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深度、格调 | 汤先生

俗话说“穷养男,富养女”,可事实上无论孩子是男是女,都不应该刻意地在孩子童年时期给孩子营造一种贫穷的氛围。

研究调查发现,父母经常把“家里穷”“没钱”等话语挂在嘴边,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心理暗示,潜意识里始终存在一种缺失感。孩子长大后即使生活条件有所好转,这样的暗示也不会消失,而是如同影子一般,每每遇到花销时就会出现。

心理学家发现,小时候在心中被烙印贫穷的印记会造成两种极端,一种是面对消费时畏手畏脚,害怕花钱,一种是通过挥霍来抵抗心中的贫穷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母亲成长于食物匮乏的家庭环境,导致她成年后对食物格外重视,在马斯洛八岁时因为他养的猫偷喝了牛奶便拿着扫帚对猫穷追不舍,最后竟然将其打死,为了防止孩子们偷吃食物甚至给冰箱上了锁,这些都给马斯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在成年后提出了人“需求层次理论”,其中表明生理需求是人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这一需求得不到满足人无法继续更高层次的精神活动。

穷养孩子无疑是不停地暗示孩子身边所拥有的一切都会消失,这会使得孩子面对生活中的物质小心翼翼,比如同样是在过节,亲戚团聚难免会相互送孩子一些礼物,在穷养氛围下成长的孩子在接受礼物是会明显表现出唯唯诺诺,战战兢兢,这是因为穷养给孩子埋下了“自己不值得获取充足物质”的自卑种子,面对突如其来的礼物显得手足无措,而没有受到过父母贫穷暗示的孩子则会大大方方地接过礼物并道谢。

这种自卑感一旦形成便根深蒂固,有一次小杨和朋友们一起逛街,看中了一条裙子,价格也在自己能承担的范围内,朋友们见小杨喜欢便鼓励她去试,从试衣间走出来的小杨扭扭捏捏,显得局促不安,尽管身边的朋友们都夸赞这件衣服与很适合小杨,与小杨的气质很搭配,小杨却对朋友的夸赞连连否认,细数自己一身的缺点,看来看去说道:“我觉得我配不上这件衣服”,便去试衣间换了下来,任凭朋友们怎么说,她都执意不再看它一眼。

朋友的夸赞唤醒了小杨心中的自卑,越是受到褒奖,越会觉得自己不配,这离不开小时候周围环境的影响,正是父母的穷养使得小杨心中不停地暗示自己不值得获得美好的东西,“要乖要听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另一种极端表现为控制不住的消费欲望,当小时被教育家中很穷没有钱给自己买这买那时,长大后会在心中形成一种报复心理,自己挣了钱以后看到喜欢的东西便会买下来,虽然不会到影响自身经济状况的地步,但是常常会在买后懊悔不已,又觉得自己是在浪费钱,就这样陷入循环,消耗了自己的钱财的同时甚至会产生自我怀疑:我到底应不应该买喜欢想要的东西。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疑惑,但面对产生这样的疑惑时应当理性地分析眼前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处,买来能为自己带来什么,进而决定它值不值得花钱,可有些人却经常用“努力一段时间了应该犒劳自己”“我月入过万为什么不能买个XXX”等原因冲动买下。

有人会产生疑问,家庭本身就不富裕,确实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呢?

其实,所谓的穷养和富养不是花的钱多少,而是一种抚养孩子的教育模式,面对孩子的一些要求,应当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孩子分析这个东西值不值得拥有,而不是以家境为缘由拒绝孩子,这样极其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而穷养带来的自卑会在长大后以各种形式体现出来,给孩子造成深远的影响,并且很难更正,因为它影响的是孩子的认知和最初看这个世界的角度,正所谓“家庭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给孩子一个完好的童年,让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而不是刻意地去让孩子听话、体谅,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示范。

作者 | 汤先生
编辑 | 汤先生
参考资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各位看官好,我是汤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让您觉得脸上有光,说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点赞和建议,我都会看,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