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山、古寺,牡丹仙子,这个牡丹不仅仅只是建文皇帝手植留下来的牡丹,更是建文帝心中的“牡丹”

游武定狮子山,始终无法回避的一个人物就是:建文皇帝。

建文皇帝龙潜武定狮子山”这件事,不知道是不是太过于匪夷所思了,在明末、有清一朝,官方都是比较认可的,到了现在,反倒出来各种质疑的声音,这更增添了武定狮子山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定狮子山“帝王以钵”中的建文

武定狮子山?不就是每年春天可以看牡丹花的地方么?

是的,武定狮子山的牡丹花,在云南确实是小有名气了,成为游人探访武定狮子山的一个充足理由。

然而,这个牡丹不仅仅只是建文皇帝手植留下来的牡丹,更是建文帝心中的“牡丹”

接下来的“八卦”与“梁祝故事”如出一辙,而且同样的凄婉。

在狮子山山门牌坊的北边,有个景点叫做“花开文苑”,是明清武定府“山上八景”之一,古诗是这样写的:

山高得春早,山茶红满苑。 初如蜀锦张,复如绮霞散。 年年花自开,栽花人不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开文苑”大有深意

最后一句“年年花自开,栽花人不见”,值得细细品味。

诗句中表露出来的深意且不说,这个“”也是“”啊,此间再也见不到建文帝了。

因此,可以肯定,“文苑”的“文”就是建文帝,“文苑”自然是建文帝经常流连的小院了。

建文地在狮子上栽的植物可不少,“乾坤双树”的孔雀杉、龙凤柏、茶花、兰花……。当然,建文帝栽在独立小院中,钟爱并精心呵护的,却是一颗粉色牡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定狮子山牡丹

这颗粉色的牡丹,花形似皇冠,又被称作“狮山皇冠”。盛开时,花大如盘,达到惊人的28厘米,被称为“中国牡丹之最”,而且迄今700年!

这是《武定狮子山志》记载的,不是瞎编。

如果再回到诗中,“不见”的何止是建文帝的身影,更是他的心声啊。

这里有个凄恻悲催的民间“牡丹”故事:

“靖难之役”,建文皇帝和一邦大臣踏上了逃亡之旅。

逃亡某个大臣一个叫“牡丹”的女儿,兰心惠质,心仪建文帝已久,她也悄悄尾随患难的建文帝出逃。

君臣劝阻也没有什么用,再说皇帝身边也需要一个端茶递水的女人,要不然一群粗糙的大老爷们伺候皇上,确实不是那么回事,遂留“牡丹”女随伺在建文帝左右。

落了难的皇帝他也是皇帝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副反映建文帝芒鞋徒步流亡的大型壁画里,是不是少了一个牡丹女?

建文这次可是出逃、逃亡,用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惊弓之鸟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可不是《还珠格格》中那样的的踏春郊游,遇到紫薇、小燕子那样的美事。

因此,“牡丹”女的举动,确实感人。

风餐露宿、饥寒交迫的逃亡途中,文弱的小姐“牡丹”女染疾身亡、香消玉殒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叫“牡丹”的美女应该不会少

一群人只好匆匆埋葬了“牡丹”女,又踏上了逃亡之旅。

等到了武定狮子山安顿下来,又过了几年,风声也小了,建文帝也就出游蜀、黔之地,甚至到了湖广,但最后都回到武定狮子山。

有一次回武定狮子山的时候,重新路过埋葬“牡丹”女的地方,只见故人的坟头上长了一株娇艳欲滴的牡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定狮子山牡丹花

于是,君臣就把这颗天下奇女“牡丹”之魂转世的牡丹,带回到了武定狮子山。

于是,就有了武定狮山“花开文苑”中的牡丹,于是,就有了今天武定狮子山的牡丹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山古寺中的牡丹

这一看,就是典型的“民间故事”版本,街头大妈们随口都能来一段的“口头文学”。

然而,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接下来的“高人”,就不至于这么随意,信口开河了,因为文字记录,记载。

第一个“高人”可谓是人人皆知:张三丰

插一句题外话,金庸先生笔下的张三丰,就是因为和郭靖黄蓉之的小女儿郭襄有了一番情感纠葛之后,才成为世外高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庸笔下的张三丰可是和郭襄女侠有段往事的

现实生活中的张三丰,与云南渊源很深,他留下了一部《张三丰先生全集》。

其中的《卷二》有一个女人、或者说女侠的《传》:

沈线阳者,万山长女也。……。自小离亲,几成永诀,然在髻稚,亦不自知。其别庭闱之际,卽遇薛眞阳,古称中条玄女者是也。名之为玉霞,号之以线阳,命掌神剑,兼守玉匣诸秘法,得授灵通大道。吾与万山正炼天元,爰此来滇,共服成药,皆眞阳教之也。…..。遂与父散游四方,随时化度云。呜呼!可谓女仙中英雄矣。--《沈线阳小传》

这里,记住沈万三之女“沈线阳”这个名字就可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女侠

接下来,另外一个“高人”是有明一朝世镇云南沐氏家族的开创者沐英的部下、也是沐英的义兄,“封疆于三迤德胜关,为天威径镇抚使”的明朝人:李浩。

解释一下,“德胜关、天威径”在今天的大理,李浩的职务,可以理解为当年大理洱海周围最高的军事长官。

再拓展补充一下。

沐英,除了李浩这个义兄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义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册立的懿文太子朱标,也就是建文皇帝的亲生父亲!

知道沐英是怎么去世的吗?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农历六月,沐英获悉皇太子朱标去世,哭得十分伤心,不久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

具体的细节是:哭至吐血,以至于“两足庳不能行,舁(意:抬)归,就寝而卒……。《明太祖》实录卷218。

可见,云南沐氏家族与建文皇帝一脉关系和感情有多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沐家对大明老朱家的敬忠都可在这块黔宁王遗记牌里了

这个沐英的义兄李浩,留下了一本近年才整理出版的《大理古轶书钞》中的《三迤随笔》一书。其中有一篇《沐春妹凤娇》,是这样记录的:

…..嫂(沐英夫人)有女凤娇,自幼与其兄沐春同习武,同习者方政女慧玲。常与沐春对打,而兄不敌妹。….靖难,建文蒙尘……,逃至沐府而隐狮山。马氏告发,凤娇、慧玲报信,方逃脱。后二女与沈万山三女线阳,暗护应文和尚(建文)遍游各地。二十余载无一出嫁,每至得胜驿,必居驿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云南,到了武定狮子山,又来了几个“牡丹女”

沐春,就是沐英的长子,沐英去世后承袭他的爵位西平侯。当然后来沐春早逝后承袭西平侯爵位的是沐晟是沐春的兄弟,沐英次子,因为征安南(越南)有外战的功绩,封黔国公。

这些记录,其真实性,与前面的民间口头文学,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无论是口头文学还是文献资料记载,我们都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建文皇帝就算出家为僧龙潜狮子山,在他的身边或者身后,是真的有一个或者一群“牡丹”存在的。

这些“牡丹”,与建文帝之间,不一定就是男女之情,或者说是失意没有任何结果的男女之情。

正是因为如此,建文帝才钟爱牡丹,才亲手种植牡丹、才精心呵护牡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定狮子山的牡丹,不仅仅是牡丹花而已

最难消受美人恩。

一个帝王,一代高僧,唯有、只能把满腔的情愫,寄托在牡丹身上,其中的苦楚、无奈,又有谁能体会得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