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武汉江汉教育发布公告,对某小学班主任夏某惩戒学生予以处理,目前教育局对夏某已做停课处理。据教育局通报,临近期末考试,学生上课疯闹不遵守课堂纪律,班主任夏某在教室对近10名学生进行惩戒,用戒尺打学生手心。

这段视频在网上传播后引发议论,而教育局的处理公告也颇具争议。教师教书育人需要手握权限,但现实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反而成了"弱势群体",学生找老师麻烦、家长找老师麻烦,出了这样那样的事,学校、教育局也找老师麻烦,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教师群体变得"佛系",不求育才育贤,但求别因为"责任心"给自己惹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老师因用戒尺打学生手心被停课,还遭区教育局通报批评,有不少家长网友们感叹,又少了一个负责任的老师。也有网友为夏老师鸣不平的,老师不管学生,人人佛系才是真的悲哀,教育本不该如此。

在2019年,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向外发布征求意见,随后各省市地区也纷纷跟进,对教师赋权制定了地方性教育政策,广东、安徽都明确提出要将惩戒权还给老师。而眼看距教育部门提出惩戒权1年有余,教育现状的改变却相当有限。惩戒权已经摆在桌面上,但敢伸手去拿,去真正管孩子的老师相对少数。

在文件出台之初,教师工作者们大多对惩戒权表示欢迎,但也有一线教师认为,这对教育现实生态的改善不大,如今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印证,惩戒权是深层次教育的问题,涉及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惩戒之后,师生关系如何处理?家长是否会到学校、教育局找老师麻烦?即使有相关法规出台,老师们也大多不愿触碰红线。

针对教育惩戒权,网上的观点分歧巨大,有认为应该有惩戒制度,还给老师惩戒权限的,也有家长心系孩子,认为惩戒赋权会让孩子潜在"受害"的可能性增加。分歧很大,但其实不存在绝对的对错,教育赋权是让老师树立在学生心中合理的威严感与敬畏感,老师如果只有引导权而不具有惩戒权,光靠嘴说,熊孩子们能听话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答案每个家长心里都有数。光有引导权而没有惩戒权会让教育失衡,而真正因此而遭受损失的应该是孩子才对。

老师群体在这次事件中也在透过网络发声,呼吁家长和社会能理性看待惩戒的必要性。比如有学生在课堂上扰乱纪律的,老师对学生进行罚站、抄写等惩罚是正常现象。而跳出惩戒,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提醒学生注意听讲、注意下次不犯。过于关注合理的惩戒本身而忽视目的,这是对老师良苦用心的打击。打击多了,老师教育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

如今家校教育的矛盾或许也和教师惩戒权缺乏有关。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抱怨,学校老师现在越来越多地将教育责任推给家长,强调家庭教育。有不理解的家长也直言:都让家长做了,要老师干嘛?

但教师群体也有话要说,如今教师群体处处受限,教书尚且困难,何谈育人?此前网上有新闻报道,一名学生暑假意外溺水死亡,家长认为老师暑期作业布置太少负有间接责任。西昌一小学生暑期病死,家长怨老师暑期作业布置太多。本着"死者为大"的思想,最终两位老师都被辞退。

在家校矛盾中各方都自认是"弱势"一方,但实际上这对于改变教育现状并无益处,家长们应该正确看待惩戒权,而教育群体也应该强化教师赋权。如果把孩子比作一辆奔驰着的汽车,那么教师的惩戒权就好比刹车和方向盘,不加以把控,车子只会横冲直撞、遍体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