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2年1月6日,叶帅来到医院向病危的陈毅元帅传达毛主席意见:"'二月逆流'经过时间考验,根本没有这个事,今后不要再讲'二月逆流'了。请你们去向陈毅同志传达一下。"

同日23时55分,陈毅在北京病逝,终年七十一岁。1972年1月10日,当日下午毛主席突然决定将参加陈毅追悼会。

得知这一消息,对追悼会规模愤懑不平的周总理迅速做出反应,提高了追悼会的规格。这是主席最后一次参加追悼会,来到了陈毅追悼会场的主席却让人们大吃一惊。

他灰色风衣下便只穿着一件睡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这两位昔日的知己战友以这样的面貌作别?

从领跑员到拦路人

陈毅之子陈小鲁说自己的父亲是"老运动员"了,多年的经验让他对政治斗争有着充分的了解,所以初始他并未阻止儿子在学校串联。

只是说:"外交部的事你不要管,你问了你也不知道,你中学的事我也管不了。"

他判断出了这并这不是一个可以平稳安定度过的运动,并且自己也旗帜鲜明地支持这样一场被说成是反修防修的运动,因为这是主席和党中央所积极号召的

不过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还是超出了这位"老运动员"的预估,事情很快发展到各级党委也被冲垮和瘫痪,社会造成很大的混乱。

陈毅对冲击党委和老干部等事项坚持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见,在艰难的处境之下保护着外交部工作和外事活动的正常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逐渐对这场运动失去了最初高涨的热情,几个月之后便嘱咐儿子不要再出去乱窜,陈小鲁没有听进去父亲的话,这使得他将多年沉浸在,亲眼见得老师被批判致死的悔恨之中。

陈毅或许从儿子激进的表现中就看到了这场运动再如此进行下去,将给新中国造成极大的破坏,让千万英雄用生命换来的革命成果付之东流。

于是他一次次在公开场合向造反派表达自己坚持正义的态度,说:"我不搞个人迷信"、"不要空喊口号",但在陷入政治狂热的造反派眼里,这些苦口婆心的劝导是向他们进攻和挑衅。

而跳梁小丑们也急不可待地开始向陈毅等老帅发难,发动造反派满街贴满了陈毅的大字报,说这位老革命家是"黑帮头子"、"修正主义"。

1967年2月,怀仁堂内爆发了激烈的争论,陈毅愤怒激言:"这样一个伟大的党,只有这十一个人是干净的?如果只有这个十一个人是干净的,我陈毅不要这个干净!"、"一个共产党员,到了这个时候还不敢站出来讲话,一个铜板也不值!"

陈毅从这场"史无前例"运动的领跑员成了拦路人,是因为不忍见极端地批判使得国家面临崩溃。

但他的清醒呐喊没有得到回音,反被诬陷。让陈毅最无法接受的不是那些莫须有的罪名,而是他还能工作却不能去工作,国家正需要他时他不能再回到岗位上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最后的斗争

"对党内一些老同志要一批、二保、三看"、"所有与二月逆流有关的老同志及其家属,都不要批判,要把关系搞好。"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使得许多长征途中、宝塔山下并肩唱和的老战友纷纷受伤害倒下。

毛主席始终强调要禁止武斗,却还是难以完全阻止出笼的狂热暴力。于是当仅剩的几位老帅也成了"二月逆流",主席和总理几次提出对他们的保护。

林、江、"王、关、戚"等人却借此发泄私恨,1969年10月后,陈毅又被林副统帅的一声调令下放到石家庄参加工厂活动,这一年他68岁,生命仅剩下不足三年的时光。

任谁也没想到,1971年9月13日,"万岁不离口,语录不离手"的林副统帅竟然在蒙古温都尔汗折戟沉沙。

一部分人从入魅般的政治狂热中惊醒,他们眼见林副统帅在这场运动中起高楼、宴宾客,却从未预料到林的死,客观上宣告了这场运动理论的破产。

陈毅此时已从石家庄回到北京,但他没能回家,也没能回到工作岗位上,而是住进了301医院。

陈毅到石家庄后常感到腹痛难忍,妻子张茜多次相劝他才写信给总理,当总理批准他回京治病时,不知是不用心、还是医疗条件和水平不完善,几次检查都没能查出真正的病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住院之后也未有一次会诊,结果耽误了治疗,等发现的时候,其肠癌已经有局部转移;但即便如此,陈毅也要用最后的生命去做斗争。

"九一三"之后,陈毅在揭发信中嫉恶如仇地称其为"林贼"、"大叛徒",身体已经很虚弱的他依然积极参加"批林"的座谈会,两次长篇发言揭露出林的本真面目

极其荒诞的是,几个月前的庐山上,如日中天的"林贼"栽了跟头。这次战斗使得陈毅病倒了,再未能下床,直到1月6日23时55分,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陈毅同志是一个好同志"

陈毅元帅文武双全,既可以与毛主席一同研究沙场作战,又能共赏诗词,虽然个性不同,但他们之间的交往很多时刻是和谐的。

毛主席曾给陈毅写过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相见恨晚,相慰平生,希遇事相商。二十八团是很有钱途的一个团,希望很好掌握"。

