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小骆骆 原题:“不管”是最好的管: “放养式”育儿到底应该怎么做?

你会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异装癖吗?

近日,关于明星育儿的话题频上热搜。前有伊能静支持儿子穿女装被骂,后有霍思燕支持孩子性取向自由引发争议,最近黄磊支持女儿黄多多打扮自由又被网友热议。

可以发现,

无论孩子的行为,在大众看来多么“离经叛道”,这些明星爸妈们都毫无例外地选择支持自己的孩子,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放养式”教育。

而在这几个星二代们身上,我们也看到了“放养式”教育教出幸福自信的小孩。

所谓“爱他,就是如他所是”。

评论区中,不少网友对这种教育方式表示肯定,并充满羡慕。

但也有家长表示担心,我的孩子可没有那么听话,放任不管的话,肯定会走上歪路。

那么,这种“放养式教育”究竟该如何教?

真的是放任不管吗?

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了教育专家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并提炼了以下四点教育理念。

相信读完此文,对于放养式育儿,你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爱是“不管”的前提

尹建莉说:“在孩子年幼的时候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婴儿通过吮吸母亲的乳汁感到自身全部欲望能从外界得到回应和满足,以为自己和外界是一体的。

成长是一个不断发现外界是一个“异己”的存在,孤独和无力的感受会伴随孩子的长大。

婴儿时期,母亲的及时回应和满足非常重要,有利于孩子建立稳固坚实的精神内核。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爱意流露,则会为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能量。

霍思燕的儿子嗯哼参加《爸爸回来了》时只有三四岁,但与新认识的小伙伴相处,没有扭捏矫情,而是自信大方,主动热情。参加《妈妈是超人》时他只有四五岁,却暖心又有主见,当别的小朋友按照节目要求把妈妈打扮成超人时,他偏不,理由是“超人太辛苦,希望把妈妈打扮成公主。”

嗯哼能安全感十足,内心稳定,是因为成长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在嗯哼家中,爸爸妈妈、孩子之间会经常表达爱意。“我爱你”可以时刻挂在嘴边,自然的爱意流露可以大大方方地被看见。

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内在温柔坚定,外在阳光自信。因为感受到爱,才会心怀感恩,愉快地给予;因为知道自己被爱着,即使遭遇重大的挫折,心底也能燃起希望向着光明。

如果家长非常吝啬爱的表达,甚至用激烈的暴力语言击碎孩子的自尊心,那么这个孩子有可能非常自卑,他会选择消灭个人意志,来获取爱。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因为羡慕电视里的明星染头发漂亮,便和妈妈说自己也要染头发。结果妈妈来了一句,也不看看自己长什么样,小小年纪不学好,不把心思放学习上想当不正经的人吗?

小女孩感到备受打击和侮辱,直到大学毕业都留着短发。毕业后终于鼓起勇气留起长发去染发,但那种心底的不自信,多少年还是挥之不去。

《夏山学校》的作者尼尔称:对每个孩子来说,大人的认可就是爱,不认可就是恨。“懂事”的孩子可能会为了逃避惩罚(不被爱),消灭自由意志,消耗自我成长能量。

在变得更美和母亲的认可之间,上面这个小女孩选择消灭个人意志,来获取爱。

尹建莉说:“只要是正常的爱,给予多少都不过分。而一个心地纯洁,有自尊心的孩子,也不可能随意利用别人的善意去偷奸耍滑,弄虚作假。”

要想“放手不管”,请先给予充分的爱。

尊重是”不管”的底层逻辑

与爱相伴的是尊重。

但现实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会尊重孩子。

尹建莉认为,“家长不尊重孩子的根本原因是,不相信儿童的本能是自爱和上进,同时又非常自恋地认为自己的话都是金玉良言。

自恋的家长看不见真实的孩子,认为孩子分不清好坏,教导就会沦为操纵,用指令剥夺孩子的自主性,用权威取代平等。”

这里的尊重有两层意思:一是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二是欣赏孩子的天性。

关于第一点,让我想到网上看到的一个故事:有个小女孩在游乐场,非要玩不适合她年龄的游乐项目,生气哭闹中把游乐场的设施碰坏了。爸爸将女儿拉到一边教育批评,并让她罚站认错。令人惊异的是,小女孩很配合地乖乖罚站,同行的朋友好奇问起缘由,小女孩说,因为自己确实做的不对,爸爸做错了也要罚,他都罚了好几次了。

尹建莉在书中说道,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善恶观,就像人走到悬崖边上自动会变小心,不会跳下去,这是人的本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上进自爱是人的天性,如果不被扭曲,就一定会正常生长。

而家长的特权就是一种扭曲!

