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白

李白西游,途径蜀国地区,昂首长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看这巍巍高山不可攀的样子,令我心生畏惧,锦城虽好,还是早点回家吧,于是李白便写出豪壮大气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道难》。那时在唐代蜀国地区虽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威严的大山、凶猛的飞禽走兽阻挠了前来的侵略者,但这种地势的优势在一定意义也并未让蜀国和平许久。

蜀国在古代被称作为天府之国,特别是芙蓉城这个城市,在古代,巴蜀地区可谓是人杰地灵的第一代表之一。在先秦时期,其实巴蜀是分为两个国家——巴国与蜀国,在先秦以后秦朝统治者将自己统治版图逐渐扩大,巴国与蜀国才合二为一才形成后来的巴蜀地区。

先秦时期古巴蜀地区

在一些文献书中能找到过去关于巴蜀地区的古史但也仅仅只是大致推测,新石器晚期,人类进行大量的迁移,寻找着适合自己的栖息之地。当然,在迁移时,都是几个不同族系进行统一迁移,于是不同氏族、部落就不断地进行新的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特征,于是形成了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文化地区和以渝东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地区,而人类在新石器时期,认知体系的不全面,而导致迁移多是按照河水的流域而进行定居和迁移。

妇好

1、先秦蜀国

蚕丛在新石器时期时就已居住在成都平原一带,因此被认为蚕丛是古巴蜀的祖先,《蜀记》有记载蚕丛居于岷江山洞之中,随着时代发展,蚕丛又重新迁移到青衣江一带,而且在《蜀水经》之中还有提到劝农一词,这说明古蜀人在这一时期已开始进行农耕,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就开始出现人管人的现象,逐渐各部落之间慢慢兼并和融合形成了蜀族。蜀国经历了望帝杜宇建立的杜宇王朝,在历史上存在了七百二十多年,在一定意义上蜀国的经济得到一定的稳定发展,后人也将这一时期称作为古蜀国。

2、先秦巴国

《山海经》有记载:“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所以大多数人都认为太昊便是巴人祖先,最开始巴人生活在渝东地区一带,最后迁移到汉水一带,殷商时期,商武王妻子妇好率军征讨,巴国战败,最后向殷王朝缴纳朝贡与赋役。但在春秋末期到战国晚期,巴国的青铜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成为具有标志性的地方。

3、巴蜀合二为一

巴蜀在先秦时期“东部为巴,西部为蜀”。虽为两国,但文化在一定程度大致相同,公元前316年,秦国出兵分别将巴蜀两国收入版图之中,并设立巴郡和蜀郡,巴国和蜀国两者逐渐合二为一,形成远近闻名的“巴蜀文化”。秦国的统一也将两国的经济文化带上一个新的高度,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天然的保护屏障,也在一定意义与中央政权相疏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司马迁

虽大范围脱离政权管制,但天然的自然资源、农耕经济也为巴蜀地区的百姓提供了自给自足的生活环境,虽高山巍峨但却水上交通方便,在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中有对西汉蜀商的记载,说明在西汉巴蜀地区商贸交易繁荣,在《汉书·地理志》有统计,仅仅只在成都地区的商贾人户就已经达到七万多,而首都也商贾也仅仅只在八万多而已。合二为一的巴蜀地区经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各朝代重要的经济枢纽。

巴蜀并非“鸟不拉屎”,反而是贸易重地

1、西汉巴蜀经济空前繁荣

在历史记载上,很多人认为汉朝的丝绸之路是打开与海外经济文化的开始,但其实早在这之前的两百年里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经商之路,俗称“蜀身毒道”,后世称这条路为“南方的丝绸之路”,这条路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当地的蜀商就已经利用这条路向蜀外的蛮荒之地以及国外的国家进行贸易,相对应的这条路也成就了蜀商地区蜀商们的商业地位,特别是在西汉时期,巴蜀的经济贸易空前繁荣。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当时的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饶丹、石、铜铁等之器。”可以从史记看出巴蜀地区自然资源丰饶,有资源就要有人开发,所以自秦汉以来,巴蜀地区百姓对其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很大程度上,巴蜀经济的繁荣自然资源也是占有很大的作用在其中;在都江堰开凿后,农业也跟上了巴蜀地区经济的发展的步伐,地价也随着高涨,而且盐业、炼铁技术等由中央控制的产业在巴蜀地区也日益繁荣发展,在西汉时期,巴蜀地区就相当于现在的北上广地区。

