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病耻感”?

病耻感是精神疾病患者所表现出的一种负面性的情绪体验,这种感觉不利于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西方学者对病耻感现象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其中学者Corrigan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病耻感概念进行研究,他发现作为精神疾病的核心表现,病耻感的认知和行为特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社会刻板印象、偏见以及歧视。

学者Link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他认为当被贴上“刻板印象、孤立、地位丧失和歧视”等标签,羞耻感就出现了。

由于公众对精神疾病缺乏了解,以及传统的观念、偏见等,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往往都或多或少存在病耻感,专家认为这样的病耻感对患者的康复治疗有着不利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调查研究发现,中国有31%的抑郁症患者有很深的病耻感,当他们存在很深的心理类困扰,是不会选择向他人求助,这是为什么呢?

根本原因是他们潜意识里是低自尊的,内心是不够强大的。

低自尊的表现是病耻感的真正根源

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每个人的性格也不同,有高自尊的人就有低自尊的人。

即使是长得漂亮学习好的人也会存在低自尊的状态,那么最大的根源是因为童年的某种经历,个体在童年时期被抚养的方式会形成一些情绪反应模式,这种模式会在成年时期反映出来。

所以人们在幼儿时期对自己没有清晰认识的时候,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他们对其的负面评价会植根于个体的脑海中,这些负面评价会在成年的某个时刻突然被唤醒,然后个体就会陷入到很深的负面情绪状态下。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Adler)就曾说过,“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有病耻感的人通常喜欢将责任全部归于自己,但又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甚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只会加重自己的低自尊。

心理学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低自尊的人大多无法接受别人的指责,虽然外表会表现出承担错误,将一切失误揽到自己身上,但实则他们内心的抗压能力极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调整自己的认知模式,跟自己好好相处是消除病耻感的最重要的内在力量。

尤其是中年人,中年人面临着结束年轻,为步入老年做好准备,也要提前为与疾病相处做好准备,中年时期,各种各样的病接连涌现,例如高血压、腰酸背痛、失眠、糖尿病、血脂高等等。

那么中年人想要得到幸福,就更加要懂得消除病耻感的重要性,学会改变低自尊。

如何消除“病耻感”,改变低自尊?

1、 全面的认知自我

人们会出现低自尊的原因正是因为自我认识的不全面,通常低自尊的人只从片面来发现自己,并没有做到全面的认识自我。

心理学上表明,自我认识包括:自我了解、他人评价、社会反馈和反省总结。

我们要学会对自身各方面,如身理、心理等方面来认识自己以及所处社会情况,当人们面对不同情绪时,自己该如何调节,预期结果是怎样的都离不开自我认识。

如果能够做到清晰了解自我、汲取他人评价、客观的社会反馈以及自我反省总结这四点,那么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病耻感”,改变低自尊。

2、 肯定自我价值

“君子之道,始于自强不息。”要想赢得别人的肯定,首先要做到自我价值的肯定。只有学会肯定自我价值,才能够有效改变低自尊的状态,消除“病耻感”。

由于自我价值会直接影响我们对他人的认知状态、情绪变化和行为特征,所以肯定自我价值对于改变低自尊人格是至关重要的。

3、 允许自己的不完美

人无完人,没有人是一直完美的。不要所有事都追求完美,即使是看似最完美的人也一样会有抑郁低沉、烦恼忧郁的时候,但是他们学会允许自己的不完美,不过度苛责自己。

换种想法,其实不完美也是人生的一种完美。允许自己的不完美、放过自己,可以让自己活得更加轻松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