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文学界的大文豪像一股股的清泉源源不断地洗涤着俗世间的尘埃。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析出了三大境界,并解释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此种境界为必经之道。

三大境界分别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余秋雨和于丹两者都曾是集大成者,也是通过了三大境界考验的学者,虽然他们的领域不属于同一类,但他们的出现也都引起了一阵文学浪潮,风靡一时的他们,现如今却杳无音讯,亦或者是声名狼藉,那么余秋雨和于丹跌落"神坛"有何相似之处?原因又有何为?

余秋雨和于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余秋雨

1946年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市的余秋雨,是当代优秀的文学家、散文大家和戏剧教育家,也是当代最畅销的经典作家。于1966年在上海戏剧学院毕业。还在80年代出版的文学著作,获得了全国优秀教材的一等奖。

1985年成为一个中国著名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文化部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称号。从90年代末期开始,一边用实际行动对中华文化进行探索研究,一边受邀到一流大学进行演讲。

近几年,又被各个顶尖机构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并在上海建立"余秋雨工作室",专门用来研究散文和艺术等学术理论。余秋雨运用其极厚的历史功底和文化水平,编撰了多册脍炙人口的散文著作。

余秋雨

他的《霜冷长河》、《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在长期居于畅销前列,也被国际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余秋雨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深受各个读者的喜爱,好评如潮。

写这一部散文集的初衷,源于一个美国的老教授对其激发的一种渴望想要重新认识祖国大地,并对中华文化作出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探索。同时在其中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一种强烈的解放心灵的愿望和想要对中华文化做出贡献的一种寄托。

《文化苦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不仅仅只是一部散文集,更大的程度上对散文领域拓宽了范围。以往的散文较为刻板,仅仅是在一方面进行了阐述,内容干瘪,读起来生硬无比。

而余秋雨的散文,融入了文化、思想、风俗等方面,使散文读起来更为丰满,不至于浇灭读者的兴趣,反而使其津津乐道,回味无穷。在台湾地区,更是掀起了"到缘光咖啡屋听巴赫、谈余秋雨"的风潮。

余秋雨

舆论袭击余秋雨

然而好景不长,人们对余秋雨的评价开始一落千丈。他们讨伐的对象并非是他的作品,而是他的人品。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在最初显现的时候人物设定已经定型了,作为一个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在出名了以后就传出了家庭破裂离婚的消息,不免为其贴上了一个忘恩负义的标签

余秋雨

而后2008年就地震一事,余秋雨的《含泪劝告请愿灾民》一书引起了波澜,有人应声支持,认为余老师的想法着眼于大局,应该提倡;更大的呼声竟是对余秋雨人品的质问,甚至开始猜测其作品的目的是为了逃避现实,而非探索中华文化;

再者就是"诈捐门"事件的发生,尽管有人出面作证和自己的极力强调,依然抵不上红十字会的一份名单......不得不说,人红是非多,站在风口浪尖的人物,还得拥有一颗强大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丹

1965年出生在北京的于丹,自小就在家庭的熏陶和支持下,努力学习,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还拿到了博士学位,曾任职北师大教授,还是中共十八大的代表人物。

"一个人幸运的前提,其实是他有能力改变自己"。果然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由于于丹在《论语》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补充了央视百家讲坛的缺口。她在"百家讲坛"的讲座"《论语》心得"的播出后深得人心,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被人们称为"国学大师"。

《论语》对于大众来说,有些说法艰难晦涩,在于丹的解说下,妙趣横生,能够被大众很容易地接受和理解。每次的讲座,都能够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想当然地被录取为正式的讲师,此时的她风生水起。由于她能力超群,获得了大众乃至文化界的关注,被称为"文化偶像"。

于丹

被压垮的于丹

一路顺风顺水的于丹,不止在央视露脸,在各个娱乐电视台中也出现了她的身影,由于时间被各种应酬分割,在学术上的研究开始走向下坡路甚至止步不前。

久而久之,她的演讲成分就像兑过水的酒,失去了韵味。人们对她的演讲期望值越来越低,直至大众将其演讲内容称为"毒鸡汤"。

"文化快餐"的评价对于丹起了一定的效果,开始慢慢地收敛自己,继续进行学术上的研究。没想到,正是这一研究又引起了轩然大波,九个字毁了自己的前程。

于丹

原来她将"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中的"女子"翻译限定为女性,这一谬论,被读者们发现以后认为其对论语根本就没有多深的见解,侮辱了国学经典,误人子弟。随后,经过调查以后将其从北师大除名。

为了澄清自己不是"被炒鱿鱼"而是自己辞职,召开了澄清会,但是效果却与其本意相悖,结果越抹越黑。

余秋雨和于丹都是一度站在顶尖位置的优胜者,可是身心被世俗所缠绕,忘记了初衷,迷失了自我......

于丹

余秋雨说过"人生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有无限可能。"作为旁观者我们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分析别人的作品,而不是站在自己的位置去评判别人的想法和行为。社会道德的捆绑,掐灭了一丝一缕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够绝处逢生,为了自己的初衷再度重启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