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病因病机学》、《丹溪心法》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颈椎病的事儿。

之所以谈这个,源于一位读者朋友给我的留言。

这位读者的母亲,早年有颈椎病,用药之后疼痛减轻,但是现在有眩晕的问题。

我看到这些情况以后,脑海当中第一时间跳出一张医案来。这是我以前阅读过的,当代中医名家治疗颈椎病眩晕的案例。

既然想到了,我就说一说吧。权当和我的读者朋友,聊聊天。

故事的主人公,是湖南中医名宿尚品洁老师。尚师是四川名医龚去非的弟子。他的学术成就,我就不多说了,为了节省时间。您感兴趣的话,自己查阅一下吧。

有一次, 尚师接待一个患者。

这个人,女性,年70岁。

什么毛病呢?就是反反复复地眩晕,持续半年,加剧一周。

这个人经过影像学检查,发现有颈椎间盘突出,相应硬膜囊受压。这意味着,她肯定是有颈椎病了。现在的问题是,疼痛不是很明显,但头晕目眩特别厉害,走路不稳,只要向两侧看,脑袋就开始晕。同时,伴随恶心、口干、口苦的现象。脉弦滑,舌苔薄黄,舌淡。

老人家当时的主诉就是,只要能让她不晕,好受就行。颈椎增生不增生的,无所谓了,反正都这么大年纪了。

尚师见此,沉吟良久,拟了一张配伍。但见——

天麻12克,法半夏15克,白术10克,葛根20克,淮牛膝15克,丹参15克,柴胡6克,黄芩10克,太子参30克,陈皮10克,菊花10克,钩藤(后下)30克,麦芽20克,茯苓15克,甘草5克,一共是七剂。

结果,让患者意想不到的是,七剂药用下去,诸证悉平,脑袋不晕了,连口苦口干的问题,也都消失了。

老人家喜出望外,觉得自己在七旬之年,获得了新生。

这里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尚师在治疗过程当中,抓住了两个要点,就是痰湿作眩、肝风作眩。

什么意思呢?你看这个老人,脉象滑。这说明什么?说明体内有痰湿啊。中医讲,无痰不作眩。人的眩晕、欲呕之感,往往考虑痰湿上犯所致。因此在治疗的时候,就得化痰。为什么有些身材肥胖的人,容易感觉到脑袋眩晕、迷糊呢?问题就在于他的痰湿作祟。

接下来,你再看,这老人家,口苦、口干、心烦,脉弦,苔薄黄,这一套症状看下去,像不像肝阳偏亢啊?肝阳偏亢,肝气不平,所以脉弦。肝气上逆,所以口苦口干。肝不藏魂,所以患者心烦意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医讲,“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阳上亢,就会起肝风。肝风吹起来,人就眩晕啊。所以说,这个肝阳上亢所致的内风,也是导致患者眩晕的因由。

如此一来,病根儿就有两个了。一个是痰,一个是肝风。而且,这两者,还有一定的牵连。肝风吹起来,会夹痰上逆。而痰湿久蕴,也会引动肝风。总之,这时候风痰互见,互为病理。

这时候怎么办啊?当然要一方面息肝风,一方面化痰湿。现在,你看看上文所述的配伍——

天麻12克,法半夏15克,白术10克,葛根20克,淮牛膝15克,丹参15克,柴胡6克,黄芩10克,太子参30克,陈皮10克,菊花10克,钩藤(后下)30克,麦芽20克,茯苓15克,甘草5克。

这个配伍,可以理解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和天麻钩藤饮的合方。前者主治痰,后者主治风。就上方的意义来看,法半夏、白术、陈皮、茯苓用于健脾除湿,天麻用于止头晕。葛根善于扩充血管,增进颈部血液循环,改善眩晕症状。用中医话讲,这就是葛根在升脾胃清阳之气。这一队药,治的是痰。

然后,柴胡和黄芩疏肝,清肝热,丹参配葛根活血化瘀,牛膝引血下行,钩藤和菊花来祛肝风,清肝热。麦芽疏解肝气。这一队药,治的是肝。

最后重用太子参30克,用于益气养阴,改善患者口干心烦之感。

这就是基本思路,说起来也很简单。

我把这个医案故事,如此详细地写出来,有什么用意呢?

其实,颈椎病引起眩晕,这个在临床中特别常见。如何应对?我体会,有两个重要思路。一个,是治痰。无痰不作眩。通过半夏白术天麻汤的配伍,来祛痰止眩晕,是常用的办法。另一个,是平肝熄风,看患者是不是病在肝,以肝风论治。这两个,是最常用的思路,而且常常掺合在一起用。

当然,颈椎病引发的眩晕,从中医角度看,也有别的致病因素,比如血虚血瘀等等。但相对来说,还是前两者多见。

这就意味着,中医在治疗此类疾病的时候,往往不去着眼于颈椎的增生。中医没办法帮你把增生消除。但是,中医通过其他的办法,照样有可能改善症状。这就是中西医两种不同的思维,不同的疾病认识,所派生出的不同的治疗方法。

那么,患者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发病?这就需要辨证施治了。包括本文开篇所提到的,那位患者的子女,令尊到底是因为什么引发的眩晕,就需要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判定。本文所述的配伍、方剂,作为一种临床经验,一种验之于临床切实有效的治疗思路,可供借鉴,但未必百分之百适合。这就当作是一种参考,帮助你认识疾病、启迪思路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