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谈及绘画艺术界的高手时,人们脑海中会很快闪现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齐白石

齐白石不仅仅是一位普通的画家,他更是一位"天价艺术"的创造者,他如教科书一般的艺术绘画能力,是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

而另一位是文学界的大师——郭沫若先生,近代著名学者,也擅长于书法。他们两人都是文艺界的权威,但偏偏有这么一个人,胆敢挑战权威,简直就是猖狂,他到底哪来的底气,才敢讽刺郭沫若书法、叫板齐白石呢?

地主家的"狂妄小儿"

康生本名是张宗可,字少卿。1898年,出生于山东胶南,康生的命倒是蛮好的,含着金汤匙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张家在当地也算是有头有脸大的人物,家底丰厚,极富盛名。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除了不需要为衣食担忧之外,还可以从小接受很好的教育,从小受到书香气息的熏陶,所谓"近朱者赤",小康生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别样的兴致。

虽然康生是一名"儒生",但他的身上却很少显露那种文绉绉、弱不禁风的书生意气,可能和他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关,这与生俱来的骄纵狂妄或许是骨子里带出来的,"横眉冷对"的小康生,总是一副趾高气昂,看谁都不顺眼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生的学习生涯倒是一帆风顺,起初小康生是在自家的学堂里读书的,后又独自去青岛求学,1917年的时候中学毕业,后学成后在诸城讲学。

教书生涯的几年,让康生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他的人格有了再一次的升华。

1925年,康生就开始接触政工工作,他自觉参加了许多活动,还参与了上海的三次武装起义。

但他的骨子里的狂傲之气依然改不掉,对一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依然我行我素,也丝毫不在意他人的感受。

从小非常喜欢艺术的康生,空闲时候就喜欢钻研这些,后来由于字体的端正被大家称赞为"康体"

他的书法很有大家风范,可为人方面就有点"德也狂生耳"的意思了,他向来对郭沫若不大在意,可郭沫若是谁?当代著名大书法家,但在康生眼里不过是"雕虫小技"。

曾经有人将他的书法和郭沫若先生的进行比较,康生就显得极其不乐意,认为这是对他性格上莫大的侮辱。

直到1975年康生在北京逝世,在此之前,他对其他人的书法都嗤之以鼻。

他曾毫不避讳地和友人谈论过:"郭沫若那字也叫书法?我用脚写也比郭沫若写得好!"他从不对这件事避险,每当有人问起,他都坦率承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底气到底从何而来?

他出自名门望族,从小喝着"墨水"长大,初出茅庐之时,就成了一些大书法家的门下弟子,天赋再加上后天的学习,康生自然是进步神速,书法技艺常人乃不能匹及。

康生还有一个"超级技能",可以左右手同时开弓,有的时候还会很自信满满地地补充道"这是我用左手写的"的话。

在康生的政治生涯中,因为长期在地下工作,他用过很多名字,大都是张某某,其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叫做鲁赤水,他的其他名字都叫张某某,为什么这个名字化名为"鲁赤水"?

其他名字或许是为了工作需要,但这个名字的出现,仅仅是因为跟一个国画大师相抗衡,这个人就是齐白石先生。

"鲁赤水"先生这个名字倒是十分有意思,齐白石先生姓齐,康生是山东人,山东省在古代的时候就被称为"齐鲁大地","鲁"很好的对应了"齐"。

而名字中的其他两个字也是一一对应的,"赤"对"白","水"对"石",倒也显得十分有意思,从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康生这个人的深厚的文化功底

康生跟齐白石之间冲突作为旁观者无从而知,但康生不止是想要跟齐白石名字上相抗衡,更是在艺术领域,康生希望能够与齐白石有所比拼,在康生的内心深处,渴盼着被世人认可,希望自己能够和齐白石有所抗衡。

这莫名的"好胜心"一直驱使着康生往前进,这也是他对齐白石充满敌意的一个重大原因,"争强好胜"一直是康生这个人最大的弊端。

当年齐白石有一幅《墨荷图》备受世人推崇,拍出了506万的天价。后来,康生也临摹了一幅《墨荷图》,在落款处他不同于一般书画家,而是别出心裁,发挥自己的书法特长,亲手绘制了一个"印章",后来令人出乎意料的事,康生的这幅画比齐白石多拍出了184万。

文人相轻

的确,康生是一个十分有才华的人,他毕生的大部分心血都投入在政治领域上,即使晚年的时候也迷糊地做出了一些错误的论断,但他金光闪闪的前半生,仍然是被人们所称颂的,他曾为我国做出了很多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

康生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他用自己的空闲时间来,练习书法和绘画,竟然能够达到这种成就,即使他对郭沫若先生有些不尊重的地方,但康生确实在书画上的造诣非凡,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对手

对于康生先生,齐白石先生,郭沫若先生,三位都是书画界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过多评价也大可不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需要明白的是,艺术创作中最致命的是题材和创意,而康生的作品和齐白石先生的题材有些大同小异之处,虽说是模仿,但大师就是大师,即使是临摹,他们的境界也是一般人达不到的。

古人总说"文人相轻",意思是说,文人互相看不起对方,这在我国古代是普遍存在的,在某些意义上来说,"看不起"也就意味着得到了对方的认可,毕竟能够被这些大家"看不起"已经是很难得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