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人扮演的八旗兵

八旗兵曾在清军入关时势如破竹,一举击破明军的防御,从而迅速占领全国大部分地区,成为清政府南征北战的王牌军队。200多年后,这支坚不可摧的虎狼之师,就像被抽干水分的小白菜,手无缚鸡之力。面对太平军的进攻,汉人组建的湘淮军代替八旗兵,成为最重要的国防力量,进而击败了天国政权。就在天国陨落之后,关乎清政府未来军事发展走向的驻防体制,是选八旗军还是选新军,中央与地方做出了不同的抉择。

一、太平天国运动与八旗军

清军1644年入关以来,在北方势如破竹,但在江南却遭到南明军民的殊死反抗,也由此产生了“扬州十日屠”等惨剧。正因为江南对满清新政权有如此强烈的抵抗,所以清政府特意在江南三地设立了八旗驻防部队与相应的八旗将军编制,分别是江宁(江宁将军)、京口(镇海将军)与苏州(宁海将军)。

随着清政府对全国统治的日益稳固,江南也不再对其怀有敌意,江南八旗驻防也由三将削减为一将(江宁将军),其余两地则由原江宁驻军分派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成龙》里的江宁将军

可以说直到太平天国战争爆发之前,江南地区的八旗驻防始终以江宁(南京)为主,约有八旗兵4000余人。但在太平军进攻江南时,八旗军全无招架之力,全数战死。1864年6月,湘军占领天京,随后前来视察的江宁将军即向朝廷上奏,请求恢复江宁八旗建置,并重建营房。但在湘军首领曾国藩看来,重建八旗显然不是战后的首要事务,修复江南贡院并重开科举,才是战后的当务之急。一时间,是否重建八旗营房并恢复八旗建置,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

比起重建八旗,曾国藩更在意恢复科举

二、要枪炮还是要弓箭?

八旗是清政府建立国家的根基,尽管在击败天国之后,晚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以及曾国藩等地方督抚的反对,但还是断断续续地将原有营房进行了修缮,并重新招徕八旗子弟加入八旗军。

但直到1908年,江宁八旗军也不过2000人左右,在晚清大量裁撤旧军的浪潮之下,战后的历任江宁将军都希望能够恢复八旗军的“荣光”,但始终有心无力,能维持八旗不被裁撤就已经是很大的功劳了。

八旗军将军大印

归根结底,八旗军不被重视的原因十分简单,那就是八旗军的建置与武器早已无法跟上时代。晚清时期已进入热兵器时代,而八旗依旧奉行传统的“骑射”制度。十分滑稽的是,当时的南京既是两江总督的衙门所在,也是八旗江宁将军的驻防地,在这同一片天空下,仿佛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一边是曾国藩极力推行洋务运动,开工厂、购枪炮、用轮船,新军训练是如火如荼,而在八旗军营地那边,却还在大力操练马上骑射与步兵射箭技术,他们也不是不用枪,只不过都是些要淘汰的鸟枪。甚至到李鸿章全力创办新式北洋海军的时候,江宁八旗用的依旧是旧式鸟枪,直到庚子年之前,江宁八旗才开始改用新军操练的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旗军还在用的旧鸟枪

三、还是钱的事

八旗兵又不傻,不是不知道枪炮的威力,但为什么不用好枪好炮呢?一个字,穷!要知道驻防八旗军的军饷供给全部由朝廷供给,这完全看户部的财政收入,而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地方督抚在打击天国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财政、政治与军事权力,所以晚清的地方税收很大程度上都被地方督抚把持着,国家财政、军事都出现了严重的“内轻外重”现象。

李鸿章淮军已经开始装备大量枪炮

无论是李鸿章还是曾国藩,都是洋务运动的推行者,对新式枪炮与新军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八旗军,在许多时候朝廷是无款可拨的,只能依靠地方财政。户部在财政上本是全国最高机构,但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得不与地方督抚商量着来,往往是江宁将军向朝廷申请拨款修缮营房、添补新式枪炮、马匹等装备,朝廷是通过了的,但圣旨一到地方就变了味,地方督抚以兴办洋务、训练新军为由,要么委婉拒绝朝廷的旨意,要么在实施过程中缺斤少两。

影视剧中的李鸿章

八旗本是有自己的收入的,但这些收入仅用于维持生计而已,根本拿不出多余的钱来修缮营房,购买枪炮就更不可能了。而地方财政又被偏向新军的督抚所把控,可以说晚清权力格局的变迁,决定了晚清军事化的走向。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那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时代决定了晚清军事必须走向改革,这个走向很明显没有指向八旗军一方,而是选择了以新式枪炮武装下的新军。

北洋新军的出现更使八旗军毫无用武之地

文史君说

军事先进与否是体现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维持数百年的八旗兵在明清更替时可以横扫天下,所向披靡,但在洋人的洋枪洋炮下却只能做缩头乌龟。太平天国被击败后,江南地区八旗军的命运浮沉正好折射出中国近代以来的军事走向,时代抛弃了旧式的八旗兵,选择了装备新式枪炮的新军,中国的军事近代化开始踏上征程。

参考文献

刘荆:《太平天国运动对八旗的冲击》,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年。

顾建娣:《太平天国运动后江南驻防的恢复与重建》,《近代史研究》2020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