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博物馆的时候,细心的人可能会察觉出来,有些展品并非原物而是复制品,因为很多出土文物的材质非常脆弱,当不适合展出时便用复制品代替,这样的仿制既保护了真品,又做到了公益展示和教育大众的效果,是具有正面意义的。

但仿古和造假的界限又那么模糊,一件仿品面向市场,如果商贩用它来以假充真,鱼目混珠,目的是牟利,那性质就变成了坑蒙拐骗。当造假带来的利益足够高时,猖獗的造假市场便“兴盛”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徽蚌埠,虽然没有玉石矿,却是中国最大的玉器市场之一。1958年,蚌埠玉雕厂成立,培养了一批技艺精湛的玉雕师傅,后来玉雕厂改革,工人们离厂后自发形成蚌埠最大的玉雕作坊群,其中最有名的是位于城东北工地的幸福村,这个村子“辉煌”的开始,起因于一次“乌龙事件”。

上世纪90年代初,两位浙江商人带着一件玉器准备出国,却被浙江海关扣下,工作人员怀疑他们“走私文物”,两位商人再三解释,说这件玉器是仿造品,不值钱,带出去送给朋友的。海关为了确认,请来了文物部门的玉器专家进行鉴定。

结果专家认定,此玉器是战汉时期比较罕见的“高古玉”,达到了“国家一级文物”的标准,随后两位商人被批捕,走私国宝那可是重罪。审讯期间,因为有了专家的鉴定,浙江商人百口莫辩,其中一人绝望中突然想到,卖玉器的工匠可能会帮自己证明清白。

此工匠叫谢永学,他是幸福村的村民,以一手高超的仿古技术在当地小有名气。浙江商人的家人前来求助后,他赶紧又以“老提油”的技术制作了一件同样的假玉,然后带到法院,请求法官拿给专家鉴定,结果专家奇怪地说:“这件国宝不是已经鉴定过了吗,为什么还要鉴定一次?”此时法官才相信,所谓的国宝原来是仿品,两位浙江商人因此被无罪释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蚌埠的仿古玉因为这次“乌龙事件”,一炮走红,前来求购的古玩贩子络绎不绝。谢永学为首的玉器工匠们,开始招收学徒,扩大生产,刚好又赶上中国经济的腾飞,他们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占据了各大主要的玉器市场,也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

不论是小巧玲珑的玉佩,还是十几吨重的大型玉雕,村民们来者不拒,只要有订单就马上制作,要多少有多少。一般“车间”在后院,切割、打磨、雕刻、染色、做旧一条龙全搞定,做好的仿品直接会拿到前面的店铺售卖,治淮路一条街上全都是这种玉器店。

幸福村仅有400多户,却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玉器作坊,而整个蚌埠,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玉器作坊高达5000多家,年产值最高峰时达到了30亿元,从业的10万人员靠此脱贫。用一位玉器店老板章程生的话来形容,那时候经销商们带着大量现金,直接来蚌埠“抢货”,甚至还要加价才能批发仿古玉。

之所以生意那么好,主要源自古玩市场的混乱发展,十多年前收藏热火遍大江南北,数以千万计的收藏爱好者涌入市场,但大多数人缺少理性的认知,只想捡漏和一夜暴富。古玩贩子们利用这个机会,将仿古假货铺向全国古玩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靠假货发了一笔横财,却也造成了行业的崩溃。

拿最小的作坊举例,一家只有3名工人的作坊,年利润30万元,但他们制造的仿古文物如果当成真品来卖,可以抵得上全市博物馆玉器的价值总和。再放大到整个蚌埠,他们30多年所生产的仿古玉,比中国8000年来所生产的玉器总量还要多,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

况且不仅仅是一个蚌埠,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扬州、新疆、河南等地的玉器市场,假货泛滥已然止不住。他们自称卖的是工艺品,不算造假,但经历过的藏友都知道,不论逛哪一家古玩市场,大多地摊贩子从不肯承认自己卖的是假货,都想以假充真赚取更高的利润,这是人性,也是当下市场混乱的诱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购买这些仿古玉的人,除了少数商家用来装饰,绝大多数都是不理性的收藏者,但接二连三的被骗,已经让大家都心灰意冷,一个虚假的市场终究不会持续下去,在被媒体多次曝光后,2012年以来蚌埠玉器市场快速衰落,商家倒了一大半,销量下降80%以上。

如今当地的玉器行业正在寻求转型,仓库囤积的商品都是以成本价甚至亏本甩卖,但“船大难调头”,两代人都靠这行吃饭,想突破谈何容易。大多数从业者已经改行,少数坚持下来的不如多做一些现代文创产品,毕竟创意才值钱,一味的仿造只会陷入到死循环中不可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