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藤说

寒假到了!随之而来的是数不清的亲子难题,尤其是今年不能外出旅行,家长只能在家盯着孩子写作业、弹钢琴、画画了。

开始一两天还好,可时间一长孩子本性就暴露了——弹琴嫌累,画画嫌枯燥,学啥都没有恒心,总是半途而废。

家长心塞到不行,大把钱都花出去了,孩子说放弃就放弃!怎么样才能让他坚持下去呢?下面分享育儿畅销书作家崔璀老师的方法给大家参考。

我一个同事工作本来做得有声有色,前一阵忽然提出要离职。原因是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平衡不了工作和家庭。

原来同事的女儿今年上小学二年级,从幼儿园开始就报过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没有一样能坚持超过一年。

比如钢琴,最开始是女儿在琴行看到别的小朋友弹琴,她觉得很有意思,吵着闹着也要去学。没想到,不到半年女儿就说不喜欢了,在家不练习,去上课也是各种磨蹭。

换别的兴趣班也是这样,学画画说没意思,学舞蹈说压腿疼。

换了五六个兴趣班之后,同事开始焦虑了,孩子好像学什么都没毅力,这样下去不行呀。

她想尽办法,对女儿各种威逼利诱,最后女儿还是老样子,学什么都半途而废。

同事感到很苦恼,然后她做了很多研究,看了很多教育文章,希望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案。

看到有的文章写到“孩子的兴趣都是靠父母培养出来的,说到底不是孩子不够坚持,而是父母不够坚持”,同事更内疚了,因为她平时工作太忙,的确没有严格督促孩子练习。

她左思右想,愈发觉得是自己耽误了孩子,然后就打算辞职回家一心一意教育孩子。

当然最后同事没有辞职,问题也解决了,我们的解决方法也很简单。

一、孩子失去了自主性也就失去了兴趣


作为父母,我们的压力的确很大。

似乎每篇文章都在说:“孩子没恒心,兴趣班坚持不下来,都是因为父母不够坚持,因为父母陪伴不够、鼓励不够等等。”

这些文章导致一种怎样的局面呢?家长越去主动找原因就越自责:也许是这里做得不够,也许是那里做得不好,到底还能做什么呢?

但是你发现了吗?这些文章提出来的解决方案的出发点都是一个字“我”。好像父母才是决定孩子能否坚持的那个人,请问孩子自己的想法和兴趣去哪儿了呢?这才是关键啊!

孩子之所以对兴趣班没有责任心,说放弃就放弃,是因为他失去了兴趣的“权利和责任感”,也就是失去了自主性,没有自主性也就没有办法维持乐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看一个逻辑问题:如果真的是孩子的兴趣,那就根本不需要坚持,它原本就在那儿。

所以父母希望孩子能“坚持”自己的兴趣,这是根本的逻辑错误。只要兴趣涉及到“坚持”,那就说明父母把兴趣变成了任务。


其实孩子天然对这个世界就有兴趣,摸到一支笔就会想去画一画,拿到一张纸就会想撕一撕,他们原本就有非常多的好奇心。

那为什么孩子开始上兴趣班的时候很感兴趣,上一段时间就要放弃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来分享一个心理学中的著名案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难以忍受的老人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谢谢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

第二天孩子们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我没有收入,这次只能少给一些。”孩子们心想15美分也还可以吧,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会陪他玩了!

在这个故事中,就玩耍这件事,刚开始是孩子们自己天然的乐趣,可后来兴趣变成了赚钱的任务后,孩子就不想再做了。


再举一个身边的例子。

我身边一个朋友没事就喜欢玩玩手机游戏,每天玩得不亦可乎。

但假设我跑去跟朋友说:“你每天必须玩游戏3小时,并且输赢率必须达到90%,如果没达到要写一份详细的攻略,我会帮你挑出攻略中的标点符号错误。我还督促你、监督你,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

试想一下,她会是什么反应?轻则坚持几天然后开始抗拒,重则当场跟我翻脸——你干嘛啊!本来玩游戏挺高兴的,你这么一搅和根本没心情玩了。

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失去了自主性,就失去了乐趣。

二、家长的“你要坚持”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性


为了让女儿坚持上兴趣班,以前我的同事是怎么做的呢?

