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7年南昌起义,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这支英勇无畏的队伍脚踏祖国的大地,肩负民族的希望。提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就不得不提其在1955年举行的首次授衔。

实行军衔制度,代表着这支人民的队伍进一步完善,走向现代化、正规化,同时也是遵循了国际上各国军队的惯例。

此次授衔,在国内外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可以说是创造了军史上的许多个先河:为残疾的军人授将帅衔、一次授予三十七位少数民族将军军衔、授予十五位起义将领军衔、为华侨及外籍将领授衔。

回顾1955年授衔,总共有五十五位开国将领被中央授予相应的军衔。然而,王建安却不在其中。

建国以前,王建安先后多次参与指挥了多场重要战役,战功赫赫的他与许世友作为毛主席的两大虎将被称为"山东双雄"。

但是,1955年王建安并未被授予相应的军衔。坊间关于此次"遗漏"事件也议论纷纷,大家都着实不解,究竟是何缘由让中央在首次授衔时"忘记"这样一位重要人物呢?

戎马一生的清廉将军

1908年,王建安出生于湖北黄安县朱家垅村的一个贫农家庭中。因为困难的家庭环境,王建安不得不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帮别人放牛,以换取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

少年时期,王建安在地主家中打短工。纵使家贫,但是热爱学习的他利用打工的空闲时间偷偷学会了写字,不仅如此他还自学北宋了三字经。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穷苦人家的孩子想要上学可以说是一个奢望。小小的王建安却没有屈从于自己的出生,而是尽己所能去学习。

之后,坚强、奋进的王建安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毅然选择走上革命的道路。1924年,年仅十六岁的王建安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奔赴武汉,投身于吴佩孚麾下,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年以后,王建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十一月参加了黄麻起义。这场战役里,十九岁的他英勇无畏,这个少年一马当先,独自一人闯过枪林弹雨率先登上了黄安西北城墙高耸的云梯。

后来的日子里,王建安在部队里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很快便因为表现优异被提拔为红军第11军31师的班长。

从"放牛娃"到穿上军装,十六岁便参军的他在部队中逐步成长,战场上的历练让这个曾经稚嫩、青涩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名年轻的将领。

在1933的仪南、营渠等大小战役中,均表现出了高超的作战能力和领战能力,并重创敌军、屡立奇功,因此还被誉为"军政双全"的指挥员

许是印证了那句老话: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贫困的家庭环境、自小便困顿的生活,造就了王建安骨子里的简朴。

哪怕早在战场上名声赫赫,身为部队干部的王建安仍旧保有朴素的生活作风。加之他本身出生于农民家庭,更加明白底层劳动人民的艰难,所以哪怕身居高位他也始终克勤克俭、廉洁清明。

建国以后,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王建安仍旧是保有自己一贯艰苦朴素的作风。据悉,王建安麾下部队里的战士,人手必备一个针线包,衣服破损皆自己动手缝补。

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将勤俭节约体现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某天,王建安要前往江西南昌公干,公事办完以后,随行的工作人员提议顺路到井冈山走一走。

王建安当即便拒绝,严肃说到:"去井冈山并不是工作需要,不能浪费汽油。"

在常人眼里的顺路,在王建安看来是不仅是不必要的行程,他还十分计较"浪费"一丝一毫的公家财产。因为他的勤俭自律,他也被大家誉为"王清天"。

晚了一步的"授衔"

然而,这样一位战功赫赫、清廉清明的开国将军,却"缺席"了新中国的第一次授衔。新中国成立不久,正值百废待兴之际,中央决定建立军衔制度。

中央军委经过充分研究讨论以后,向毛主席汇报了相关情况。主席当即表示,自己不愿意出任这个"大元帅"。

就在众人感到十分费解的时候,只见主席笑着说道:"你们搞评衔,是件很大的工作,也是件很不好搞的工作。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多不方便呀!"

主席的一番话,让人很受触动,在他的带头下,周总理、邓小平等许多领导人都当即表示自己不需要授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曾想,王建安作为战功赫赫的开国大将之一,他的名字却没有出现在本次授衔的名单之上。直到第二年——1956年,他才被授予上将军衔。

为何本该属于他的荣誉,却独独晚了一年才授予?这场迟到的授衔,引发坊间众说纷纭。有人猜测,是因为王建安素来"脾气大",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于是,这次让他晚一年时间授衔好挫挫他的锐气。也有人说,是因为主席觉得此人着实骄傲自满,授予中将军衔较为合适。

但是,根据相关规定以及王建安自身的履历,中将的军衔实在是"委屈"他了。所以,评选组考虑到主席的"意见"及其自身实际情况,特地推迟一年,折中选择这样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做到"两不得罪"。

晚了一年的授衔,让人不禁猜测到底是何缘故,中央让这个功绩斐然的开国大将比大家晚一年才得到授衔。

传言:"牛脾气"耽误了授衔

但是传言中,"牛脾气"的王建安,其实脾气并不跋扈。众所周知,军人大多性子耿直、率性。

而率性而为的王建安更是有名的"烈脾气",为人豪爽直率的他虽然快人快语,但是并不是所谓的不好相处。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王建安是一个坦率而又心细如尘的人。

