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64岁的纳伦德拉·莫迪成为了印度总理。在他野心勃勃的就职演说中,莫迪向世界喊出了“Make in India”的口号。把印度从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改革为现代的工业国家,就是他的执政目标。然而,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就是改革!改革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权力的再平衡,利益的再划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关心的并不是改革后的阳春白雪,而只有眼前的吃饭穿衣!你动我饭碗,我和你玩命的例子,在历史上的改革维新当中屡见不鲜。12月,抗议政府“舔企业,反人民”的罢工、罢市,再度在印度上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制不一样,怎么抄作业====================

大家好,欢迎关注首席君!在大家的印象当中,印度一直是一个阶级分明,等级森严的国家。在宗教、种姓和轮回数千年的洗脑之下,印度的老百姓一直是逆来顺受的典范。然而从11月初开始,陆续超过30万名印度农民,喊着“向德里进军”的口号,从各邦涌向印度的首都。他们备足了干粮,占据了街头,切断了交通,开着拖拉机推倒路障,在警察的水炮和催泪弹面前死扛不退,誓言要坚持到莫迪让步。

法力无边的莫迪老仙上台后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印度的农民如此愤怒?莫迪的目标能实现吗?带着这些问题,首席君为大家做了本期视频,喜欢请多多点赞支持!谢谢大家!

说起印度,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国家,政府的腐败是出了名的。腐败到什么程度呢?讲个例子给大家听听。2004年时,印度一个叫韦杰·谢哈尔的记者假扮成商人,向古吉拉特邦的地方法官巴拉姆·巴特行贿了40000卢比,然后提供了一份名单,要求逮捕名单上的人。然后,这名法官就真的发出了逮捕令。然而这份逮捕令却让印度首席大法官暴怒,印度舆论举国哗然。因为这张逮捕令上的四个人分别是:印度总统卡拉姆、最高法审判长Jane、最高法官辛格、首席大法官科雷。随后印度的司法腐败被公诸于世,通过这张逮捕令,人们清醒地意识到,只要钱到位,法官下逮捕令的时候连名字都不会看一眼就会签字。你在印度办事,就可能会有官员对你讲,希望看到圣雄甘地的微笑。他当然不是真的想看一个死人冲他笑,而是一种索贿的暗示,印度的钞票上都印着圣雄甘地。于是印度人自己又发行了一张面值0元的钞票,专门用来应付这种索贿。印度的腐败,是一种全民的腐败。上到国会,下至贫民窟,大到国家安全,小到生活琐事、随时随地都可以吃拿卡要。这既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也和他们的文化有关。以至于印度的腐败,不是道德沦丧、不是人心不古,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越过了你的底线,击穿了你的想象!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无处不在,而且是天经地义的那种。但是莫迪老仙就是这个腐败的印度官僚体系当中的一个异类,他出淤泥而不染,浑身上下散发着绝不妥协,行动做派中透露着斗争到底。

在尼赫鲁之后的历任总理当中,莫迪算是比较有追求的一个。关于莫迪的出身,说法还是挺多的。但是传得比较广的版本有两个,一个是吠舍,而另外一个是刹帝利。按照姓氏看,他是刹帝利,但是很多新闻又说,莫迪出身卑微,这就很让人疑惑。我查了不少资料,最后找到了一个比较可信的说法。莫迪的出身的确是吠舍,但是在他出身的镇上同样还有另外一个刹帝利种姓,所以镇上很多吠舍商人有钱了之后,为了提升社会地位,总会想方设法的给自己的家庭加上一个刹帝利姓氏。从莫迪的官方种姓信息来看:Modh-Ghanchi-Teli就透露了很多信息。Modh :代表了他的出生地,Ghanchi代表了刹帝利姓氏,Teli则代表了当地榨油行业的吠舍姓氏。当然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自然是需要哪个用哪个。和朴槿惠一样,莫迪也献身给了国家。为了信仰、为了事业,莫迪积极地投身到工作中去,把老婆扔在家乡几十年,直到今天,依然无儿无女。一般来说你判断一个人狠不狠,先看他对自己狠不狠。要知道,在印度这样一个保守的农业社会,传宗接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时至今日,祝你生个女儿在印度依然是一句非常恶毒的诅咒。所以像莫迪这种对自己和家庭都狠的人,无疑是一个真正的狠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这位对家庭狠,对自己更狠的莫迪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套印度官方的话来说,就是十个字: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目标有了,怎么实现呢?对此莫迪也给出了明确的方案:“make in India!”学习中国,提振制造业。当年在古吉拉特邦主政的时候,莫迪就曾经学习中国,大兴土木,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招商引资。通过完善电力基础设施,引进塔塔集团等大型制造企业等方式,在2004年至2012年间实现了10.8%的GDP年均增长,古吉拉特邦连续两年被世界银行列为印度经济便利性最高地区,人均收入也跃升至全国首位。凭借此政绩,他一举当选了印度总理。

