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文字数/3505 阅读时长/7分钟)

你可能也有这样的感觉,明明知道吃垃圾食品对身体不好,可就是忍不住要吃; 明明知道长时间刷短视频不好,可总是一开始刷就停不下来;

明明知道沉迷游戏不好,可总是通宵达旦的打个不停;明明知道学习很重要,可总是抵挡不了手机的诱惑;

明明知道看书很重要,可总是不能付出实际行动。

就像大家经常说的“道理我都懂,但就是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说实话,小明对这种感觉感同深受,因为我曾经有段时间也这样挣扎着、煎熬着。那段时间的自己就像自己被鬼压床了一般,你想起却总是起不来。

值得庆幸的是我经过苦苦挣扎,最终还是打败了这无形的力量,站了起来。今天小明就以一个过来人的视角,来带你深度了解一下“想自律却自律不起来的问题”,以及如何自律起来。

01认识你的大脑

首先我要告诉你一个真相:你不自律真的不能怪你,因为缺乏自律是人的天性。

这个答案可能有点反认知,因为我们通常不自律的时候都在怪自己自控力太差,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但今天我要告诉你事实并不是这样。

为什么这么说?这还得从我们的大脑说起。

约在3.6亿年前,地球进入爬行动物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适应陆地生活,进化出了最初的“本能脑”。“本能脑”的结构很简单,只有一个原始的反射模块,可以让爬行动物快速做出反应。

比如说遇到危险就本能的逃离或者战斗;遇到猎物就捕食;遇到心仪的异性就追求等。

到了2亿年前,我们的祖先进化到了哺乳动物时代,为了适应环境,他们进化出了“情绪脑”。

有了情绪脑,他们就可以在恐慌时及时逃跑,在心情愉悦时增强与同伴的亲密度,伤心时引来同伴的关注。

直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才进化出了“理智脑”。“理智脑”让我们有了思考的能力,区别于动物,成为了更高级的生物。

但你别高兴的太早,“理智脑”虽然高级,但比起“本能脑”和“情绪脑”它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了。

那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从进化的时间来看,“本能脑”已经有3.6亿的历史,“情绪脑”有2亿年的历史,而“理智脑”则只有250万年左右。

如果把“本能脑”比作100岁的老人,把“情绪脑”比作25岁左右的青年,那“理智脑”就是刚出生的宝宝。这就可想而知,谁更强大了。

其次,发育成熟的时间不同。“本能脑”在婴儿时期就比较完善了,“情绪脑”在青春期才慢慢完善,而“理智脑”到了成年才逐渐成熟。所以在人生的前20年左右我们总是显得那么不成熟。

再次,我们的大脑里大约有860亿个细胞,而“本能脑”和“情绪脑”占了接近80%,所以他们对于大脑的控制力更强。

同时它们距离心脏更近,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会优先得到供血。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极度紧张的时候会感觉大脑一片空白,因为你的“理智脑”缺血了。

最后,“本能脑”和“情绪脑”掌控着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调控着呼吸、心跳、血压,所以他们的运行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11000000次/秒,堪比世界运行速度最快的计算机。

而“理智脑”呢?它的运行速度最快只有40次/秒,是不是感觉弱爆了,更要命的是“理智脑”运行起来非常耗能。

所以这下你明白了吧,从各方面因素来看我们的“本能脑”、“情绪脑”都是比“理智脑”更加强大的。

当然这也不难理解,毕竟我们的祖先亿万年以来一直过着“狩猎与采集”的原始生活。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生存。

为了生存下来,他们必须在遇到危险时运用“本能脑”和“情绪脑”迅速做出反应,在捕获到猎物时即时享受,补充能量,才能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

如果他们像我们一样遇事首先进行思考分析,那体能会被迅速消耗,非常不利于生存,所以思考行为会被本能的排除。这也使他们形成了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天性。

人类进化到今天,虽然我们的大脑越来越聪明,但从本质上来讲我们依然是那个为了生存随时准备战斗、逃跑和随时享乐的“原始人”。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明明想要减肥,却拿起了甜点;明明想要看书,却刷起了抖音;明明想早点休息,却打游戏打了个通宵。

因为目光短浅、喜欢即时满足,是人的天性。

有的人可能会说了,那难道我们就只能看着自己每天堕落下去,没有办法自律起来了吗?当然不是,接下来我就给你讲讲如何克服天性,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02小步子原理

刚才小明说了人具有即时满足的天性,那既然是天性,说明很难改变。那既然很难改变,我们为什么不顺着它呢?

