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认识鲁迅先生,我们大多数人多半都是从中小学的课文里开始:那个英勇的小少年闰土、刻着“早”字的书桌、带血的馒头……

鲁迅一直是我们内心深处不曾忘却的大人物。提到鲁迅我们就会想到他很多作品,诸如:《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说《祝福》、《狂人日记》、《呐喊》等……

他的杂文针砭时弊,对社会现象与人性看得极为通透。近百年来,多少人都曾视他为偶然。然而近年来,我们所处的时代:人们逐渐成了鲁迅文中所厌恶的人。为钱而卖掉良知的人,太多,没心没肺的有钱人愈来愈多、自命大师、文化泰斗的人也有不少。只懂得享受、拿来主义的人太多。

时代需要呐喊者,也需要励志者。重读鲁迅,很有必要。北大著名教授孔庆东对鲁迅的智慧进行过很深刻的评价:

“他懂得避祸保全却不龟缩苟活,他善于经营生计却不促狭卑琐,他迎来送往却不敷衍虚伪,他嬉笑怒骂却不玩世油滑。他善于发现你闻所未闻的真相,也善于推翻你司空见惯的常理。他的智慧最朴实,最平俗,也最雅致;最实用,最真切,也最深沉。”

同为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说:“凡在有思索的地方,凡有思索的人,鲁迅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每每遇到困惑,我总是会想起鲁迅先生的文章,寻找那个读书时代的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迅先生侄女周晔曾写过的一篇回忆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里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至今难忘:

周晔小时候,有一次在鲁迅家吃饭。她望着鲁迅说:“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你的呢,又扁又平。”鲁迅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你不知道,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鲁迅的侄女很是诧异,便又问道:“你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你走路不小心?”鲁迅回答说:“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么?”这一回他的侄女好像是恍然大悟了,“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你把鼻子碰扁了。”当时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不经历世事的沧桑,当时学习甚至熟读了那么多鲁迅先生的文章,后来才慢慢明白一些道理。

1、不要做只会抱怨的祥林嫂,由于他的抱怨和无休止的唠叨,周遭的人逐渐从同情变为麻木。

2、没事多看看书,没坏处,特别是经典书籍。

根据《鲁迅日记》逐年统计,从1912年5月(鲁迅31岁)初到北京教育部工作,至1936年10月(鲁迅55岁)在上海病逝,24个年头中,鲁迅总共收入12万多银圆,而其中耗资1万3千多银圆用来购置图书,平均每年耗资500多银圆(约今人民币2万多元),占鲁迅收入的11.1%。1912年5月到1919年11月,即鲁迅寄宿在北京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县馆(原称山会邑馆)的7年半期间,鲁迅独居一屋、长夜孤灯,惟以书为伴。

摘录《跟鲁迅学智慧》一书

有关鲁迅先生油画

连鲁迅先生这样的大师都觉得看书才是增长知识的最佳途径,我们这些普通人,有什理由,出了学校门就不读书了呢?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越亲密,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的意义,不只是赚钱的机器。

3、对金钱的态度:解决生存与温饱后,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没有错但不能眼里只有钱。

鲁迅曾提出这样的人生观: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并对这句话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说:“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鲁迅在教育部任职时,每月可以拿到300大洋。据老舍回忆,当时老舍当个“劝学员”(相当于教育分局局长),每月收入100元,小学校长40元,小学老师25元,学校的勤务员6元。而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临时工性质的管理员时工资只有8元。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很看重他的300大洋,甚至为薪俸的事与当时的教育总长打起了官司。

钱是人在这世上有尊严、健康生存的保障。任谁也无法回避。钱多有钱多的用法,钱少有钱少人的活法。没人想,穷一辈子,却又貌似高尚无比。

钱在一定意义上,能节省时间,使一切关系简单化。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有体面的安排,或旅游或生病后不致于为高昂的住院费而发愁…

但怎样都好,千万不能所有的生活目标只有钱,那样人和高等动物何异?人贵为万物之灵,灵何在?

4、国人素有:知错改错、不认错的陋习。为了面子,我们选择知错不改。国人一旦有了过失,首先要考虑如何维护挽回自己的面子,常用手错,一错再错等。段有,回避错误,文过饰非,将错就

叔本华说虚荣心是“人类欲望中活动最激烈、最难以消灭、也是最愚蠢的欲求。”可中国人偏偏不敢当众承认错误,正如鲁迅所说,他们“不管有多少证据都要否认这些事实,以保住面子”。

关于面子鲁迅举了两个生动事例,如其中一个:“有一个专爱夸耀的小瘪三,一天高兴的告诉别人道: ‘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 人问他‘说什么呢?’答道: ‘我站在他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

其实,还是鲁迅先生看透了。他早就说过:“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抓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说“面子”》)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