要推动印度制造,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其实并不太容易。1947年,印度政府,仿效英国,通过了著名的《劳资纠纷法Industrial Dispute Act》,当时看来是印度民主、平权、保护弱势群体的象征,但是在今天,却变成了印度制造业发展的绊脚石。

在这项法律的支持之下,印度与欧美一样催生出了强有力的工会组织,在法律层面给予劳动者强有力的权益保障,将企业雇主置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根据该法律的规定,雇主必须在劳动合同上写明岗位职责的所有细节,同时不得要求工人从事超出合同中的工作内容。这种规则乍看合理,但是在实际执行中相当的不合理!

1913年,福特汽车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生产装配线,大规模流水线带来的是生产方式的革命。随后流水线这一创举被广泛应用于所有涉及到大规模制造的工业领域中,并且环节被越分越细。

流水线带来的好处十分明显,但是缺点也不是没有,尤其是在印度这种人懒而劳工权益又保护得十分周到的国家中。一条上百个环节的流水线中,如果有一个工人缺勤了,在中国这根本不是问题,换个人顶上就好了,但是在印度,这就是个大问题!根据印度的劳资纠纷法,雇主不可以让别人去顶替缺勤的员工,因为这属于超出合同的劳动,所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最常见的结局就是整条流水线的工人一起坐在那里抽烟聊天。当然,薪水还得照付!

很多国人会觉得,一个人缺勤,一整条流水线停工,这么没责任心的员工,必须开除掉!且慢!劳资纠纷法规定:一旦企业雇满100个员工,无论他们的工作多么不给力,裁员都需要获得政府许可。在印度这意味着旷日持久的官司,和无穷无尽的索贿。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印度小工厂林立,谁也不愿意上规模!

根据麦肯锡的报告,2009年,印度制造业中有84%的企业员工人数不到50人,这和中国动不动十几万人的工厂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印度9成的工厂,最终的发展形态都是家庭作坊。究其原因还是劳资纠纷法惹得祸。根据规定,一旦雇佣时间超过240天,解雇员工就必须支付遣散费。所以雇主要么不断地和工人签订239天的短期合同,要么就直接全家齐上阵,尽量避免雇佣外部员工。

与法律问题相呼应的就是印度的农村问题,而农村问题又包括了政治问题和土地问题。

2005年印度国大党重新执政后,为了履行竞选承诺,通过了著名的圣雄甘地农村就业保障法。它承诺为每个申请人在当地提供 100 天的非熟练就业机会,如果 15 天内解决不了就业,政府还会提供失业津贴。看起来很美好,很幸福,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却是打工可以赚钱,不打工也可以赚钱。经过15年的实践,印度政府终于发现,这个法律除了推高了印度企业的招聘成本和管理成本之外,没起到预期的作用。无条件的就业机会导致农村人依然留在农村。既然能躺在家里数钱,谁愿意跑出去受苦受累呢?短期非熟练就业不仅没能提升劳动效率,反而养了大批的闲人。

从1947年独立以来,印度进行过9次土地改革。但是资本家出身的尼赫鲁,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发挥民主精神,而是把工作交给了地主。结果显而易见!如今,印度5%的农业人口控制着32%的耕地;“富农”拥有的土地是“贫农”的45倍;68%的农民拥有的耕地不到1公顷。土改土改,最后结结实实地改成了一场合法的土地兼并!这么多年以来,印度政府在计划中收归国有的土地,只有10%得到了落实!

发达的制造业需要合规的厂房,和完善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需要土地。而在印度,哪里有人要投资建厂,哪里的土地价格就会一飞冲天。政府手中不掌握土地,就谈不上整体性的规划建设;就没有现代化的工厂和产业集群。这是印度制造业在投资伊始,就需要面对的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莫迪想要推动印度制造,就必须解决法律制度和土地制度的问题。今天印度是全球第二大人口国,但是这其中超过10亿是农民。对于中国的农民来讲,土地就是一切,同样对于印度的农民来讲,也是一样的。

今天的印度农业,使用的是一套名为“曼迪斯体系”的购销模式。这套体系中蕴含了浓厚的计划经济的影子:政府通过农产品营销委员会,在全国统购统销。你可以把这个委员会直接理解为印度版的红顶商人。他们低价收购粮食,再高价转卖。唯一和自由经济不同的是,印度政府对谷物、豆类、油籽、洋葱、土豆等基本农产品,设置最低收购价格。作为代价,农民们不能向“曼迪斯体系”以外的个人或团体出售自农产品,哪怕价格更高。

