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联合工作机制发布《有关论文涉嫌造假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对网络反映的南开大学曹雪涛院士、中科院裴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饶毅教授、武汉大学李红良教授相关论文涉嫌造假问题的调查结果进行了通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科技部

《通报》发出后两小时,饶毅教授在其公众号「饶议科学」发布题为《正式举报林 - 裴 (1999) 论文涉嫌学术不端》的文章,向中国科学院第六届道德建设委员会举报裴钢院士涉嫌学术不端

图片来源:饶议科学

次日,饶毅教授继续在其公众号发布了文章《补充:不反对用 / 咨询诺贝尔奖得主调查裴钢实验室论文》,对前文进行了一定的补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饶议科学

随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分子结构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张曙光致信饶毅教授,对其举报裴钢院士的行为发表了看法

图片来源:科学网

此外,受质疑论文的 3 位共同第一作者还向科学网提供了和这篇论文相关的综述材料

短短两天时间,一众大佬纷纷下场,这场关于「G 蛋白偶联受体 (GPCR)」的学术争鸣,可以说吸引了学术圈乃至外界的诸多关注!

被质疑论文的结果可以重复吗?

这场学术争鸣围绕的关键问题在于「G 蛋白偶联受体 (GPCR) 发挥功能需要几重跨膜」。

一般而言,GPCR 家族成员具有7 次跨膜结构和激活 G 蛋白这两个共性,可以说 7 次跨膜结构对 GPCR 来说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结构。

图片来源:Nature

而这也是饶毅教授质疑裴院士的出发点,在 1999 年的 PNAS 论文中,研究者们发现CXCR4 和 CCR5 两个 GPCRs 只要五重跨膜就能起功能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PNAS

饶毅教授在举报信中提到,「上述论文发表 21 年之后,没有任何实验室发表了能够重复这些结果的论文」,对此,张曙光研究员持不同看法

图片来源:科学网

根据张曙光致饶毅的信件,其课题组 2020 年发表在 Cell 子刊 iScience 上的题为 Non-full-length Water-Soluble CXCR4QTY and CCR5QTY Chemokine Receptors: Implication for Overlooked Truncated but Functional Membrane Receptors 的论文不仅可以证实了凌堃等人 1999 年发表的被质疑的结果,还明确地表明,只有 2 个或 3 个跨膜片段的 CXCR4 和 CCR5 突变体能够显示出配体结合活性、能够定位到细胞质膜上、并能够进行细胞信号转导。

图片来源:iScience

此外,根据方舟子去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举报造假应有根有据 —— 关于饶毅举报的学术造假》的文章,就方舟子本人了解,「至少有两篇论文研究了 CXCR4 的五跨膜突变,虽然用的实验材料或方法不同,但他们认为结果与裴钢论文相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Blood

图片来源:Cancer Science

其他截短的 G 蛋白偶联受体是否具有正常功能?

聊完了 CXCR4 和 CCR5 这两个 GPCRs,大家或许会问,其他截短的 G 蛋白偶联受体是否具有正常功能呢?

答案或许是肯定的。

张曙光研究员在信中还提到了一篇 2012 年发表的综述论文,在这篇综述文章中,作者列出了许多截短但具有功能正常的 G 蛋白偶联受体。

图片来源:Journal of Molecular Signaling

此外,根据受质疑论文的 3 位第一作者提供的《关于 G 蛋白偶联截短受体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报告》,至少有 9 种天然存在的,少于 7 次跨膜的 GPCR 截短变体:

1.G 蛋白偶联受体 bacteriorhodopsin 存在缺失第 1 和第 2 跨膜区的 5 次跨膜天然变体,这个 5 跨膜变体在体外系统中也可以表达在细胞膜上;

图片来源:Biochemistry

2.G 蛋白偶联受体 mGluR1 需要形成二聚体来激活 G 蛋白信号通路,但有趣的是,本研究表明,缺失第 1 和第 2 跨膜区不影响这种二聚体的形成;

图片来源:Doklady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3.编码 GnRH-II 受体的基因除表达野生型 7 次跨膜受体外,也可以产生 5 次跨膜的天然截短变体,这一 5 跨膜 GnRH-II 受体缺失第 1 和第 2 跨膜区,但仍能响应配体的特异性刺激,发挥受体功能;

图片来源: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4.二型神经降压素 NTS2 受体是一种 G 蛋白偶联受体,其编码基因能够产生 5 次跨膜的天然变体。该变体显示与野生型 NTS2 受体一样的组织 / 器官表达谱,并通过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和多聚体完成受体功能;

图片来源: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5.神经内分泌受体 VPAC1 和 VPAC2 是 G 蛋白偶联受体,其编码基因能够产生缺失第 6 第 7 跨膜区的 5 次跨膜天然变体,该变体显示与野生型受体不同的细胞 / 组织表达谱,仍能结合配体并行使部分受体功能;

图片来源:Genomics

6.人类生长抑素 SST5 受体是一种 G 蛋白偶联受体。这个研究发现,SST5 受体基因可以产生只有 5 个跨膜区的仍然具备功能的天然变体;

图片来源: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7.SST5 受体基因能够产生只有 4,2,或 1 个跨膜区的天然截短变体,对照 7 次跨膜的野生型受体,这些跨膜区缺失的变体表现出相似的表达水平和功能;

图片来源: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8.人野生型 GHS 受体基因除了产生 7 次跨膜的 GPCR 外,还能够产生 5 次跨膜截短受体。这个五次跨膜的 GHS 受体可以与神经降压素 NTS1 受体形成异源受体二聚物,产生新的生理作用,这一发现可能为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生长,提供了全新的药物靶标;

图片来源: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9.Prokineticin receptor 2(PKR2)是一种 GPCR,通过 Gq、Gi、和 Gs 分别调控胞内钙转运、STAT3 激活、和 cAMP 合成。研究发现 PKR2 基因转录产物存在天然剪切变体,产生一个缺失第 1-3 跨膜区的截短变体。这个变体仍然能在细胞膜上表达,并保留了结合配体并激活 Gq 和 Gs 的功能。

图片来源:Neuropeptides

就 G 蛋白偶联受体是否一定需要七次跨膜才能实现功能,上述的研究已经从一定程度回答了饶毅教授的问题。

截至发稿前,饶毅教授并未对张曙光研究员的信件,以及三位被质疑论文一作提供的研究进展报告作出回应。

但就此次事件本身,学术争鸣或将继续,希望官方可以给各方一个满意的答复~

封面来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