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拿大音乐短片导演保罗 · 纳德勒,30岁生日那天,在去浮潜的路上发生车祸,脑部重伤,昏迷指数六,医生判定只有5%的存活率。

脑干受损、额叶受损,即使活下来,很大程度上都会是一个植物人,即使经历千难万险恢复行为能力,也只能做简单的动作。

但保罗怎么想的呢?

保罗说:“我是活人,要做想做的事。决定能够活下来,并活得生龙活虎的人,是我,不是医生说了算。”

他坚决不将自己设定在病人的身份里,靠着无上限的意志力,虽行动不便,但即便想喝杯水,他也不假手他人,即使举步维艰,也坚持拖着笨拙的脚步挪过去取水。(这些在他拍摄的《我的劫后余生记》中有详述)

李欣频在《十四堂人生创意课2》中说:“很多病人或是伤者,常把自己当成受害者,认为别人应该补偿他、照顾他,反而让自己失去快速恢复的机会。”

保罗用自己的意志与行动,超越了普通人认为的不可能,解救了自己,演绎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奇迹。

他不理会医护人员对他的种种限制,在自己的体能和心理上设置了常人认为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如何活着。

最后的他,奇迹般地恢复了,回校重读硕士,参加攀岩、滑雪、爬山、全球旅行,还有了自己的工作。看到他能重新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是不是感动得想落泪?

李欣频在书中举出保罗的例子,当然不是想和我们探讨医学奇迹,而是在探讨人的限度问题。她说,“真正的创意人没有天花板,只有无限的天空,没人能拦阻他,除了他自己。”

人的限度究竟在哪儿?我想,每个人都是这个问题的回答者。

你将你的限度设在哪儿,它就在哪儿。即使别人判定你不行,说你没有天赋,缺乏资源,错过了时间,就真的是了吗?你就这样认可了吗?

看看保罗,医生判定他很大程度都是植物人,而他说什么呢,“只要我原本的精神存在,我就不可能当植物人,如果我不能从A到B,那我就到C,至少我可以到一个地方,至少我在移动。”

他有绝不停滞不前的决心。

根据吸引力法则,不认输,你的意志,你的思想,就会让宇宙中你需要的能量汇聚而来。所谓“心想事成”,它不只是一个词语,它是一种态度,得先心想,然后持续地向目标努力,最后才有事成。

正是书中提到的,“你想要吸引什么,就让自己先变成什么——让自己身处在那样的圆满之流中,每分每秒正享受那状态,于是那样的真实就会被创造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活中,我们能举出无数这样的例子,但或许因为没有发生在身边,就只是将它当故事看?并不能从中看到自己,反思自己,是否也在自我设限?

决定我们怎样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的人,始终都是我们自己。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End-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