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的音乐探讨,我们来说点轻松有趣的话题。

这个话题源于我在网上看到一条音乐学院的学生发的微博,疑惑自己究竟还能不能继续听华语音乐。

因为身边的同学在听的要么是古典乐,要么是欧美流行音乐,老师鼓励的方向也是这些。导致喜欢听华语流行音乐的他,总感觉自己很low,每次提到自己的喜好,完全不敢跟身边人交流。

其实这不是个新鲜的话题。我们之前也提到过,在音乐圈里,似乎是有这样一条鄙视链存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DT财经

我们可以看到,从地区鄙视链来看,华语音乐几乎处在最末端;更别提如果再跟同样处在底层的“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听“华语流行音乐”几乎成为了“羞耻”的代名词。

但存在就是合理的吗?

显然,我们不应该如此粗暴地为音乐流派划分等级。

还是那句话:音乐有好坏之分,但音乐品类之间是没有高下的。

正如欧美的音乐中也有“劣质品”,古典乐并不是每首都经典,而华语音乐中,自然也有值得细细品味的精品。是的,听优秀的华语音乐,同样可以提高音乐品位。

今天我们就借着这个话题,为大家列举那些值得一听的华语音乐,也更深入地聊一聊那些被“流量”掩盖的华语乐坛宝藏音乐人,究竟好在哪里。

01. 越听越“新”的陶喆

喜欢听陶喆的人,音乐品位应该都不会差。

陶喆被称为华语乐坛的R&B教父,当然,他也完全担得起这个称呼。他的作品,不仅是很多普通听众的R&B启蒙,同样也是不少华语歌手成长过程中的学习榜样。

陶喆在音乐氛围的熏陶下长大。母亲是京剧名角,父亲是流行歌手,初中就读于台北的国际学校,15岁到美国定居。这样的成长环境,让他从小就开始接触国外各种各样的音乐,直接影响到他之后的创作。

事实上,除了R&B之外,他的音乐作品涉及到的风格是非常先进且多样的。

比如他的代表作《黑色柳丁》中,就为大家展现了一个极其复杂的音乐空间,集合了现代摇滚、强节奏爵士、电子、蓝调、R&B、RAP等多种风格与元素,一首歌的时间,带给我们丰富而充满惊喜的听觉享受。

再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普通朋友》的前奏,以及他为阿妹写的歌曲《high high high》中,还用到了西班牙的一种音乐风格——“弗拉明戈”,蕴含了奔放自由,同时又有神秘忧郁的一种情感。

他是最早把R&B带入大家世界里的人,带来的又不仅仅是R&B,同时还有更多其他的风格,以及他对各类音乐的理解与解读。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听到陶喆的音乐时会有这样一种感受:陶喆的歌听起来永远那么新鲜洋气,好像永远都不会过时。

就是因为他的音乐本身在华语乐坛就很超前,同时有大量不同的音乐类型值得去挖掘和欣赏。

更值得一提的是,陶喆本身对于音乐的态度永远都存在着敬畏之心。因为他见识和接触到的音乐足够多,所以从来不会觉得自己在音乐上有多么伟大的成就。

他所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知道的、听到的各种各样的音乐,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和表达中,然后分享给大家。

所以,多听听陶喆,是最简单的、最直接可以接触到世界上不同音乐类型的方式。

02.独特自由的方大同

方大同是想要通过听音乐提高音乐素养非常适合的入门音乐人。

初听方大同的音乐,会感觉很不一样:可能听起来有点怪,但是又有种独特的好听。

他的歌听起来往往给人一种随意舒适的自由和律动感,让人不自觉地跟着他的音乐摇摆。

这种自由与律动感,很大的原因来源于他对于节奏独特的运用。

对于很多华语创作人来说,因为中文的特性,经常在写歌时容易被歌词左右:一个字一个节奏。

比如李荣浩的《老街》,歌词与节奏严密贴合,规规矩矩。不会不好听,但是同时也没什么惊喜。而同样的节奏下,方大同的《黑白》,就听起来更自由,更舒服。

这是因为方大同并不会将歌词的每个字跟节奏卡得严丝合缝,而是用长短不一的歌词赋予歌曲很自由的感觉。

▲两首的歌词排版对比,左《老街》,右《黑白》

除此之外,方大同对于节奏的独特运用还在于他非常敢创新,大胆改变歌曲的轻重拍位置,打破人们的听觉习惯,来给整首歌赋予完全不同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通常他的改编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方大同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编曲人。非常懂得自己要什么,以及如何通过编曲来达到自己想要的感觉。

比如他在编曲时采用配器的往往也不走寻常路,不像华语音乐常见的编曲通常采用弦乐来表达情感,他偏向于用更利落,不拖沓的铜管乐。这就进一步加深了他音乐作品的自由、洒脱感。

总的来说,听过方大同的音乐你会感受到,他更加注重歌曲本身的旋律与律动感。是在真正地享受音乐,自由自在地“玩”音乐。

这让他的音乐非常有生命力。

或许刚开始听方大同,会觉得有点怪,听不懂。但能够离开舒适区,尝试去听耳朵不太习惯听的音乐,正是提高音乐欣赏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开始。

