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安历史悠久,孕育、沉淀了底蕴丰厚、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它们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和历史见证。“十三五”以来,南安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不断健全非遗传承保护机制,多元发展非遗展示平台,深入开展非遗保护宣传等手段,留住了乡愁记忆,也延续着历史文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南安视点 | 南安: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视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掌中木偶表演,又称布袋戏,是闽南地区流行的一种地方戏剧。南安市第二小学掌中木偶班成立于2018年春,由南安市文化馆、美林镇文化站与南安第二小学联合开办,在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进行集中学习,现在有30多名学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安第二小学“木偶班”老师 尤小兰

掌中木偶班,相对于我们学校的其它社团说,学生还是比较好奇的。因为他们以前接受的兴趣班,主要是乐器类的,或者书法、美术的常规社团。这个社团刚刚成立的时候,学生还是很好奇的,参与的人也还是很多的。

学生有了好奇心后,怎么来引导他们进一步了解、并且喜爱呢?为此,南安第二小学还邀请校外的老艺人、布袋戏表演艺术家来校授课。尤小兰是南安第二小学的语文老师,“木偶班”开班后,她就成为负责人,辅助完成教学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安第二小学“木偶班”老师 尤小兰

她来教,我把她教的动作分解。学的过程会有点枯燥,像练基本功。你有时候就要走一两个月,怎样让孩子既新奇又热爱,我觉得可能要从他们感兴趣的,比如从课本剧,小品入手。

南安第二小学“木偶班”学员 杨尊旭

表演的乐趣在于,我们可以用我们自己的情绪转化到木偶上,表演各种各样的戏曲。非常的精彩。

如今,在南安第二小学,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木偶班,喜欢上掌中木偶戏这项非遗项目。它们扎根在孩子的心田,焕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除了开设“木偶班”,今年12月份,南安第二小学还新成立了“南音传习所”。而在“十三五”期间,在南安,越来越多像掌中木偶、提线木偶、南音、剪纸等传统非遗项目,被带进了学校、走入了课堂。非遗文化和现代教育有机结合,赋予了传统技艺更多的时代内涵。这种“活态传承”的方式,也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感受到南安非遗文化活力的,不单单是尤小兰老师和她的学生们;还有那些常年累月坚守传统的手艺人。

这段时间,苏清良和儿子苏华荣,正忙碌着为中国戏剧学院偶剧系制作木偶。

苏华荣从小就跟着父亲苏清良从事木偶的制作,这项祖传的手艺,传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七代了。不过,对于“子传父业”,苏清良的内心却是矛盾的。

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苏清良

以前不希望我儿子做这个行业,以前我们就是靠做木偶来维持家庭的生活。手艺活赚的不是很多,而且很辛苦。但是文化没有人继承,等于我们这一代人辛辛苦苦下来,也是没有意义的。

雕刻木偶,其间的清苦与烦闷,苏清良深有感触。十多岁时,他便拿起刻刀了,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转眼就是四十多年。苏华荣从小跟在父亲身旁,耳濡目染,还是喜欢上了木偶雕刻。小苏不仅承袭了父辈的手艺,还在原版固定的木偶形象上增添了口、眼、舌、面颊等活动部件,让木偶头更加活灵活现;现已有10多项作品在全国、省、市等各类比赛中获奖。

南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苏华荣

刚开始是一份工作,时间长了以后,觉得这个制作的过程,相当于把书重新读了一遍,我们每做一个人物,在历史的书上都有明确的记载,它出自哪本书,哪个故事,这是制作的过程中学到的。每次制作完一个新的人物、新的作品,就有很强烈的成就感,而且有政府和社会上的认同,这个也是我一直前进的动力。

儿子在雕刻技艺上的精进,苏清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而最终让他支持儿子承继祖业的,是传统手艺人生存环境的改观。

为了推动更多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近年来,南安大力培育和发展民间“非遗”传承保护机构;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鼓励传统技艺的传习、保护和发展。目前已公布了两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0名,苏清良和苏华荣都名列其中。

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苏清良

政府也在支持我们这个木偶,我们都评上泉州工匠、非遗传承人,又有资金的支持。现在木偶就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今年四月份,苏清良入选了中国木偶剧院“非遗文化手口相传”守护木偶计划人物;而苏华荣也在传承木偶雕刻技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和父亲创办的锦德木偶艺术传习所,每年都接收全国各地的学生前来参加社会实践;同时,还将木偶制作和文化演出进行结合,促进南安木偶雕刻技艺在更多舞台进行传承和发扬。

苏清良、苏华荣父子两代的传承,谱写了非遗接力发展的生动故事。据了解,目前南安已公布了7批8类7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泉州市级34项、省级8项(蛇脱壳古阵法、广泽尊王信俗、田都元帅信俗、妆阁、刣狮、大鼓吹)、国家级2项(闽南建筑营造技艺、英都拔拔灯);泉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5人;评选出首批8名南安市“民间艺术大师”。

南安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艺术(非遗)科 科长

肖斯炜:

我们代表性名录增加了很多,现在有79个项目,特别是省级的,我们翻了一番。一方面,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机制、资金和人才的选拔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我们这次又推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百人工程项目。保护非遗,最重要的是保护传承人,因为他是载体,是一个技艺的保存者。

“十三五”期间,南安不断整合非遗文化资源,挖掘它们的历史底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活动相融合,促进了“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南安先后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曲艺之乡”等荣誉称号。非遗文化在南安这片历史悠久的人文土壤里,孕育、发展,绽放时代芳华。

南安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艺术(非遗)科 科长

肖斯炜:

我们拓展了非遗的展示平台,非遗从很陌生,很拗口的词汇变得家喻户晓了,也根植了文化的自信。今后,我们如何把南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上新的高度,我个人觉得应该加强对外的交流联系,把我们南安的非物质文化推到东南亚以及海丝沿岸的各个国家。

非遗是人们生产、生活、情感的表达方式,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们从历史中汲取了力量,也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今后五年,南安将持续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大非遗传承人和乡土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建设非遗传承基地和非遗展示中心,探索结合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途径,保护和传承“最闽南”的非遗文化品牌。相信,未来南安的非遗,将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为越来越多人所喜爱。

记者:林伟彬 姚梓煜 郭金双 刘晓琦

编辑:林珍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