装满水的金澡盘;一个手捧装满澡豆的琉璃碗。王敦以为这是便后点心,于是把澡豆倒进金澡盘,大口大口把澡豆粥喝了个精光。王敦的土老帽行为让婢女们忍不住捂嘴大笑。实际上干枣是用来堵鼻子的,澡豆是用来洗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说新语》是南朝的笔记小说,由南朝第一帝刘裕的侄子刘义庆编撰。里面记载的大都是魏晋士人的言行举止和奇闻逸事,故事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王敦厕所吃枣的故事就出自《世说新语》纰漏篇。这故事想说的是王敦王大将军,没见过世面,不懂装懂于是闹出笑话。但是这故事明显是假的,理由有三。1、王敦出身豪门望族,能娶到公主,什么世面没见过?皇家虽然有钱,奢华。但是当时比皇家还奢华还讲究的也并不是没有,像石崇、王武子等哪个不是讲生活品质的?其他的门阀,豪门也都是争相攀比,所以厕所放干枣或者更名贵的干果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王敦一世枭雄,虽不说绝顶聪明,但也是智慧过人。一个正常人都能想到厕所不是吃东西的地方,即使摆上瓜果点心,那也肯定是别有用途。王大将军想不到的话,那和傻子司马衷没什么区别了。实在不知道干什么的,不吃不管它就行了。王敦干嘛还要不懂装懂去吃它呢?王敦性格豪爽不拘小节,不是个不懂装懂死要面子的主,这显然不合逻辑。3、在厕所外侍奉的婢女看着驸马爷喝洗手液(澡豆:洗手用的,相当于洗手液)怎么不提醒?看着驸马爷出丑,不怕事后驸马和公主记恨吗?那时候的婢女身份低下,驸马和公主想杀她们根本不需要理由。所以婢女是不会看着驸马把洗手液喝完的。所以这个故事就是一个段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敦在《世说新语》中的形象既豪迈,又不失人间烟火味,非常有意思。王敦小名阿黑,有个乡巴佬的外号,这大概是因为王敦不屑于和那些世俗之人为伍,而故作不懂之态,所以被他人看作乡巴佬。在《世说新语》中有记载说王敦鼓打得很好,但是其他人对音乐高谈阔论的时候,他却一言不发,甚至表现出厌恶和不耐烦。表演打鼓时王敦又是豪气干云、神态自若。还有一个故事个人觉得非常值得一说。有一段时间王敦沉迷女色,搞得身体时一日不如一日。左右的人就劝王敦,王敦说:“我竟然没有察觉到,不过这个好办。“于是王敦把后阁打开,把十多个婢妾全部放了,让她们爱去哪去哪。这个故事很传神,像不像我们沉迷了一段时间游戏,突然觉得太浪费时间了,于是愤而将游戏卸载了,并立志要做一番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敦在《世说新语》里还有一个故事很值得讲一讲。石崇这个土豪家里钱多,养了很多婢女美人。石崇有个规矩,当他在家请客的时候,客人要是不喝酒,就得把劝酒的美人杀掉。有一次石崇大宴宾客,请了王导、王敦兄弟。王导本来不胜酒力,但是碍于美人求情所以总是勉强自己喝。但是轮到王敦的时候,王敦却不为所动,该不喝就是不喝。美人梨花带雨也没用,石崇杀了自己几个美人,王敦依然无动于衷。王导看不下去了,就责怪王敦。王敦却说:“他杀自己家的人,关你什么事!”按现代人的观点王敦实在是冷血无情,但是这件事情更可恶的难道不是石崇吗?石崇用道德绑架的方式来劝酒,就好像酒桌上敬酒的人说:不喝的不是好兄弟;不喝就是不给面子。这种情况一般脸皮薄一点的也就勉为其难喝了。但是遇到王敦这样的就是不惯毛病,是不是做了我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是不是感觉特别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说新语》作为笔记小说,里面很多内容不必当真,但是这并不代表这本书没有意义。里面很多故事还是非常有意思的,值得仔细品味。通过这些故事,能很好地勾勒人物的形象以及性格,是对历史人物形象极好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