据说,在一次部队视察过程中,看望战士们的各项战士。王建安并没有像在场的其他领导一样表示十分满意,而是当即让负责射击展示的战士去投弹,让负责投弹展示的战士去射击。

结果,交换以后战士们的表现差强人意。见状,王建安当场指出:"你们已经表演习惯了,只是换一下,就原形毕露了,这样的花架子怎么能打仗呢?" 在一次走访部队生活时,身着便服的王建安十分细心地询问负责后勤的战士:"部队一周能杀几头猪?" 战士不知道眼前的老人是上将,就坦言到:"部队现在的猪都是从乡下借来的,等领导检查完了还得还回去,杀不得。"

几次简单的视察,他都能看出其中的"破绽",精准地抓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严肃指出部队存在形式主义问题。不得不让人感慨,这位直言不讳的老将军着实是慧眼如炬。

客观来说,王建安的脾气只是较为耿直。本质上,他是一个刚正不阿的军人,坚守自己的原则和操守。并不像外界传言的那样,是因为"脾气大"、不好相处,而得罪太多人才被延缓授衔的。

再者,作为毛主席手下的一员"虎将",很长一段时间来,王建安都被主席委以重任。因此,"因为主席对他不满,而延迟授衔"这个说法想必也只是谣传而已。

毕竟,如果王建安为人真的如此居功自傲,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的话,主席又怎会屡屡将重要的任务交付他?

要知道,战场之上绝对不容许有任何的闪失,作为战斗的指挥官更是至关重要,如若是一位自大固执、刚愎自用的将领又怎能指挥好一场战役?

再者,在"攻下济南"的任务中,王建安需要和与自己有"恩怨"的许世友合作。如果说他是一个难相处的人,那么就不会有王、许二人在解放济南战役上的团结合作。

在那场战役中,王建安放下个人恩怨情仇,竭力协助许世友,并配合他的指挥,"山东双雄"携手一举攻克济南,为党和人民打下了漂亮的一战。

试问,这样一个时刻将民族大义、国家利益置于个人情感之前的男子汉,怎会是一个处处得罪人的人呢?

如果他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那么在得知要与许世友合作时,想必不会心甘情愿当对方的"副手"。

在工作上,王建安并未夹带私人情绪,当得知要和自己有过矛盾的人携手时,他欣然接受并尽力协助,期间未曾出现一丝抱怨和不满。

如此忠肝义胆、有容乃大的人,可以清醒、理性的将工作和生活分开,严谨无私,实在令人敬佩。就连叶剑英元帅都曾夸奖他:"建国以来,你不计较职务高低,任劳任怨,很不容易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王建安的一生都保有老革命人的红色色彩。晚年时期,哪怕身居高位,但是却始终艰苦朴素。

甚至是在临终前,嘱咐自己的子女,在其死后不开追悼会、不组织葬礼,将遗体火化、骨灰撒到老家的农田里。

身前不趋名逐利,死后只留一身浩然正气。他是人民群众的老干部,始终保有老一辈革命人的优良传统。

实则:因病遗憾未能参与首次授衔

其实,王建安之所以比其他将领晚一年才授衔是因为一个遗憾。

当抗美援朝战争打响的时候,身为军人的王建安义无反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奔赴朝鲜,参与作战。

在前线,他勇往直前,率领战士们先声夺人、发起进攻,很快便成功占领多个有利的战略支撑点,顺利将美军的多个阴谋逐一击破、一一瓦解。

因为在朝鲜战场上的卓越表现,王建安于1953年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1954年,年仅四十六岁的王建安因为常年征战,身体透支得厉害。

最终,王建安因为劳累倒在了工作的第一线。当时的王建安因为突发脑溢血而晕厥,不省人事,情况十分危急。后在医护人员的护送之下,王建安从朝鲜回到国内接受治疗。

历经长途跋涉回到祖国以后,王建安立马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成功以后,为了后续恢复,中央特地将其送往青岛疗养。

此时的王建安尚未完全康复,身体情况还十分虚弱,并不适合长途跋涉和过于劳累。于是,中央充分考虑到王建安的实际身体情况,为了避免对他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在多番研究讨论下决定,先暂缓对王建安的军衔授予,待后期根据其具体康复情况再对其补授军衔。

就这样,王建安因为自身突发疾病而没能参加1955年首次授衔。次年,在其身体状况转好以后,中央当即为其一人特地补授了上将军衔,并委任其为沈阳军区副司令。

虽然,坊间关于王建安暂缓一年授衔一事,仍旧是议论纷纷。但是,结合王建安的人物性格特点及相关历史事迹,"因病暂缓"似乎更加合情合理

想来,授衔如此严谨的事,受私人看法和情感影响应该是微乎其微的。再者,王建安也并不像传言那样因"牛脾气"而得罪许多人,引发他人不满甚至影响到了自己的授衔。

他从放牛娃到开国上将,十六岁走上战场,为祖国和人民而战;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他在硝烟中为人民闯出一条光明之路。

建国以后,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始终保有最朴素的信仰、怀揣炙热的赤子之心。

这样一位杰出、伟大的将领,为祖国和人民近乎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艰苦奋斗、不计较个人名利。

虽然,因病晚了一年才授衔,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身上卓越的功勋,不磨灭他为祖国和人民浴血奋战的付出!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