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音配像纪事》

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1985年由李瑞环同志提出并组织人员在天津试录了7出戏,1994年开始批量录制,并委托已故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先生操办此事。到2002年9月完成一期工程,共将355部戏的录音配了像,二期工程则录制了105 部戏。在此期间,共有70多个单位3万余人次参与了这项功在千秋的盛举。

《音配像纪事》由曾直接参与这项工程的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叶厚荣撰著,共收入文章68篇,其中反映李瑞环同志决策指挥的26篇,记叙音配像重要活动的6篇,抓工作落实的26篇,其他具体工作的10篇,因所记事件多为作者亲历,因而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昨日刊发写错的标题,应为叶厚荣:《音配像纪事》(三)新年新任务)

“九一一”与音配像

很多人看到这个题目很可能就会提出疑问,这里的“9·11”是指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的恐怖分子驾机撞击世贸大楼的事件吗?如果是,那就是作者在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因为“9·11”与音配像相隔十万八千里,风马牛不相及!

朋友,莫急,让我说给你听。

音配像与“9·11”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李瑞环主席要求我们给中央领导同志送带子的任务就把这两件事给“及”到一块了。我不能不考虑我们国内甚至国外一些躲在阴暗角落的坏人,虽然他们是极少数,但也不能不想到如何防范他们借机破坏。
如果万一由于我们的疏忽——很多大事件都是一些疏忽甚至小疏忽酿起的——发生大事件,这不光是自己掉脑袋的事啊!我要求光盘厂负责人李宗鑫对上生产线的人员要严格把关,严格控制进入车间的非生产人员,保证在生产过程中不出纰漏。

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在2月8日下午1点40分,在10套50盒(每套5盒)精装带子封塑料箱之前,我和高长德、李宗鑫、经平等人又逐个把带子拿出来进行检查。那时正值隆冬季节,光盘厂仓库外的凛冽北风呼呼地吹,我突然感到名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竟是我当时心境的恰当写照!万一,万一坏人在光盘里放进炸弹,那我们立马就会粉身碎骨……

谢天谢地,没有出现“万一”。

下午3点整,当我目送从部队调来的汽车装着10大箱光盘徐徐向北京开去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

我如释重负。

我百感交集。
我们在第一战役中紧张突击期间,中国第三届京剧艺术节在南京举办。
说起来我与京剧艺术节还有特殊感情。1995年,我还在市文化局局长任上,文化部计划在北京举办中国第一届京剧艺术节。我得知此事以后,即找到文化部常务副部长、天津的老朋友高占祥同志,提出由天津来主办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占祥同志协调下,我们如愿以偿。京剧节办得非常成功,既展示了天津京剧人才特别是青年京剧人才的坚强阵容,又展现了天津京剧得以发展的独特的人文环境,以至有人说京剧要改为“津剧”了。从此,我和文化部上上下下与全国京剧界人士更加熟悉。我们秘书长高长德是长期从事文艺工作的内行领导。我想应该利用我们的优势,在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展示宣传音配像工程与我市青年京剧团“像·音·像”工程的丰硕成果。

经请示李瑞环同志同意,我们从当时录制的280余部音配像剧目中精选出10台:《龙凤呈祥》(录音主演:梅兰芳、马连良、李和曾、裘盛戎、李多奎、姜妙香、袁世海;配像主演:梅葆玖、张学津、辛宝达、裘少戎、王树芳、叶少兰、吴玉璋)、《四郎探母》(录音主演:李和曾、张君秋、尚小云、吴素秋、奚啸伯、马富禄、萧长华、陈少霖、姜妙香、谭富英、李多奎、马连良、李砚秀;配像主演:张克、王蓉蓉、马小曼、张萍、张建国、黄德华、郑岩、陈志清、叶少兰、高宝贤、蓝文云、张学津、李冬梅)、《秦香莲》(录音主演:张君秋、裘盛戎、马连良、谭富英、李多奎、马富禄;配像主演:张萍、孟广禄、张学津、高宝贤、蓝文云、马幼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