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强大,不仅仅是汉人的功劳,更有很多外国人的参与,唐朝是一个包容的朝代,凡是人才皆可为我所用,尤其是在军中,来自外国的将领们不在少数而且还为大唐的边疆开拓及帝国的稳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唐玄宗时期的名将高仙芝便是这样一位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少年戎马,与封常清誉称“帝国双璧”

高仙芝是唐朝中期的名将,高句丽人。少年之时随从他的父亲高舍鸡到安西,因父亲有功被授予游击将军。高仙芝姿容俊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妥妥的一枚大帅哥),擅长骑射,骁勇果敢,20多时便被拜为将军。在安西任职时,起初并没有受到待见,后来受到伯乐夫蒙灵察的赏识,高仙芝才受到重用,一路青云直上,到开元末年的时候,高仙芝已经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高仙芝任都知兵马使的时候,经常出军时仅带二三十个随从,而且衣服穿得十分鲜艳,这在军中十分显眼。夫蒙灵察门下的封常清听说了高仙芝的才干后,也想成为高仙芝的随从,于是便毛遂自荐。但是高仙芝却是一个十足的外貌协会者,他见封常清长得十分难看,便推辞不愿接受。封常清也是有毅力,第一天不行就第二天,第二天不行就第三天,尝试多次后高仙芝还是不愿意接受,于是封常清便把高仙芝大骂了一顿,但是高仙芝仍然没有接受封常清的请求。然而封常清是死磕到底了,最终高仙芝没有办法了便让封常清做了他的随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在平定达奚诸部叛乱时,高仙芝被派往前去平叛,封常清亦跟随之。此战唐军大胜,封常清私下写好了请功奏表,写得十分详尽,高仙芝想说的他都说出来了,高仙芝大惊随即采用了封常清的奏折。此后在高仙芝的推荐下,封常清一路直上。最终两人被誉赞为“帝国双璧”。不得不说高仙芝还是有识人之明的。

小勃律地贫民弱,是连接大唐、吐蕃和印度的交通要道,原本是大唐的属国,后来吐蕃赞普把公主嫁给小勃律王,小勃律国便转而成为吐蕃的藩属国。进而帮助吐蕃“为虎作伥”,欺压周边小国,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同时还中断了对大唐的朝贡。在此情况下大唐不得不拔出这根“毒刺”。

先是大唐数次征讨小勃律均以失败告终,天宝六年(747年),玄宗命安西副都护高仙芝从龟兹城出发,率万骑征讨小勃律。由于龟兹距小勃律有数千里之遥,所以唐军行军百余日后才翻越葱岭,然后在高山、冰川间艰难行军,登坦驹岭,至特勒满川后,分兵三路进发,并于当年七月进入小勃律境内,合力攻陷吐蕃人重兵驻守的连云堡要塞。

攻陷连云堡后,高仙芝率主力直逼小勃律的都城阿弩越城,先断吐蕃援军之路,继攻入城,终于俘虏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在扶立新王、留下三千驻军后,然后班师回国。小勃律被平定后,唐军声威大震,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闻讯后,纷纷向唐朝称臣。

此战高仙芝率军千里奔袭,堪称中外军事上的奇迹,战后因功荣升安西四镇节度使,达到人生的巅峰。在西域一系列的作战中,高仙芝基本都是胜利的一方,由此被称为“山地之王”。

此后高仙芝便在大唐西部边疆开始大显身手,石国一战,俘虏其国王和许多部众,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在处理西部诸民族问题上,高仙芝犯了很多错误,使得唐朝在西域的威望大大下降,由此引发了大食与大唐的怛罗斯之战,由于部下的反叛,此战高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千余人。战后高仙芝被解除安西四镇节度使之职,入京任右金吾大将军,节度使一职由王正见担任,王正见去世后由封常清接任。

安史之乱,重新被启用却枉死刀下

大唐在玄宗的治理下,承平日久,然而危机却在慢慢地到来。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发动了安史之乱。叛乱之初,叛军势如破竹,一路攻打到潼关,逼近长安,玄宗大惊,急忙调兵遣将抵御叛军。玄宗再次启用了高仙芝,任命他为副元帅,率领飞骑、彍骑及朔方、河西、陇右等兵,共计5万出长安抵御叛军,高仙芝屯兵陕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前由于封常清作战失败被玄宗剥夺了官爵,贬为白衣在高仙芝军中效力,高仙芝让封常清巡监左右厢诸军,以助自己。高仙芝率军东征时,监军边令诚曾向高仙芝建议数事,高仙芝不从,使边令诚怀恨在心。高仙芝退守潼关后,边令诚入朝奏事,向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败退之事,并说:“封常清说叛军强大动摇军心,而高仙芝放弃了陕郡几百里地,偷偷克扣士兵的粮食和赏赐。”唐玄宗听了边令诚的一面之辞后,大怒不已,派遣边令诚赴军中斩高仙芝与封常清。

边令诚回到潼关后,先后宣旨杀死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帝国双璧”均死在了奸诈小人之手,不可谓不悲。他俩的死对平定安史之乱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小结:

作为玄宗时期的名将,高仙芝镇守西域,为大唐的西部边疆安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抵御安禄山的叛军时他当时的做法可以暂避锋芒,有利的阻止叛军进入长安,可是却遭到宦官边令诚的陷害,而此时的玄宗也是偏听偏信,最终高仙芝枉死刀下,这位中国的汉尼拔就这样冤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