▶ 报名前先和女儿约定:“你自己选的兴趣班,一定要坚持好好学哦”;

▶ 要求女儿每天练琴30分钟;

▶ 当女儿不能坚持的时候,一边给女儿擦汗一边鼓励她“宝贝辛苦了,加油哦!你一定可以的”;

▶ 如果女儿开始不耐烦了,选择用零食或其他物质奖励,甚至拿隔壁家的小朋友贝贝作为正面案例:“你只要坚持了,也可以像贝贝那样弹得好”;

▶ 暑期帮女儿报名考级,希望竞争能让女儿更有成就感。

听同事说完后,我哭笑不得:“你真是负责的妈妈耶,但是如果你想毁掉孩子的兴趣,那就请继续坚持这么做吧。

同事愣了半天。我跟她解释:“你发现了吗,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把兴趣班从孩子自己要做的事情变成了一项你布置的任务,这个任务名称叫做‘满足妈妈的期待’。她在配合你完成任务,她在为你而上兴趣班。

同事说:“那我有期待有错吗?我想让孩子养成坚持的品格,我希望孩子能有学有所成,我有错吗?”
家长对孩子有期待当然没有错。但是如果这份期待被用来干预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兴趣变成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孩子的内在动力也就会大大减弱,最后也就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对父母为自己选择的兴趣班根本就没有兴趣。

很多爸爸妈妈认为自家孩子好像除了吃和玩没有别的兴趣,又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画画、学乐器,心里想着总得让孩子报一样吧。

最后选择的往往是父母认为好的、有用的兴趣班,孩子是完全被动的,他以一种完成任务的姿态开始上兴趣班了。


这个情况下,孩子一开始上兴趣班就完全是为了满足父母,自然也就难以坚持了。


我小时候就是这样,我想学画画,但因为妈妈说“学画画很枯燥的,女孩子学小提琴多优雅”,结果在学琴的日子里,我简直就是咬牙坚持。

我妈妈也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花钱报名、耗费时间接送、忙着来监督……但这些付出的背后却是“一定要坚持哦”“每天要练习哦”等附加条件。

不知不觉中,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关系:孩子对兴趣班的学习磨磨蹭蹭、讨价还价,父母威逼利诱请孩子多练习一点。


这样的兴趣班仅仅是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父母无形中成为孩子兴趣班的隐形主人,也就成了孩子不想继续上兴趣班的潜在原因。

三、让孩子重新成为兴趣的主人家长做好3件事


搞清楚孩子总是半途而废的原因,接下来就是针对原因来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并且让孩子成为兴趣班的主人。

首先,我们要准备好一定的时间和金钱。


每周确定1-3段时间,每段时间大概两个小时,定义为兴趣班时段

每年划分一部分预算,以不给家庭增添太大经济负担为宜,定义为孩子的兴趣班预算。
其次,充分利用兴趣班时段,找到孩子的兴趣。


在孩子的兴趣班时段,家长不能让孩子学习,也不能玩耍,只能用于兴趣爱好。
在孩子不确定自己的兴趣之前,可以先上试听课,或者自己好好想一想,或者跟父母讨论,找到自己的兴趣。

请注意哦,这段时间可以发呆,但是不能看电视、玩游戏。因为人都有好逸恶劳的部分,看电视和玩游戏太轻松了,这样孩子当然不想去上任何兴趣班。

家长也要保持一种合作的姿态,留出一些时间,用耐心、陪伴、观察来帮助孩子找到适合的兴趣班。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家长甚至还能发现之前忽视的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最后,要让孩子自己算账。

当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之后,由孩子决定一次买多少课时,课时费、器材等一切相应费用都从兴趣班预算里扣,正好可以锻炼孩子的数学能力。

现在的兴趣班为了营销都会有一些阶梯式的费用,比如30节课要比10节课划算得多。

这个时候,家长就可以和孩子商量怎么报比较划算,制定出一些解决方案。

小孩子的数学能力不够,家长可以制作金钱花费进度条来给孩子演示。

这里只有一个原则——让孩子充分参与。孩子只有充分参与,才能有充分的感受,才能有充分的自主权。

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一本书叫做《发现心流》,他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心流”,指的是在做某些事情时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

“心流”状态下,孩子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孩子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当孩子在做自己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很容易体验到“心流”,这也是日常生活中最优美的体验,能提高孩子的幸福感。

为人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孩子幸福。

那么,家长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的“心流”心流时刻,把兴趣交还给孩子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