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美文哲学”,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01

在小区里,经常会遇到一些聚在一起聊天的孩子妈妈们,时间久了,发现了一个规律。

对孩子一点点进步就欣喜不已的,是新手妈妈。孩子会走了,会说话了,会自己吃饭了,都能让这些妈妈们兴奋很久。在这些妈妈的眼中,自己的孩子就是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聪明宝贝。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就鸡飞狗跳的,是小学生的妈妈。在这些妈妈看来,只要孩子学习不好,一切其他优点都不值一提。

看别人家孩子百般顺眼,看自己家孩子百般挑剔的,是中学生的妈妈。在这些妈妈看来,最懂事、最优秀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从独一无二的宝贝,到浑身缺点的孩子,不过十来年的光景,孩子其实还是那个孩子,是妈妈们的眼光和要求变了。

难怪有妈妈会幽幽地问:如何才能坦然接受自己孩子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接受孩子普通的过程,其实就是接纳自己的平凡,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每个人都会经历三次成长。

第一次,是接受自己的父母只是一对平凡的父母;

第二次,是接受平凡的自己;

第三次,是接受自己平凡的孩子。

真正能坦然接受这些的人,大部分已过不惑之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当年,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看到这段: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那时还读不透这其中的荒凉。真正读懂这些话的时候,由衷佩服王小波心底的那股生猛。

以文为生的人,说不希望自己写出好的作品是假的。但最令人煎熬的,还是如何调整自己的过高期望和写作能力之间的差距。激动时候的狂躁,和低迷期的自我否定,一部作品就在这种心情的浮浮沉沉中难见天日。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个对编剧万方采访。万方提及父亲曹禺时说,父亲23岁时写了处女作《雷雨》,名声大噪。起点太高了,后来的作品始终无法超越首部作品,所以一辈子都陷在无法突破自我的困局中。直至年老了也没能实现,最终郁郁而终。

回想这段采访,依旧为曹禺唏嘘不已。作为一个曾经写过优秀的作品的人,要接受自己余生的平凡,确实是一门太难的功课。

03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曾导演过一部电影,《擒凶记》。其中的主题曲《Que Sera Sera》流传了很久,曲子很好听,歌词更触人心弦:

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girl,

当我还是个小女孩,

I asked my mother,

我问妈妈,

What will I be?

将来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Will I be pretty? Will I be rich?

我是否会变得美丽、富有?

Here's what she said to me:

她对我说:

Que sera, sera,

世事不可强求,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顺其自然吧。

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段插曲,就是这首曲子。当时在电影中听到这首曲子时,忍不住鼻子一酸。

这首曲子后面的歌词也很让人感慨:

当我长大并恋爱了,我问心上人,我们将来会怎样?生活每天都美好吗?我的爱人说:世事不可强求,顺其自然吧。 现在我有了孩子,他们问我,将来我会变成什么样子?是否会变得英俊富有?我轻声回答:世事不可强求,顺其自然吧。

这就是人生吧,从幻想自己的闪光未来,到逐渐接受这个世界的现实和自己的平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周国平说:

人的一生一共有三次成长。

第一次,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

第二次,是发现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

第三次,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且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每个人都是这样慢慢长大,又慢慢成熟的吧。

努力过,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边界,在能力范围之内做到最好,坦然接受自己的平凡并享受平凡,未必不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