尊重才是最好的家教。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有懂得认错的父母,才能养出知错能改的孩子。

尊重孩子的第二个方面是看见孩子的天性。

尹建莉认为,就一个孩子来说,他内心自信平和,比谨小慎微重要;凡事有好奇心,比凡事不出错重要;他有自我选择的勇气,比选择正确重要。

“自由是每个人骨子里最珍爱的东西。儿童尤其应该舒展他们的天性,无拘无束地成长。儿童是一个完美独立存在的世界,他幼小身体里藏着无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长中有一种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达潜力,就如一颗种子里藏着根茎、叶片、花朵,在合适的条件下自然会长出来一样的。”

只有真正在人格上认可孩子和自己是平等的,才会看见真实的孩子,令其绽放出令人赞叹的天生的美好。

智慧的妈妈懂得欣赏孩子,看到孩子独一无二的天性,会像朋友一样鼓励和赞美孩子,支持他做自己,呵护他探索的力量。

李佳琦的妈妈,在儿子从事美妆事业,涂脂抹红被外界指指点点时,坚定地支持他,小心地呵护他的梦想。最终,创造了口红一哥的销售神话。

导演饺子的妈妈,在得知儿子放弃高薪工作,回家啃老自学动画后,坚定地选择支持,称最差就是回到以前。最终,成就了国产动画封神之作“哪吒”的问世。

教育最好的方式是像农人一样。静待花开。

如果不尊重孩子的天性,就像给大树安装了模具,也许他会按照你设定的方向成长,但更可能的是丧失了他原本拥有的更大的潜能。因为他的枝丫被无情砍断,他的高度被大人设定的天花板压住,一个处处按父母要求成长的孩子,最大的成就也就是成为父母那样的人罢了。

要想“放手不管”,请先给予充分的尊重。

把“试错”的权利还给孩子

尹建莉在书中说到:童年需要“试错”,需要“不听话”。不允许孩子犯错误,要孩子事事听命于家长,这犹如不允许学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样,是以暂时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长久的,内在的完善。

现实中,很多家长恨不得帮孩子代劳,以自己的经验替孩子走人生的路。孩子稍微慢点,稍微不顺着自己,就认为孩子在犯错,没有耐心,也输不起。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儿童首先都必然处于一种精神的无序期,心理活动由混乱走向有序。孩子作为一张白纸来到世界上,世界突然把他包围,他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即成长过程。就像我们突然从太阳下走入一间暗屋,眼睛需要适应一会而才能看清屋里的东西。如果这时别人急于下论断,说你的眼睛有问题,这显然不对。

认为孩子有错,不许孩子有错,实际上是家长将自己放在了更权威和崇高的位置。

不许孩子犯错,不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实际上是在剥夺孩子的自由,剥夺他借由自身力量成长的权利。

尹建莉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5岁的小女孩,表现的非常胆小,且很自卑,家长让他学写字,她总是写一个字就抬头看看家长,只有等到家长说这个字写对了,才敢再往下写。别的事也是这样,似乎只有得到别人的肯定才安心。

后来了解到,为塑造孩子的良好行为,这个妈妈对孩子非常苛刻,比如孩子刚刚会说话,就要求孩子用礼貌用语,经常给孩子讲“事不过三”的道理,孩子犯了错立刻被矫正。这样高压之下,孩子哪有自信呢。

其实,“不足”或“不够好”不是孩子犯的错,这些只是暂时的不成熟。给与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把试错的权利还给孩子,发自内心地将孩子的过失视作收获经验的好机会,才会让孩子更快地成长,因为那是来自生命内在的力量。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一个缺乏宽容的环境里,孩子有可能变得虚伪,可能早早过上虚假或讨好的生活。而一个被认可的孩子,做人做事的态度是真诚的。

伊能静儿子因穿女装引发关注时,有网友评论,好羡慕他的自信坦荡。确实,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小哈利那份自信坦然的状态不像刻意装出来的。

伊能静充分尊重孩子,在和孩子沟通之后,确认是其真实的兴趣,且没有什么不道德或违法的事,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

