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少时,我们都曾经幻想有一天,再也没有了老师的戒尺打手心,也没有父母亲怒气冲天地一记巴掌,那将是多开心的事,尤其是对成长在农村的70后和80后来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如今,很多10后甚至是00后的孩子,这样的状态或即将成为新常态:老师和家长都不敢对自己随便动手了。

1月20日,《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请审议,提出了家庭教育中不得对未成年人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这一规定出炉后引起了网友的极大关注,最直接疑问是,那家长如何管孩子,特别是熊孩子?

而在前不久,教育部门出台了相关举措,即教师可以实施适当的惩戒权,让一些十分热心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权利来了,可最近由于有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打手心的惩戒,被举报后竟然被停职了,老师的“戒尺”其实是纸上谈兵而已。

具体到每一位老师,其实体罚本身很难界定,有些教师认为一些行为可以实施惩戒体罚,但是有些教师和家长则不认可;其次,体罚后果很难预料,惩戒轻了学生没长记性,重了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后果。有网友甚至认为,体罚对教师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何必让自己陷入两难境地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家长对孩子的管教变得更加重要。家庭教育法草案也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是实施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政府、学校、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促进家庭教育。

可如今,家长管孩子的权利也大大受到限制,很多网友很无奈,孩子都是自己的心头肉,如果我能讲道理“以德服人”,一般情况下是绝对不会对孩子动手的,但是实在没办法啊,熊孩子根本不服管,能怎么办?

澎湃新闻的一篇报道将家长对这个新规的态度分为四种,即支持派、反对派、迷惑派和解释派,前两种态度明确比较好理解,最主要的是迷惑派和解释派。

迷惑派最大的质疑是,怎么定义家庭暴力,这得有个标准,否则就是各说各话,万一冲动打了一下孩子就触犯了法律,那事情就大了。

解释派提出,既然是法律法规,就要有可操作性,什么叫“任何形式”,什么叫“家庭暴力”,是不是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得?暴力按照表现形式划分,可以分为身体暴力、情感暴力和经济控制等,家长如何把握这个度?

有网友解释说:孩子做错事,不问缘由,不想解决方案,不控制自己情绪,暴打一顿——这应该是暴力。孩子做错事,先问清楚为什么要犯错,确实做错了,讲清楚错了就要受惩罚,再根据犯错的程度打他几下——这是教育。但,这样的解释能得到法律的认可?

调查显示,家长要做到与家庭暴力绝缘,几乎没有多少人敢打包票,即使是大学教授和中学老师回到家中,也未必能完全控制住情绪,这对家长的修养和能力等方面是极大的考验,如家长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良好的沟通理解能力、高超的解决问题能力等等。

每一位家长都是普通人,大多数人是第一次为人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无能为力的情况,或许,今后的家长也需要像老师一样,先要考一个类似教师资格证一样的“家长证”了。

对此,您有何高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