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个人来说,《天气之子》在主要人物背景设定上的虚化,并没有让这部作品给观众增加“代入感”,我个人觉得,自己在看以前一些电影的时候,比如秒五和君名,会在作品对人物生活进行各种方面的描写,而我的代入感也只是从其中的几个方面中被代入进去。而天气之子少了对人物背景设定的描写,会少很多这种能让观众代入进去的点,我也是在前期很难进入剧情,到比较后面才代入进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对于天气之子,其实基本都是在期待它能能够在各个方面胜过君名,但在部分方面并没有达到观众们的预期。以下是我个人对天气之子的剧情方面的小想法。天气之子在剧情方面我觉得可能是缺少对“反派”或是“反面情感”、“剧情上的转折”(不清楚怎么描述)的描写,如果用数字来描述的话。

如果君名在最后彼此拼命前往“那个遗迹”的【-20】到泷在黄昏之时与三叶的相遇时的【30】到黄昏结束的相见结束【-30】再到最后在楼梯口的相遇【50】,一个是+50,一个是+80。相比之下,天子之子剧情在阳菜消失时的从【10】到【-30】,以及最后日剧跑的【20】到【50】。剧情的转折起伏并不大,给观众的冲击感也就并没有君名的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性并不能成为一个电影的加分项,作者性的电影也有优劣之分。并且从这部电影快速的剪辑手法,标准化的叙事结构来看,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商业片,至少是披了一层商业片的皮。这样一来,这部电影做好了就是站着把钱挣了,做不好就是既当又立了,可惜这部电影没有做好。

因为只要是一部电影,无论怎么说也要有一个逻辑上自洽的故事,然而在天气之子里男主离开家乡的动机,雨会为什么变成小鱼,还有那个枪的隐喻,电影都没有告诉大家,甚至都没有给大家一个解读的方式。(隐喻的目的就是要让读者理解的,作者一般会给出一个或多个方向来暗示观众解释隐喻)这绝对是故事的缺陷,而不是可以用作者性掩盖过去的。

而作为商业片,还有一个缺陷就是男主的人设。作为一个观众带入的对象,男主并没有什么主观能动性,似乎也缺少与观众共情的点,大叔是捡来的,手枪是捡来的,女朋友还是捡来的,男主除了具有一些商业头脑外并没有展现出什么特质。这也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略显稚嫩,同时让最后男主去救女主的行为显的有些儿戏。这就很难不让人产生疑惑:这两个小孩真的知道啥是爱情吗?以后分手了咋办?半个东京不就白淹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上所述,这是新海诚电影商业化上的一个失败之作,故事并没有像君名那样出色丰满,作者性表达也被商业化的节奏拖累,做出的一部四不像作品。新海诚虽然作为动画监督多年,已经很成熟了,但作为商业片导演,这仅仅是他第二部作品。在君名的爆红之后,新海诚也应该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打造出成熟的模式。

《天气之子》应该是没有能在商业性和作者性直接掌握好平衡。天气之子的问题新海诚注意到了却没有选择改变,原因是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天气之子像君名一样采用完全商业化的讨论,不说超越君名,起码能提高一个档次(当然,也有机会超越君名)。这应该是新海诚一次不完美的自我突破,也是他这种不安于舒适区的,敢于发声的精神挺感动我的,希望他能继续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