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皇室宗亲势力的纵容,成为了南梁灭亡的导火索

南梁的建立,说白了也就是萧衍本人的成功上位,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萧衍小时候非常聪明伶俐,脑子特别灵活,这让很多人都非常喜欢他。

萧衍本人也非常喜欢读书,作为士族力量的代表(兰陵萧氏),萧衍从小就被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因此这对于日后萧衍能够成功上位,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王朝具有特别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就不对萧衍本人的发家史过于论述了,因为和本文章论述的主旨关系不太大。直接从萧衍于公元502年建立南梁说起,南梁整个王朝的国祚只有55年,而萧衍作为开国皇帝,居然一个人连续做了47年的最高统治者。

这充分说明萧衍统治的这段时期,南梁的发展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在南梁建立的前中期,萧衍本人致力于改革,推行新政策,这令南梁有了不错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有一个政策就是非常优待皇室宗亲,这或许是因为他吸取了此前萧齐皇室宗亲手足相残的教训,因此为了避免重蹈萧齐的覆辙,血的教训令萧衍本人,注重对自己宗亲势力的扶持和优待。

可是关键就在于萧衍本人的太优待过了,由此使得皇室宗亲愈发放肆,成为了南梁后期扰乱政局的重要因素。

比如萧衍的六弟萧宏就曾经窝藏杀人凶手,然而萧衍却熟视无睹,并没有追求他的责任,反而还让他升官加爵。

此后萧宏愈发嚣张,居然和萧衍的女儿私通起来,丝毫不顾皇室尊严。这仅仅是南梁后期的宗室混乱的一个缩影而已,而南梁最后政局愈发混乱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于笃信佛教,给南梁的财政带来巨大压力

众所周知,东晋王朝在南方地区建立起统治之后,对当地的开发其实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

特别是对当地文化的开发,有着突出的成就,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自不必多说,当时佛教势力在南方的发展更加迅速,这在南朝之时最具特点。

有一句诗为“南朝四百八十寺”,其实说的就是南梁萧衍统治时期,萧衍对于佛教的笃信真的是痴迷,前中期还好,萧衍本人一心专注于政治,致力于王朝改革。

但是晚年的萧衍,或许是看透了人世间的繁华和冷暖,开始寻求精神上的慰藉,而佛教当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特别是其蕴藏的思想,特别能够满足他的这种精神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对于佛教势力的极端笃信,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宗教信仰,萧衍对于佛教的发展和推崇,真的是极端了。

他晚年之时每天都不理朝政,而是闷在寺院当中,寻找自己的人生,为此他在整个南梁大规模修建寺院,每个寺院都金碧辉煌。这对于南梁的财政来说压力非常之大,使得国力不断衰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萧衍的引狼入室,直接导致了国家灭亡

公元548年至公元552年于南梁爆发的“侯景之乱”,可以说是造成南梁走向覆灭的直接导火线,而此次动乱,历史教科书还赋予了其更重要的影响,那就是此次动乱之后南方政权,似乎再也无力同北方政权一争高下了。

此次动乱持续规模之长、破坏性之大可以说是在整个南朝时期,都是非常罕见的,而造成大将侯景叛乱的重要因素,恐怕离不开梁武帝本人过于自信、过于轻敌了。

侯景乃是北方政权北齐的开创者高欢名下的将军,虽然他出身羯族,但是由于长期同鲜卑人一起生活,使得他已经完全被鲜卑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随着北齐统治者的更替,高澄即位后与侯景的关系十分冷淡,甚至想要夺取他的兵权。侯景无奈之下,只得西进投降当时的西魏掌控者宇文泰了。

侯景这种反复易主的行为,引发了宇文泰的忌惮,明面上表示接纳,但是又不重用他,侯景最后选择向南投靠梁武帝。

此时已经是公元547年的事了,梁武帝已经83岁了,昏庸的他还以为是自己的国力强大,引发了大将侯景的倾心,便不顾群臣的反对接纳了他,还授予了他兵权。这种引狼入室的危险后果,无疑在侯景之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果然不到一年的时间,心存野心的侯景便发动了叛乱,南梁无人能与之抵抗,最后侯景围攻了建康城,年迈体弱的梁武帝无计可施,只得等死。

公元549年被围攻了长达一年的建康城无食无水,梁武帝居然在绝望之中被饿死了,此后南梁在政权动荡中中,又苟延残喘了几年便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