诸葛亮

2、看唐宋时期的巴蜀经济

历史上称“天下饥,惟蜀中丰静”这句话不得不体现出巴蜀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巴蜀地区人民打造了另一个盛世家园。在唐宋时期经济日益发达,《宋史·地理志》记载:“地狭而腴,民勤耕作,无寸土之广,岁三四收。”,恰恰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时期正是唐宋时期,而巴蜀地区的经济文化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在南宋时期,仅仅巴蜀之地的税收就占据了全国税收的三分之一之多,而且全世界最早出现的纸币“交子”就在巴蜀地区出现;唐朝自安史之乱后,经济发展就大不如前,随后长江一带的扬州、巴蜀地区经济随之崛起,《元和郡县志》 有记载:“扬州与成都号为天下繁侈,故称扬、益。”

唐宋时期的巴蜀经济空前繁荣,一是得益于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当时百姓依水而居,岷江、嘉陵江等河流为当时的百姓饮用、农业灌溉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已经有农业和畜牧业,这为唐宋巴蜀经济的繁荣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除开农业,还盛产桑、麻、鱼、虾等等,著名的蜀绣也便是出于此,矿业也更是不在话下;巴蜀地区虽然在一定方面比较闭塞,在另一方面也对巴蜀地区的百姓形成了一定的保护圈,没有太大的战争,百姓家家安居乐业,娱乐活动丰富,对外贸易频繁,多种种族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巴蜀人家。在古代,巴蜀地区更有了陶渊明先生文中的“世外桃源”。

为何“益州疲弊”?还是战争的锅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纵观朝代上下,巴蜀地区属于统治者们头痛的地区,因地理原因,很多朝代对巴蜀地区的管理都处在尴尬地步,巴蜀地区虽未能被各朝代认为是可以安置政治中心的地区,但巴蜀地区在古代却一直是三大经济带之一,秦国当年也并不是政治中心,在他统一全国时,把关中地区和巴蜀地区两大经济中心握在手,再加上雄厚的军事力量,才为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刘备

1、三国时期看巴蜀

三国时期三大国各自成立属于自己的王国,没有历经太多战乱的巴蜀地区,仍旧是全国的富庶之地,但入主巴蜀后的刘备政权,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常常感叹“益州疲弊”,在北伐的过程之中常常为缺乏粮草而感到困扰,巴蜀地区虽地理优胜,可以阻隔外来战乱,但在三国之前,统治者们只是将巴蜀地区作为整个国家的后备力量。

战国乃至秦汉,巴蜀都是作为后方粮仓而存在,而巴蜀水路交通方便,在古代,水路是人们所认为运输最省人力的运输方式。而刘备入蜀后,常年征战,百姓也都处在随时打仗的状态之中,而且每一次战争都会为巴蜀带来一定程度的损耗,在这种状态之下,自然会出现诸葛亮口中“益州疲弊”的现象,所以巴蜀地区本是富庶之区,但若战乱太多,消耗跟不上生产,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会“穷”,“疲弊”的不是巴蜀,而是“战争”使它疲敝。

2、三国时期巴蜀经济

东汉末年诸葛亮提出隆中对,荆州和益州相辅相成,北可伐魏,东可伐吴,本来是天时地利人和,但因关羽的失守,导致刘备不得不将巴蜀作为自己的主战场,西汉时,关中发生地震,将巴蜀和关中直通的水道被迫改道,这导致这一段路程若要运输粮草和商品,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走陆路,汉中战役便因运输粮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刘备政权退居巴蜀时,诸葛亮对巴蜀地区的经济也进行一定的改革,但终究因为后期四处征战而导致“益州疲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羽

总结

从以上几点能看出巴蜀地区因为地理原因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蜀商们也凭着地理位置发展出了特殊的“南方丝绸之路”,这为在唐宋时期成为经济中心之一打下了基础条件,巴蜀虽是自然资源富饶,但在一定意义上,要政治处于太平,经济处于稳定,才会更好的成为国家的后备支柱;在三国时期,巴蜀地区因刘备政权后期四处征战才慢慢导致经济下落,所以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蜀记》

2、《蜀水经》

3、《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