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部1981年上映的影片,是一部典型的伤痕电影。

19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广大的农村,这让在这片土地上沉寂已久的人们如沐春风。然而,十年动乱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破坏和影响,已然成为很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创伤和阴影。因此,即便是拨乱反正,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带来的余悸,还是让很多人处于担惊受怕和观望的状态。

《月亮湾的笑声》来得正是时候。这部影片讲述的就是在类似状态下江南一农村的遭遇和变迁:月亮湾的普通农民江冒富是个种果树的好手,生活比较富裕,却被批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尖子”,导致儿子贵根总找不到对象;经过几次起起落落后,贵根好容易与兰花对上了象,但兰花的父亲庆亮不同意;报社记者因政治需要采访冒富,冒富成为了县里的先进典型,庆亮想让兰花和贵根重修旧好,但冒富不同意;不久后,记者又因政治需要给冒富拍照,使他成为“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典型。庆亮拒绝兰花和贵根的婚事,冒富被编入“四类分子”的队伍;冒富终于得到平反,贵根与兰花的婚事继续,记者也向冒富道歉。

影片通过农民江冒富在十年动乱时期几次不同遭遇和生活变化,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当时农村众普遍存在的担心和观望心理,同时真实地反映了拔乱反正后农村中出现的类似江冒富这样的新形势下敢想敢做的农民典型。

用事实说话,鼓励发家致富,打破内心壁垒,清除残余思想,这部电影在当时的巨大现实意义和引导作用就在于此。如今看来,影片中的几个主要演员不仅将人物角色演得个性鲜明活灵活现,而且也将当时现实生活中群众心态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更给影片的宣传效果加了码增了砣。

1981年,《月亮湾的笑声》上映。电影上映不到半年,观众就达三千三百万人次,影响力可见一斑,在广大的农村,这部电影更像是一声春雷,让人们心中的阴霾一扫而光。影片中,饰演冒富大叔的著名电影演员张雁,也获得了第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月亮湾的笑声》的现实效应不仅仅是影片的导向性让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放下了心理的负担,同时,影片也用视觉艺术给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美好生活。当时的美好生活是什么呢?让我们看看电影的背景地:白墙灰瓦,青山绿水,桔红枝翠,鸡鸣鸭叫,甚至还有拖拉机。在80年代初,在中国广大的农村,这些都是稀罕物。这种江南乡村美丽富饶的村貌和生活水平,让很多百姓感觉有了方向,有了奔头。随后多年,更多富裕起来的农民,纷纷盖起了瓦房、养起了家禽家畜——这在以前就是“资本主义尾巴”。

事实上,除去它题材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即便回归到这部影片的本身,它的艺术魅力依然光彩照人。先说它的故事和情节设置,从故事的脉络上,影片用了明暗两条线,冒富大叔为儿子找对象和他两顶帽子两条线相互交织,构成了故事的一个主线,也是明线。记者的三次采访,又成为主线故事发展的助推剂,是一条暗线。在明暗两条线的推波助澜之下,剧情因此跌宕起伏,张力十足:冒富大叔因为种植果树发家致富,被扣上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尖子”帽子,孩子刚谈成的婚事就因女方父亲的反对而黄了;记者过来采访致富典型,冒富大叔红了,女方父亲反悔了,最后婚事终于定下来了,冒富大叔一笑;记者又来采访,不明就里的冒富大叔又笑了,结果冒富大叔被扣上了“资产阶级暴发户”帽子; “四人帮”终于垮台,冒富被平了反,婚礼也办了,那个记者又来了。冒富大叔完成了三笑。冒富大叔的这三笑,无论是真笑、苦笑或者假笑,不仅在影片中为剧情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还给当时观众的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成为那个年代的公共记忆。

《月亮湾的笑声》的几位主角演员张雁、仲星火、顾玉琴、寇振海(在现在的影视剧中还可经常见到),这些老戏骨们,用他们纯朴真挚的演技和感情,把影片中的角色演绎的形神兼备、朴素自然。无论是表情动作,还是内心世界,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虽然是个喜剧,而且其中的许多故事情节,包括角色的动作,都有些夸张的艺术成分,但是,这一切却并不令人反感,反而将人物悲喜之间起伏的情绪更表现得细致入微和生动形象。这些特点鲜明的演员是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因此,不论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电影的艺术成就来说,《月亮湾的笑声》都是农村题材电影中的优秀之作。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当年这部电影的拍摄地是安徽泾县的一个叫月亮湾的地方。那是江南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现在,我们通过电影的镜头,依然可以看到它近40年前的样子:白墙灰瓦的房子,长势喜人的桔子园,成群的鸡鸭在欢叫:在当时,它激励和鼓舞着农村的多少人民群众,向着当年如月亮湾一样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奋力迈进?

《月亮湾的笑声》就是那个火热年代的冲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