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带你识中药

张广星,男,39岁,盐山县寿甫中医医院主治中医师。2006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专业,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从事中医药工作14年。曾师从国医大师李世懋,沧州二院名医王庆海,并自购中医药相关书籍100余本,精心研读,颇有所得。能够熟练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特色疗法治疗骨科疾病、妇科疾病及内科杂病,尤其擅长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滑膜炎、乳腺增生、月经病、便秘、失眠、眩晕、鼻窦炎等疾病。

黄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芪,又名绵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性味归经

甘,微温。归脾、肺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温升补,入脾、肺经,主以扶正气,兼能除水邪。既善补中气、升举清阳,又善补肺气、益卫固表,还能托疮毒、利水消肿。此外,通过补气又能生血、摄血、生津、行滞,治血虚萎黄、气不摄血之崩漏便血、气津两伤之消渴、气虚血滞之痹痛麻木和半身不遂等。

功效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

(1)脾胃气虚,脾肺气虚,中气下陷,气不摄血,气虚发热。

(2)自汗,盗汗。

(3)气血不足所致疮痈不溃或溃久不敛。

(4)气虚水肿、小便不利。

(5)气血双亏,血虚萎黄,血痹肢麻,半身不遂,消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30g;或入丸散。补气升阳宜蜜炙用,其他宜生用。

使用注意

本品甘温升补止汗,易于助火敛邪,故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疮痈毒盛者,均不宜服。

使用注意

本品有增强免疫功能,延缓衰老,强心,扩张外周血管、冠状血管及肾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压,促进骨髓造血,调节糖代谢,抗病毒,抗菌,保肝等作用。

故事

南北朝时期,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不想,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调理,柳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猝患中风,全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又能散风行滞,恰中病理。再加上热气熏蒸,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文章来源:中医药会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