学习新的东西本来就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成本去思考和探索,方大同的存在,可以很好地帮助很多人迈出这一步。

03. “歌红人不红”的郭顶

一提起《水星记》,可能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因为林忆莲、王俊凯等不少明星都翻唱过;但提起郭顶,可能很多人的印象只限于“好像听过这个名字”。

郭顶出生于1986年,早在19岁时就发了顶着非主流封面的第一张专辑。

2009年,发布第二张专辑《微微》,是浓浓的R&B风格,试图走方大同的路子引起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一直到七年后的第三张专辑《飞行器执行周期》,他才终于被看到。

这张专辑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在多年音乐基础的积累上,他完成了自己风格多样化的蜕变。不再是那个戴着黑框眼镜模仿方大同的青涩小伙,而是进化为了有自己的想法与表达,风格多样的高级音乐人。

▲2009年的郭顶

《飞行器的执行周期》的制作理念是以孤单者的视角叙述的十个故事片段,不管从专辑名字与创意上来说,都非常有自己的个性与想法。

而深入去听里面的音乐,仅仅只有十首歌,就涉及到了抒情pop、摇滚、Blues、Soul、Motown、Songwriter、Funk等七八种音乐风格,可以说是非常全面且令人惊喜了。

《想着你》的前奏,就是典型的Songwriter风格,一把吉他,然后人声带入,如同坐在篝火旁,静静地听着一场静谧的讲述。

与之迥异的就是《有什么奇怪》这首歌,是典型的Funk风格,随意而自由。

听听现在的郭顶,同样可以接触多样的音乐风格,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或许因为风格的多样,让郭顶失去了鲜明的标签来被大众记住,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音乐是被大众铭记的最好方式。

04. 将乐队变高级的“重塑”

去年的《乐队的夏天》,让很多人认识了重塑,甚至让很多人重新定义了中国乐队。

重塑并没有像大家印象中的中国很多乐队一样,一直在重复七八十年代的乐队所做的事。而是一直在不断探索、融合,去创造自己的独特风格与优秀品质的音乐。

他们不会为了迎合听众而去做容易的音乐,而是会为了保证音乐的质量不断尝试新的元素。比如数学音乐、前卫摇滚,或者融入电子元素。

重塑的作品是出了名的“难听”(难以听懂),却有着极高的音乐品质。

他们不像其他的乐队,极其努力地营造氛围,抓观众的情绪,而是从歌词到音乐编曲,甚至到表演时的肢体动作,都会去训练出一整套的戏剧化呈现。

包括他们的创作思路,也是难得打破了艺术界向来迷信的“灵感说”。重塑很擅长“命题作文”——有一个很强烈的创作动机,然后会思考如何呈现这个作品,最后将作品呈现出来。在这样的逻辑之下,他们作品里的任何技术与形式都非常合适,都是为最开始的创作动机所服务的。

而这才是音乐创作最正确的底层逻辑。

更难得的是,尽管已经步入中年,他们却依然在保持着学习、创新,随时保持着创作的状态,哪怕很难,却始终坚持自己的音乐审美,努力从音乐品质上来打动听众,而非利用情绪来俘获大家的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诠释了音乐人最好的样子。

05. 把声带当乐器的陈奕迅

很多时候,一首音乐的好坏不仅在于它本身的质量如何,也在于歌手对它的演绎,究竟能不能真正表达歌曲本身。

华语乐坛最会唱歌的人,非陈奕迅莫属。

他并不是华语歌手中,音色最特别的,却是最会运用自己的嗓音,来配合音乐表达的人。

他把自己的声带当作乐器一样使用,像天生的演奏家。但显然,这种看起来完美的表现,并不是单单靠技巧,同样是有巨大的付出和努力在其中。

他在唱每首歌的时候,会对每一句歌词有深入的研究:歌词是什么含义,该用什么样的技巧和方法来表现层次感。

他在歌唱时的咬字、发声都有很多自己独特的想法,不是像很多歌手一样千篇一律靠飙高音来表达情绪。

很多人都感慨,陈奕迅的歌歌词写得都很棒,但其实更多时候,是因为他的歌唱赋予了歌词独特的灵魂。

从《好久不见》到近两年的《我们》,我们看到已经很优秀的陈奕迅依然在不断突破,不断进步,这更是非常难得的。所以陈奕迅是非常值得大家去听的歌手,也是值得所有歌手学习的演奏者。

说完这些,回到文章开头那位同学的疑问上,显然可以给出答案:只要学会选择,华语音乐依然有很多优秀的、值得一听的作品。

所以听华语音乐、华语流行音乐一点也不丢人。

不过话说回来,真正想要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与欣赏能力,还需要做到一点:不要给自己设限,更不要只局限于自己喜欢听的音乐类型。

多听,广泛涉猎,将眼光放得更宽阔、更长远。当有了一定的储备与积累之后,审美水平必然会有一定的提升。那个时候,自己才会变得足够自信,不管喜欢的是什么音乐,都会坦荡、大方地与他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