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5月底,俄、英、法、美、德、意、奥、日八国不顾清政府的反对,联合组织了军队,大量在天津集结。6月中旬,列强采取了新的侵略步骤,以清政府剿办义和团不力,并在海口布设水雷与各国为难为由,攻占大沽炮台,并进而向北京进军。

1900年于是,在6月21日,清政府下令宣战,一方面在京津沿途进行阻击,在北京利用义和团攻打使馆区。另一方面,清政府还通过驻外使节向各国寻求和谈。《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按照条约内容,处死了一些被谈判期间定义为“首祸”的王公大臣,其中,便有担任刑部尚书的赵舒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赵舒翘之死,历来被后世当成千古奇冤,例如《赵尚书被冤述略》一文中,作者鲍心增便指出:

“被祸诸王大臣,人知其非尽袒拳者也,而赵尚书展如之冤尤甚。”

1900年,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拳匪”的冲突对象,主要为洋人。在面对义和团与洋人之间的冲突时,朝廷始终举棋不定,慈禧决定选一得力大臣调查义和团的具体情况。值此之际,赵舒翘已升任为了刑部尚书,并兼任军机大臣。慈禧太后委派赵舒翘前往保定地区巡视情况,赵舒翘返京述职时曾多次表示,国家不可仰仗义和团。不过,正因为慈禧执意想要让义和团与洋人“二虎相争”,所以才下达懿旨支持义和团。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赵舒翘本身并不看好义和团,至于借助义和团的力量救国,在他看来是完全不现实的。因此,赵舒翘绝不可能是一名“袒拳者”。所以,当帝国主义要求严惩那些袒护义和团的清国大臣时,实不应将赵舒翘的名字写在名单里。之所以赵舒翘蒙此冤屈,完全是因为他被慈禧推到风口浪尖上当了替罪羔羊。

关于赵舒翘的名字是如何出现在“首祸”名单上的,史学界流传着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赵舒翘蒙受不白之冤,是李鸿章手下的一名幕宾动的手脚。这位幕宾的父亲,便是赵舒翘在江苏担任巡抚时期的手下。当年此人因以权谋私,被赵舒翘开除公职。因为这个缘故,这位幕宾始终伺机报复。在李鸿章最初拟定的“首祸”名单中,并没有出现赵舒翘的名字。

不过,这名幕宾却在第一份名单出炉后“建议”李鸿章,说这些“首祸”名单里全都是八旗贵族,没有一个汉人,如果将这份名单呈递上去,难免会让朝廷对李中堂起疑心。倒不如将赵舒翘的名字写进去,也好堵住口实,对朝廷有个交代。李鸿章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他自然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比起自己的前程,赵舒翘的牺牲实在算不了什么。

于是,李鸿章采纳了幕宾的提议,将赵舒翘写进名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种说法,赵舒翘是外国人写进名单里的。参与谈判的李鸿章,曾对是否将赵舒翘列为“首祸”据理力争,认为赵舒翘不该遭到清算,“无仇洋之举,更无罪可科”。当年赵舒翘奉太后懿旨南下调查义和团,只不过是完成本职工作罢了。即便要追究,最多将赵舒翘免职。

在李鸿章提议之后,外国代表起初表示赞同。然而仅一天过后,外国代表团的口风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坚持使用最初的“首祸”名单,不容更改。

另传说,瓦德西进驻北京后,曾在慈禧的宫殿里搜出一封赵舒翘呈递的书信(密奏),密奏的内容就是赵舒翘向朝廷汇报的调查结果。后来瓦德西将证据交给李鸿章,要求他尽快联络位于西安的慈禧,为赵舒翘脱罪。不过当时李鸿章公务繁忙,没有来得及处理这件事,以至于赵舒翘惨遭横祸。

那么,赵舒翘的结局是怎样的,他是被外国人处决的,还是被清廷赐死的呢?

《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清代七百名人传》里给出的说法比较模糊,称其自尽身亡(赐死)。《清史稿》也说赵舒翘是被赐死的,但细节方面更加丰富:“初饮金,更饮以鸩,久之乃绝。”

《鲁迅故家的败落》的作者周建人先生,在书中提到赵舒翘被赐死时发生的情况。1901年正月初六,朝廷的圣旨送往赵舒翘府上,将其赐死。跪谢圣恩后,赵舒翘一个人走到内室,先是吃下了大量金箔,企图吞金自杀,但却久久未死。

两名负责办差的钦差大臣等得有点不耐烦,赵舒翘只好让家人为他“挑天宫”。所谓“挑天宫”,就是用沾满了烧酒的牛皮纸,一层一层地贴在面部,将呼吸道封死。赵家人折腾了许久,赵舒翘这才气绝身亡。

晚清赵舒翘可谓为数不多的忠直之臣,他对国家一片赤诚忠心,没想到却落得如此下场。不知经历了晚清官场最黑暗的一面后,九泉之下的赵舒翘能否释怀?

参考资料:

【《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清代七百名人传》、《赵尚书被冤述略》、《鲁迅故家的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