好,今天小明就给你分享一个顺着人类天性的自律方法:“小步子原理”。

什么叫“小步子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做事情的时候,一小步一小步做

其实这个原理我们每个人本身就会,只是可能太常见了,大家没有意识到而已。

我们回想一下小朋友学走路的过程,第一步是不是先慢慢爬,等可以爬起来了是不是开始学着站,等可以站稳了是不是开始慢慢挪步子,走一步再走一步。

最后终于可以走稳了,就可以像大人一样走路了。

就这样一个步骤一个步骤来,将直立行走这个对于动物来说看起来非常难的动作就这样慢慢学会了。

可惜长大了以后,我们却把自己本身就会的方法遗忘了。

读书的时候,总想一天甚至是几个小时读完一本书;跑步的时候总想一次跑几公里;学习写作的时候总想几天就学会,凡事求快,总想一口气吃个大胖子。

结果总是事与愿违,目标定的太大,总是在第一步就完不成,结果信心受到打击,整个计划都推进不下去。

“小步子”原理之所以有用一方面是因为它顺应了人即时满足的天性,另一方面它本身是一个科学的方法。

为什么这么说?你想一下,人不是喜欢即时满足吗?“小步子原理”顺应了这一特点,由于任务简单,这就让你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能收到反馈,享受即时满足,不用等待很长时间。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喜欢打游戏的原因,因为游戏设计者把一个复杂的游戏任务运用“小步子原理”拆分成了若干个关卡,让你每走几步就能得到一个反馈,不断让你享受即时满足的乐趣。

而像写论文、看完一本书这些任务,都是需要长时间去做的,并且不能即时得到反馈。所以在本能驱使之下,我们当然喜欢做简单的,即时有反馈的。

“小步子原理”的科学性又体现在哪呢?答案是它让一个任务始终处在拉伸区。

其实我们所有的任务都可以分为“困难区”、“拉伸区”、“舒适区”三个区域。

在困难区做事容易让我们受挫,在拉伸区做事既有成就又有挑战,在舒适区做事容易让我们原地踏步,不思进取。

就拿走路这件事来说,如果你还无法站立,结果父母硬要把你抱起来让你走,那结果肯定是把你摔得鼻青脸肿,这就是贸然进入困难区的结果。

相反,如果是先让你爬,就是让你处在了拉伸区,爬对于一个不会走的孩子来说,完成这个动作即有成就又有挑战,这样进步最快。

如果让一个孩子一直躺着,那就是处在了舒适区,这样他什么也学不会。

03小步子原理的运用

好,说完了原理,我们再来看看“小步子原理”具体怎么运用。

比如说读书这件事,如果你之前一直没有读书的习惯,现在想读书。那你就可以把自己的计划定为每天读2页书。

有的人可能会说了2页书是不是太简单了,但小明要告诉你当你觉得简单的时候,正说明这个方法奏效了。

你想一下你每次拖延的时候是不是心里总是觉得这件事很难,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所以想着再等等。这一等,时间就慢慢过去了。

等到你想起来要做这件事的时候,结果该睡觉了。于是你就非常自责,自责了一番后你还是原谅了自己,安慰自己明天再做吧。

结果日复一日,事情一直堆在哪里。

相反,当你觉得这件事情简单的时候,说明你心里的行动阻力非常小。你心里肯定这样想反正很简单,应该一会儿就做完了,干脆把它做了。

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的行动欲望就被激发出来了。不要觉得这个进步小,一定要认真去读这2页书,期间不要做任何无关的事情,包括看手机。

当你连续5天都能完成的时候,你再把计划定到每天读5页书。然后接着执行这个计划,当你连续5天都能完成读5页书的时候,再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修订计划。

就这样循序渐进的增加难度,直到你完成不了了,说明你就找到了你阅读能力的阈值。

这样你就可以定一个比这个阈值低一点的目标,作为你每天的阅读计划。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你一直处在拉伸区,最大化的激发你的潜力和你的积极性。

04

“小步子原理”听起来很朴素,但越朴素的道理往往越蕴含着最底层的逻辑。我们经常到处寻找自律的方法,岂不知最实用的方法我们从小就会。“

小步子原理”看似简单而朴素,但对我们养成自律的习惯却非常实用。如果你想养成自律的习惯,小明真心的将“小步子原理”推荐给你。

一定不要觉得这个方法简单,等你真正用起来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它的神奇之处。

最后提个醒,道理都是空头支票,行动才是真金白银。再简单的方法,如果你不实践,那就一文不值。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这是小明最近写的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