“妈妈知道你不是一个坏孩子!” “自由很珍贵,尊重他人做自己很珍贵。在妈妈这里你可以做自己。”

正是这份笃定,给了哈利做自己的勇气。

父母眼里的“错误”,也许只是孩子探索天赋的过程。

就像伊能静说的,“小王子不需要在这个年纪决定做什么,他是自由的,可以画画、写作、舞蹈、摄影、做音乐、弹钢琴,只要他愿意尝试,我都鼓励支持。”

“在成功、失败、挑战里,发现自己的天赋,并且让天赋自由放飞。我不会刻意给他方向,而是陪他一起认识他自己,在适当的时候,给他意见。他的人生不是我的,好与不好他要自己一步步验证。我唯一会告诉他的是,我都会在,不管他是谁,他都独一无二,他都是我最棒的儿子。”

在不违反法律道德的情况下,给予探索的空间大一点又何妨。

只有真正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他才能获得把控自己的力量,有力量抵制诱惑,选择健康的东西。

要想放手不管,请把“试错”的权利还给孩子。

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培养自主性

如果说,好的教育是像农人一样,那么农人也不是完全放任不管,而是在需要的时候为植物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比如除草、除虫。

成长路上,如何养成好习惯是每个家长关注的重点问题。

对此,尹建莉在书中给出了深刻的洞察和有效的建议。她指出“要尽可能减少环境中的诱惑,而不是劝说孩子去抵抗诱惑;要用人性来体恤孩子,而不是用神性来要求孩子。孩子都是非常懂得感恩的,如果家长在和孩子相处中很体贴他,他也会反过来以他的懂事来回报家长。”

尹建莉举了一个“如何让孩子自觉地少看电视”的例子,颇有启发。

首先,她指出,电视是被动的,生活化的活动。孩子坐在电视前大脑无需主动反应任何问题,对智力刺激作用很小,长此以往不利于大脑和身体发育。如果习惯了这种被动享受快乐的状态,任何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事情对孩子都有困难。而学习是最需要主动意识和意志努力的活动,无节制地看电视会导致孩子对学习望而却步,提不起兴趣。

现在手机普及,孩子看手机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有研究表明,长期看短视频,大脑中负责专注力的神经机能将被破坏,难以从事需要长期集中注意力的活动。

尹建莉对孩子在别的方面不太管控,但看电视这个事上控制的还是比较严的。

尹建莉认为,电视如美食,本身没什么错,但享用要有节制。在教育孩子时要想办法让他学会有节制地吃东西,而不是吧美食锁紧冰箱,惹得他总想偷吃几口。

所以,具体的方法是: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者,自己在看电视上做到节制,用行动产生说服力,而不是语言。决不能家长无节制地看电视,却限制孩子,让孩子觉得看电视是一项特权,避免将学习和享乐对立起来,激发对看电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厌烦。

其次,让孩子培养自主性。有句话说,改变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启发他自我改变。孩子需要在教训中收获经验,这些是成长的必修课。在孩子很想看的时候,让他心安理得去看,当孩子看电视忘了时间未完成作业,有了教训,自己就产生了内疚感。进而引导孩子做出合理的时间规划和安排,比如孩子可能先完成重要的作业以备留出看电视的时间。

最后,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也是防止患上电视瘾的好方法。至于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不能有功利心,二是要顺应孩子的天性。比如尹在孩子幼儿时期就和其一起读诗歌,只是单纯地朗读、背诵,感受文字的美好。不要伤害孩子对语言和文字的兴趣。比如尹的孩子阅读琼瑶的《还珠格格》、金庸的长篇小说,尹认为这些作品文字老道,适合阅读,并未阻拦。当然,为了避免诱惑,更好的方法是在家里多摆放书籍,少开电视,甚至可以借口电视坏掉,巧妙地让孩子不看电视。

结语:

要相信,孩子身上原本有一种积极的自我完善的天性,如果一种“控制”对他的个性及意志没有损伤,而是帮助他更好地适应一些事情,他就会在这种适应中更加健康地发展自己的天性,并在体内生长出“自我控制”的力量——这就是孩子“懂事”“自觉”的来源。

不管是最好的管,放养式教育不是完全放任不管,而是用爱滋养,尊重和信任孩子,理智地放手,智慧地引导,让孩子在习得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中,获得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