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入门:阴阳学说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也是入道之基

一直有朋友留言让我以通俗的语言,写一写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学说”。阴阳对于学习《易经》等学习传统文化非常重要,可以说阴阳是基础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八卦图中,阴阳以阴爻和阳爻来表示,一个是断线,一个是直线;阴阳鱼中则一个是黑,一个是白。倘若从八卦中的阴阳爻和阴阳鱼的黑白学起,会很抽象。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传承过程,将阴阳学说发展得简练而深刻。

但是倘若我们学习伏羲上观天象,俯察地理的方法,积极探索我们所在的自然界,用心感悟,其实阴阳也非常实在,是真实的。

阴阳,是整个宇宙的简练概括总结

阴阳,是我国传统文化对于整个宇宙的简练概括和总结。在《诗经》中已有“既景乃岗,相其阴阳”的说法,可见阴阳观念流传之久;而《易传》中的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和《道德经》中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则可以看出阴阳观念流传之广。

无论在儒学还是道家,阴阳都是重要的基础概念,今天的学术中则把阴阳称为我国古代哲学中的矛盾论。由此看来,传统文化中对于阴阳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我国传统文化讲修行,讲“道”,从道法的意义上来说,阴阳学说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也是入道之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的祖先是非常了不起的,把整个宇宙以阴阳图式的形式简练概括的总结出来。他们将人类所能感受到的宇宙万物,以最简单的一阴一阳来划分,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抽象的哲学思想的奇迹。

阴阳学说的玄奥哲理,说穿了至今仍然应用于人类生活实践。无论是发电报时莫尔斯码里面的点、划,还是计算机技术里的0,1,亦或者今天广泛使用的二维码技术,就其本质来说都可以用阴阳来看待。

用心感悟,阴阳属性具有真实存在性

完全将“阴阳”纯粹列为哲学概念,李秀笔记认为并不十分妥当,因为阴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确实真实存在、客观存在,如同冷热寒暑那般真实。阴阳与冷热寒暑一样,同样是一种人能够感知的事物属性。具体举例来说,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倘若仔细观察,我们眼中的任何事物,都既有向阳的一面,又有背阴的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

按照上述《黄帝内经》中的说法,阴阳是天地万物都具有的普遍规律,由此阴阳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理解阴阳,如同学习传统文化的其他内容一样,同样需要“悟”,简单来说就是感受它的存在。

倘若你喜欢画画,你就知道如何在一个平面上创造三维立体的窍诀,尤其在素描中,运用的完全就是阴阳,绘画的专业术语称作“明暗”。在上述《黄帝内经》中所讲的神明之府,所讲述的就是如同画画一样,事物能够被人看到的这种状态。我们能够感受到,能够看到一个事物具有的三维立体形象,就是因为阴阳的存在。

阴阳关系,是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

阴阳之间存在一种既相反,又相关,还能相互转化的关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李秀笔记一直强调,没有绝对只有相对。无论任何概念都是相比较而言产生的,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定义都具有相对性,阴阳也不例外。比如你自己仔细观察自己手上的皮肤,手心和手背的皮肤完全不同,所以一个数阳一个数阴。但是如果你用眼睛寻找手心手背阴阳之间的分界线,则会发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仔细用心体会这种阴阳关系,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阴阳之间能够相互转化,甚至可以无限分割,而且阴阳之间彼此关联,阴阳共同构成了我们认识中的一个完整的事物。因此阴阳不仅是矛盾的,相反的,还是相关的。在传统文化中,用一个词叫做“阴阳互根”来讲述阴阳之间的这种相关关系,意思是阴阳之间能够相互转化,互为存在条件。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不美做对比;长短、前后也是相比较而言;阴阳的道理与此同理。以一年四季中的昼夜长短和寒暑来理解阴阳,最为简单。从冬至至夏至,白天越来越长,夜晚越来越短,阴消阳长;而从夏至到冬至,白天越来越短,夜晚越来越长,阳消阴长;这就是阴阳的此消彼长,相互转化。

传统文化中认为,阴阳的这种转化,正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处于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之中,没有完全静止的事物。由此,我想到了有人问为什么中国没有地心说,因为地心说认为大地是静止不动的,而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大地的说法是“天地密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