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著名文学批评家和出版家白烨、倪培耕等人发起了“世纪文学60家”评选活动。张爱玲仅次于鲁迅排名第二,专家分100,读者分98.5。赵树理排名31,专家分85分,读者分5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爱玲是新时代的文学神话,火爆异常如日中天。而赵树理好像被读者抛弃,冷落旁边无人问津。张爱玲和赵树理的起点是一致的,1943年,几乎同时升起了两颗代表着新文学发展新趋势的文学明星:一颗是南方沦陷区上海的张爱玲;另一颗就是北方解放区延安的赵树理。

张爱玲的出现,用傅雷的话来说,“这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当《三里湾》出版后,傅雷称赞赵树理“把传统小说的写法推陈出新了”。

在现代文学史上除了鲁迅被定为是方向是旗帜,还有一个作家同样有这样的荣誉,这就是赵树理。1947年7月25日,晋冀鲁豫边区文联举行了一次文艺座谈会,专门讨论赵树理的创作。陈荒煤作了题为《向赵树理方向迈进》的总结发言:“我们觉得,应该把赵树理同志的方向提出来,作为我们的旗帜,号召边区文艺工作者向他学习,看齐!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斗争,我们就必须更好的学习赵树理同志!大家向赵树理的方向大踏步前进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以后,赵树理与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一起,作为1942年以前就已有重要作品出世的作家列入文学史。到了1956年的中国作协第一次理事扩大会议上,赵树理与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一并被称为中国现代的“语言艺术大师”。当时赵树理的名气可谓是如雷贯耳,用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的话来说,“可能是共产党地区中除了毛泽东、朱德之外最有名的人了。”

海外学者夏志清是第一个把张爱玲捧上天赵树理贬到地的文学评论家。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提出,张爱玲是五四运动以来最有才华的中国作家,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对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夏志清的结论是:“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夏志清对赵树理可以说是不屑一顾,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赵树理的早期小说,除非把其中的滑稽语调(一般人认为是幽默)及口语(出声念时可以使故事动听些)也算上,几乎找不出任何优点来。……赵树理的蠢笨及小丑式的文笔根本不能用来叙述”。

夏志清本身是专攻英美文学的,“凭我十多年来的兴趣和训练,我只能称是个西洋文学研究者。”夏志清是从西方文学的角度来评论张爱玲和赵树理,很难理解中国的传统的文化和文学个性。所以夏志清眼里赵树理的文笔是“蠢笨及小丑式的”。

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开山鼻祖,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是鲁迅之后刻画农民最成功的作家。赵树理的作品对于今天很多读者来说,可能会显得比较陈旧没有吸引力。现在是工业文明时代,农民农业早被边缘化了,流行的是中产阶级文化和小资情调,张爱玲这个小资文化的祖师奶奶当然是炙手可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柯灵在《遥寄张爱玲》中说:“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

张爱玲自己就说过:“我甚至只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自己的文章》)

海外历史学家唐德刚直接批判这是一种“顺民文学”、“皇民文学”,“但是这种作品既不能启发大智慧,也不能培养真性情兜来转去,只在个人情感小圈圈内,装模作样,惹人怜惜;山鸡野孤,终非上品——这就是张爱玲了。爱玲仗以成名的汉奸小报,当年曾蒙敌人飞机空运,一捆捆地投到重庆。我等当年亦是手低眼高的文艺青年也。检而读之,但觉其恶而已,有什么‘文学’呢?爱玲青年期委身嫁作汉奸妇,已不足取。与胡兰成喝喝情话,读来尤其麻兮兮。在我民族存亡绝续的年代而能无动于衰,吾终不信作家之无灵魂者而能有文学矣”。(唐德刚:《最后的光辉:谈谈张爱玲》)

唐德刚不相信作家无灵魂而能有文学,赵树理就是一个有灵魂的作家。张爱玲是贵族文学小资情调,赵树理是平民文学农民本位。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赵树理并不输给张爱玲。五四文化运动以来,欧化文学严重脱离大众,赵树理给农民读《阿Q正传》可是没人听懂。赵树理开创了通俗化,大众化的创作风尚,创立了新的小说形式——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赵树理是一个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说话的作家。周扬在1962年大连会议上说:“中国作家中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没有一个能超过赵树理“,称赞是描写农民的“铁笔、圣手”。

赵树理有明确的目的意识,就是为农民、写农民、给农民听、给农民看,《李有才板话》问世后,被许多地方干部当作土地政策指南念给不识字的农民听效果不错。赵树理说得很明白,“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两三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这是我的志愿。”

赵树理把自己的小说称作“问题小说”,要求“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我自己宁可不在文艺界立案,也不改变我的看法。只要群众看得懂,爱读,这就达到我的目的了。”

“我是农民中的圣者,知识分子中的傻瓜”,这是赵树理自己的感叹。有人批评赵树理只有政治方向,没有文学方向,实际上这是对赵树理的误读。赵树理始终在坚持为农民说话,并且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国以后,赵树理开始被边缘化,其写作被批为“狭隘的农民世界观”,“没有塑造出英雄人物”,“善于表现落后的一面,不善于表现前进的一面”。赵树理由于在建国后多次写“中间人物”而受到批评。

赵树理自己说,“胡乔木同志批评我写的东西不大 (没有接触重大题材) , 不深, 写不出振奋人心的作品来, 要我多读一些借鉴性作品, 并亲自为我选定了苏联及其他国家的作品五六本, 要我解除一切工作尽心来读。”

1959年赵树理给《红旗》杂志上“万言书”,表达自己对农村浮夸风气的看法,后来被批判与彭是“一个腔调”。

赵树理被誉为“人民作家”,因为很少有赵树理这样不管风云变幻,一直都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和操守,坚持为农民写作痴心不改,对农村存在的问题“痛若切肤,为农民代言”。现在不要说农民作家,就是给农民说话的都很少了。

因为时代的变迁,赵树理被人遗忘和冷落,张爱玲风生云起红透文坛,但是赵树理已经走入了中国文学史,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