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中性名”的改革即将以改革派的成功收场了,原来想看到的“揭竿而起”、“力争到底”都没有看到。最终国安改股权,鲁能变更企业名,稍微热闹一点的是河南球迷,让俱乐部留下了“河南”,不过新赞助商洛阳好像有点不高兴了。

还有点有趣的就是上港没有留住“上海队”的名字,据说是觉得不够底蕴,也没有代表城市精神,所以改叫“上海海港队”,回头一想简称“上港”,地标“海港”,难道这支码头队例外了,真正的赢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中性定名俱乐部本身,原则上这是所有和足球相关人都认同的改变,都觉得中国足球迟早要做的、正本清源的大事。几年前的足球改革整体方案里,就有过原则性的要求,因此操作此事,没有任何疑义。

然而从足球改革方案出台至今,时间过了5年,迟迟不动手,非要到此前设定的截止日期前,才来最后通牒式的要求,工作时间乃至工作态度已经不对。对中性名的定义,中国足协过去两年有过的说法,与其说是澄清歧义,不如说更是火上浇油地制造混乱。

对于此事,国内足球专家马韧立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足协应该先让俱乐部“活下来”,才考虑中性名称调整;中国的俱乐部与国外的不一样,没有企业的支持,所有的俱乐部都无法生存下去;中国足球要想取得成功,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不是换个名就能做得到。

事实上这名专家说的非常有道理,足协应该给予各个俱乐部适当放宽一些条件,例如名字改与不改只有这一次机会,让各俱乐部三思后行,改了中性名的属于自愿行为,如果以后转让股份不带有原企业的任何信息,方便让其他企业接受。如果不改名也可以,以后也不能改,如果真的哪天经营不下去了,转让时也要维持这个名字下去,否则不给予参赛资格;总而言之,此次改中性名让各俱乐部自己分析利弊,自行决断,而不是盲目的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