他们之间的友谊,不仅有领袖与将帅的同志之情,还有可促膝长谈的知己之爱,在毛主席与其他人的交往中,这是少见和珍贵的。

"九一三"事件发生后,毛主席的身体大不如前,一个月后他便在会上讲,整几位老帅,是陈、林搞的,并肯定:"陈毅同志有错误,他在华东工作是很有功的"。

之后几位老帅都恢复了工作,而陈毅因病住院,没有再能完成他想继续工作的迫切愿望。

可即便是在病中,即便是还没有毛主席完全谅解自己的消息,陈毅依然清晰地记得主席的生日,还提出要吃一碗长寿面来为毛主席祝寿。

往事历历在目,知己老友却已不在身旁,井冈山的战友一个个远去了,晚年的毛主席深感高处不胜寒,因为孤独使得他更为深沉了。

但陈毅的离世使他再也难压抑住自己内心炽热的情感,于是午饭过后就在床上辗转反侧的毛主席突然坐了起来,告诉秘书:"调车,我要去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

与陈毅元帅有着生死之交的周总理,忙完一天工作后来到了陈毅遗体停放间,见到老友只盖着一层白布床单、静静躺在一个不足十平米的走廊式房间里。

寒风吹得纸花作响,他见文件上写,因为陈毅已经不算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所以追悼会由中央军委出面组织,只请内宾不请外宾,政治局委员不一定出席,参加追悼会人数为500人,由叶帅致辞。

周总理知道,这个追悼会规模实在匹配不上陈毅元帅为新中国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一位老革命家至死还要遭受不公的待遇,无能为力的周总理,心也如同掉入了冰窟。

共600字的悼词,简历介绍就占据一半的篇幅,唯一令他有所安慰的是毛主席的批示:"基本可用。删去两段。前面已作了结论,后两段均可不要。功过的评论,不宜在追悼会上作。"

悲痛和愤懑淤积在他的心中,所以当得知毛主席将参加陈毅追悼会,周总理迅速做出决定,要提高追悼会规格:请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参加,并改由周总理来致悼词

他亲自打电话通知能来的人都要来,长久氤氲在他消瘦脸庞上的乌云被驱散了,这何止展现了他机敏过人的反应,也昭见他对陈毅元帅的真挚感情。

1月10日下午,八宝山公墓礼堂,周总理到达后认真检查了追悼会场的布置,见到许多党内、军内、民主人士都出席了这场追悼会,也看到了张伯驹为陈毅元帅写的那副挽联,这使他欣慰了许多:

仗剑如云,作于诚,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尽庶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播规,好奇犹存,无愧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必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们恭敬地等待着毛主席的入场,但他们并未料到,被搀扶入追悼会场的主席只披了件灰色风衣,下面竟然还穿着睡衣,下身穿的裤子也只是一条绒裤,鞋子也只是一双"老头鞋"。

临行前,秘书把毛主席出席重要场合的"毛式"服装找来,他说别换了,套在睡衣外面便是了,秘书觉得这个装束出不了门,又把他的大衣带上了。

连衣服也来不及换的迫切,足见他们的情谊是真挚的、亲密的,这样诚挚的友谊被小人所离间受冤又是何等的悲恸呢!

毛主席到场后亲切地慰问了陈毅元帅的夫人,张茜对毛主席说,是陈毅不懂,过去反对过主席,毛主席慷慨地对她说:"陈毅同志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好同志。他为中国革命、世界革命作出贡献,立了大功劳的,这已经作了结论了嘛。……陈毅同志是支持我的。" 张茜体谅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不好,劝他回去休养,而毛主席坚持:"不,我也要参加追悼会,给我一个黑纱。"

追悼会开始后,全场肃穆,在周总理悲痛低沉地念到:"陈毅同志安息吧!",有人捕捉到一世坚强、将柔情埋于胸中的毛主席,沧桑的脸上双目失神、双泪长流。

临走,他来到用鲜红党旗覆盖的陈毅骨灰盒前,深深鞠躬三次。张茜把毛主席搀扶到车前,主席紧紧握着她的手。

当他上车时,几次迈步都难登上去,这个画面一直珍藏在张茜心中,她多希望丈夫也能看到这一幕,体会到主席的苦心和真情。

冬去春来

陈毅元帅的病逝,让人们觉得这个冬天更加冷了,但毛主席出席陈毅追悼会这一举动,便预示着春天快要到来了。

这场追悼会极大地挫败了江、张等猖狂迫害老帅的造反派们嚣张的气焰,之后他们短暂地收敛了自己的为所欲为;它使得与陈毅同受"二月逆流"冤屈的干部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不久之后,157名蒙冤的将军相继得到平反;同时也给在这场"史无前例"运动中受迫害的民众许多希望和坚持真理的勇气,他们看清了是坏人的真面目,相信不久之后,作恶者一定会受到惩罚,自己也将得到公正的评判。

主席在和张茜谈话时还谈到了被打倒的邓小平同志,说他的问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这给对国家、党发展前途忧心忡忡的周总理一线曙光。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元帅用自己的一生诠释出了这首诗的精神内涵,对于与主席之间的情谊亦是如此,不被奸佞妄言所离间。

毛主席同样对他的而这位有着松柏之志的战友、知己,付出了满腔深情,晚年他听得"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而悲怆万分,或许也是因为那棵雪压不弯的青松已经离他而去了。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