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地方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沈从文

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两次提名诺贝尔奖,无数荣誉加身的沈从文在1988年寂寞地离世了。他一生坎坷、著作等身,湘西出身的他穷尽所有追穷爱、美、真,却在一生的尽头,没有回到记忆中的烟雨朦胧的湘西。

"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他的爱情仿佛笔下的作品一般,充盈着淡淡的哀愁与回味无穷的惋惜。成就了沈从文,也毁灭了他。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沈从文出生在1902年的湘西古城凤凰。凤凰位于川、湘、鄂交界处,因为多民族杂居的缘故,人文文化也带上了绮丽的色彩。沈从文的祖父与父亲都曾经是大将军,后来其父解甲归田,成为地方耕作的农民。

受到父亲的影响,14岁的沈从文小学毕业后,投身地方行伍,流徙湘、川、黔边境。经过六年的军伍生涯,沈从文发现自己与祖父、父亲不同,不是当大将军的材料,小学毕业的他反而无比渴望上大学,喜欢写字作诗。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仅仅受过小学教育的他自然考不上大学,于是他就去北京大学旁听。文学给了他极大的启迪,他开始广泛地向各家报社投稿。

这段时期的沈从文没有经济来源,生活窘迫的他因为多次投稿不中,为了谋生当过图书管理员、报社编辑……直到作品发表,沈从文才声名鹊起,成为文坛的一颗新星。而后辗转受邀到上海教书,从旁听生到老师,短短几年,身份转变来的如此快。

少年时期在凤凰的生活给沈从文的作品注入了一股其他作家难有的灵气,玲珑的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湘行散记》大量描写了他儿时的生活,没有刻板的教条、规矩,充满了野性与自然。

沈从文自小是不受拘束,无所顾忌地长大的,因而他笔下的人与事,超脱了社会礼教、条规,落点与平凡人小小的悲欢喜乐。他的文字平淡质朴,清新沉稳,蕴藏着广阔的天地与情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湘行散记》写道,他们的欲望同悲哀都十分神圣,我不配用别的方式渗透他们的命运,扰乱属于他们生活里那份应有的哀乐。

一见钟情,情定终生

凤凰这个小城里长大的沈从文,性格温和倔强,宽厚敏感。来到了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他以"乡下人"的身份自处,在第一次上台讲课时,他不知是因为激动还是胆怯,将一小时的课程用十分钟就讲完了,窘迫羞臊的样子惹得学生们哄堂大笑。

那时台下第一排坐着个女学生,容貌姣好,气质出众,她和其他人一样被这个乡下来的老师逗得哈哈大笑,沈从文却一眼爱上了她,在之后的数十年生活,都深深为她吸引。他给她写信,信里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你了。

女学生名叫张兆和。张家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名门大族,张家的四个女儿培养得极好,都是出了名的才女,其中张兆和排名老三,才情出众,相貌极美,是张家最出色的女儿。

这样美艳的女孩,追求者自然无数,心气甚高的张兆和不仅没有将他们放在眼里,还将追求者们编号为"青蛙一号"、"青蛙二号"……在一众青年才俊中,年近三十的沈从文显得格格不入。

他是小城里的乡下人,没有什么钱,学历还不高,张兆和却出身名门,万众瞩目,他们之间是这样的不相配,沈从文却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

沈从文给张兆写了一封又一封的情书,在张兆和收到的情书中,有近一半都是沈从文写的。可是热情真诚的沈从文在张兆和心里并没有留下痕迹,反而被张兆和编号为"青蛙十三",将他的情书丢在角落。

沈从文从来没有得到张兆和的回应,却不死心地继续进行情书轰炸,忍无可忍的张兆和将此事告诉了胡适,让他替自己做主。

看了沈从文情书的胡适却被沈从文感动,他对张兆和说:他顽固地爱着你。张兆和毫不犹豫地回答"我顽固地不爱他。"胡适给沈从文去信说道"这个女子不了解你,更不了解你的爱,你用错情了……"

可沈从文听不进去所有的劝告,他近乎痴迷地爱着张兆和,他在信中写,他甘愿给张兆和做奴隶。纵使沈从文远赴青岛教书,他给张兆和的书信也没有间断过,其中的款款深情一如从前。

所有人都被沈从文的深情打动了,张家人开始劝说张兆和接受沈从文。张兆和终于接受了这个"可怜又可敬"的、近乎卑微地爱着她的沈从文。沈从文向张兆和求婚后,张兆和在回他的电报中只写了一句话——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1933年,他们成婚了,沈从文亲昵地唤她"三三",在婚礼上,摆满了乡下人喝的甜酒。

孤立无援,苦难半生

新婚后的生活甜蜜浪漫,此时沈从文的创作灵感被张兆和大大地激发了,无论是《边城》里生机勃勃的翠翠,还是《三三》里的活泼俏丽三三,都有张兆和的影子,他把对妻子的爱恋,揉进了每一个角色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这段门不当户不对的婚恋,很快就出现了危机。有骨气的沈从文拒绝接受张家人的金钱援助,不仅不接受寄来的红包,连张兆和的嫁妆他也分文不取。过惯了好日子的富家千金一时间深陷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中,巨大的转变叫张兆和难以适应。

更叫张兆和不解的是,明明家里都快揭不开锅, 沈从文却还要为了朋友仗义疏财。张兆和果真不了解他,沈从文向来是这样宽厚的人,曾经的好友丁玲因误会对他怨怼十分,他也不申辩,以至于受到排挤,还是默默忍受。

张兆和将他的仗义、宽厚认作"打肿脸充胖子",心爱的妻子也不懂他,沈从文的内心前所未有的孤寂。

1945年,沈从文南下教书,张兆和一个人在北京,带着两个孩子上学。沈从文希望她们南下,张兆和却认为在北京更方便照顾孩子,两人因此起了剧烈的争执。

这场争吵以张兆和的妥协结束,可两人之间的裂痕日渐明晰。新中国后的沈从文被说是奴才主义者,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压迫得沈从文几近崩溃。妻子张兆和却无法理解他,也将沈从文当做新中国的异类。痛苦的沈从文选择了结束自己的自己的生命,万幸被抢救回来。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支离破碎的感情让张兆和心灰意冷,她决心与沈从文分居。此时的沈从文已经是70岁的的老人,他孤独地吃饭睡觉、研究文学,直到两年后才回家居住。

年迈的沈从文焕全身心地投入历史研究中,他的学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震惊中外,闻名遐迩,经历了坎坷的、不被理解的一生,他终于在生命的尽头,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可正如他给张兆和写的信上写的: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在燃烧了一生、奉献了一生、求而不得了一生之后,86岁的沈从文安静地离去了。

直到张兆和为他整理生前的文稿时,才潸然泪下:从文这一生,究竟是幸还是不幸……真正懂得他的为人,他一生重压的时候,竟是整理遗稿的现在……过去不明白的,现在全明白了……

沈从文这一生都在追求、仰望他的三三,为追逐女神而变成感情疯子,她是他的灵感源泉,也是伤他最深的利刃。如今阴阳两隔,他的情意才被爱人理解。四妹张允和送给他的挽联上写: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只此四句,却是沈从文一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