印度农民雨季耕种,旱季进城务工。务工大约收入4万卢比,而务农大约可以收入不到7万卢比。刨去种子、化肥等农资成本之后,务农每年的净收入3万多卢比,加上务工的收入,全年不到8万卢比,约合人民币7千左右,足以支撑一个农村家庭一年的开销。

所以莫迪和印度农民看待农业问题的时候,由于立场不同,角度不同,结论就截然不同。对于印度广大农民来说,土地就是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虽然吃不饱,但是在“曼迪斯体系”的保障之下,也饿不死。而从莫迪的角度来看,“曼迪斯体系”就是个鸡肋,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政府财政,却不能更有效率的转化为GDP。所以,莫迪在赢得第2次大选时,就决心发动农业改革,为工业化铺路。今年9月20日,莫迪和印度人民党在印度上院强推农业改革法案,包括了《2020农产品贸易和商业法案》、《2020农民价格保证协议和农业服务法案》和《2020基本商品修订法案》。旨在打破“曼迪斯体系”,让农产品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通。但是让莫迪始料未及的是,这一做法不仅得罪了既得利益集团,农民也不买账!

莫迪的农业改革打破了“曼迪斯体系”,数十年以来习惯了保底价的农民,感受到的并不是无限的机会,而是无限的担忧。打破这个“保底价”,各种风险都直接落到了农民身上。而“曼迪斯体系”在印度实施多年,每个环节都依附着大量的既得利益集团和利益寻租者,从买办商人到地方地主,盘根错节。9月20号当天,反对派与改革派在联邦院内就干了起来。

那么也许有人要问了,莫迪的农业改革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吗?答案是大概率会的。工业化需要什么?需要资金、技术、政策、土地和劳动力。资金和技术都可以引进,政策莫迪自己是总理是执政党,只要在位置上就可以从容地推动,而土地和劳动力才是农业改革的目标。莫迪通过农业改革,一方面希望把大量土地收归国有,为工业化铺路,而另外一方面希望通过减少补贴,把大部分过去依靠补贴维持的农民转为工人。

历史上所有国家的工业化都经历过这个过程。你看,英国的工业化伴随着羊吃人,把农民变成了工人;美国的工业化伴随着南北战争,把黑奴变成了工人;中国的工业化,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把农民变成了工人;而如今的印度想搞工业化,也面临把农民变成工人。

“曼迪斯体系”保障了印度农民的基本生活,配合着印度宗教轮回说数千年的洗脑,让印度农民普遍十分的佛系。既然能保障衣食无忧,自然对赚钱就没什么动力。所以莫迪为了把农民赶入城市当工人,就必须抛弃“曼迪斯体系”,取消财政补贴,打压粮食价格。让农民在生活的重压之下,被迫去工厂打工。

而另外一方面,为了保护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莫迪前任政府曾经抢在他上台之前,出台了一部《2013土地收购法》,该法案大大延长了土地收购案的评估环节,使得正常的土地收购流程被延长到58个月,需要各类有关部门盖十几个章。 这种变化使得土地收购变得更加困难,该法案也被戏称为“土地永不收购法”。

莫迪上台后,提出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振兴制造业的计划。但是这些计划的前提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办厂所需要的配套土地是不可缺少的。这个时候印度现有的征地制度无疑成了印度制造业发展的绊脚石!

所以今天莫迪改革农业的政策,既解决土地问题,也解决劳动力问题,可谓一石二鸟。当莫迪完成农业改革之后,大量的农民就会成为工人,为印度的工业化真正释放出巨大的人口红利。

那么今天印度的改革会成功吗?法力无边的莫迪老仙能够再造印度的国运吗?理论上可行,但需要时间。印度的工业化是一项牵涉社会深度整合的浩大工程,需要政治、经济、安全、司法等全方位推进,更需要长时间积累耐心打磨。随着现有改革红利的透支和国际环境的恶化,印度已来到了改革深水区,莫迪正在硬刚传统的利益集团。从莫迪修改《土地征收与补偿法》失败,修订《工会法》引发全国大罢工、被迫毁约RCEP等事件,我们就不难看出,印度的既得利益集团开始联手反制莫迪了。接下来印度能否成功重塑,关键看莫迪能在多大程度上聚拢民心、突破桎梏、推动社会改革。所以这次全国暴动不是第一次,更不会是最后一次。应了中国一句老话:天下熙熙,为之利来;天下攘攘,为之利往。

三连不吃亏,关注有收获。我是首席君,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