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汉赵向阳(原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统计表明,《易经》共有卦爻辞450条,其中卦辞64条,爻辞386条。

分为:吉类166处,占43%;

无咎类108处,占28%;

凶类94处,不足25%;

吉、无咎与凶厉互转17次;

吉转凶(吝)仅2处。

表示肯定的为:吉、亨、利、喜、誉、祥、休、得、功等;

表示否定的为:凶、厉、悔、吝、忧、险等。

大得失,以吉凶明之;

小得失,以悔吝示之;

善补过,以无咎说之。

《易经》筮辞可分三类:

吉(包括亨、利);

凶(包括厉、悔、吝);

无咎(包括无悔、悔亡、无吝、有终)。

陈梦雷 (1650-1741年)

清代陈梦雷认为,悔是由凶到吉,心每有之而不忘,积而成吉;吝是由吉到凶,口以为是,文过不改,积而成凶。

用文字之形解释悔吝,悔吝为临界状态(Criticalstate)。

《淮南子·人间训》记:“孔子读易,至《损》、《益》,未尝不愤然而叹曰:益损者,其王者之事与?事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

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

爻辞陈示了欲益反损,欲损反益的可能性。

据《左传》、《国语》所记卦例分析,出现遇吉不吉,如《左传·襄公九年》穆姜的占筮;

遇凶不凶,《国语·晋语》重耳的占筮。

当事人都将行为之主体的德行视为判断吉凶的重要依据,不顾《易经》指示,而直接从现实经验中,对命运作出判断。

古人甚至相信德行可以感天动地,圣人常有超越常人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汤(约前 1670—约前1587)

“汤时大旱七年,卜用人祀天。

汤曰:本卜祭为民,岂乎?自当之。

乃使人积柴,剪发及爪,自洁,居柴上,将自焚以祭天。

火将燃,即降大雨。”(《文选·思玄赋》)文章来自 “现代易武汉学派”公号 原创首发 (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