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华文化传承千载,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化内涵那就是家国情怀。正是因为一代代华夏儿女对于家、国这两个词的崇敬,才有了华夏民延绵至今的生生不息。

这种文化精神,像是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之上。让中华二女无论在何等艰难的情况之下都能够迎难而上,破土重生。

近代中国,国力式微。面对巨大的历史变故,中华大地上,无数爱国人士感受到了国家危亡时自己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召唤。

用各式各样的方式来拯救这个本已经岌岌可危的国家。家国情怀,似乎成为那个年代人们的一种特殊情结。

虽然在五四时期,人们曾希望用西方文化来寻找新的民族文化内涵,但是一切的理念的根基离开了中华儿女的这份家国情怀也都不过是水上堆沙而已。

家、国这两个最为简单的词,在他背后所承载的重量,足以支撑这个身处危机的民族在此走上辉煌。

父志,一生的家国情怀

1904年8月22日的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一名男婴伴随着一声啼哭哇哇坠地。他的父亲满怀希望地为他按照家中族辈取了一个名字:邓先圣。

自从祖上为官迁居与此地之后,虽然传承多代枝叶庞大,但是整个家族却始终少了几分门楣的荣耀。

为自己刚刚出生的孩子取这个名字正是希望这个孩子能够像自己秉承先辈的意志,成为一个与国家有用的圣人。

而这位希望自己孩子能够成为圣人的父亲,正是我国伟大的领导人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而那名叫做邓先圣的男婴正是后来的邓小平。

据邓小平晚年回忆,自己家在当时的四川广安还是一个小地主家庭。因为蒙受祖荫,所以小时候家中还算富裕,加上邓小平的祖父邓克达善于打理、经营,又靠织布攒下一些积蓄购买田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邓小平父亲那一代邓绍昌的时候,家中足足有两百挑地(五挑为一亩)。所以从邓绍昌这一代开始,家中男童除了下地劳作、和学习家中的一点生意之外都有机会送到学堂里面学习文化知识。

无论是私塾还是新式的学堂,文化教育总是少不了的。那个时候的邓家,正如中国千百年来的所有家庭一样,耕读传家正是中国人最为崇高的社会理想形式之一。

清、民变革之际,各种文化、思想百花齐放。面对历史巨变,各种思想也在那个时代纷纷涌向了历史的舞台。

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来探索救治国家的方式,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样的变化背后,除了那些我们所熟悉的历史人物之外,其实更多的是源自于成百上千的普通家庭里面走出的学子对于社会的思考。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观念里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以来就像是血脉纵横一样地贯穿了一切主流阶级的思想观念中。

无论是那些传承多代的久富之家,还是那些后起的新贵,教育永远都是不变的话题。

自邓小平的祖父邓克达攒得一番家业之后,便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送到了晚清时期成立的成都政法学校中读书。

在成都念书的那段时间里面邓绍昌眼见了中国近代变化最大的时期,强烈的传统观念在初到中华大地的西方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也在渐渐地蜕变。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维系了两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终结,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与于读书人破灭。各式新建的学堂的办学宗旨也从培养官员变成了服务于各行各业。

身处在这种样的时代的邓绍昌无疑是幸运的,因为求学除了旧时代学子"格物致知"的终极目的外,这时候的文化人终于有了不为官也能为将文化直接作用于社会,家庭的机会。

结束了在成都的学习之后,邓小平的父亲便回到了家乡当起了当地的一名教书先生。虽然科举考试终结了,但是人们在社会变革之下对于教育的热情不减反增。

这也让邓绍昌在当地渐渐地有了许多的威望。等儿子降临于世之后,身为人父的邓绍昌自然是对于自己的儿子寄予了最大的希望。

所以才会给自己的开始取名为邓先圣。直到邓小平适龄,被送到思绪里面念书的时候才有教书的先生将邓小平的名字改为"邓希贤"。

清朝大厦倾覆之际,社会动荡。即便是身处于四川广安的邓绍昌也感到无力偏安。国之不存,家又何以为继。

1910年,在洋人的裹挟之下,清政府被迫从英法德美四国那里签订了借款修路的合同,同时在朝廷中腐败官员的指示下将这笔钱用于对革命党人的镇压。

原本由四川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等各阶级共同出捐修建的川汉铁路在洋人的支持下被邮传大臣盛宣怀侵吞,收为"国有"。

再这样的背景之下,"保路运动"爆发,同时也诞生了四川历史上的一个著名的民间组织"袍哥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候的邓绍昌也积极地加入了其中,并且在"袍哥会"渐渐成为协兴码头的"当家三爷",后升任"掌旗大爷"。

所谓时事出英雄,从一开始的反洋教,保铁路为重宗旨,袍哥会渐渐地成长起来。到了辛亥革命时期,早已经与下层百姓完全脱离的清政府已经岌岌可危。

各地官员自顾不暇,中央集权荡然无存。而民间的官员借剿革命党人之机杀良冒功,残害百姓。

为了保卫家园,也为了在乱世之中探索那所谓的"家国情怀",原本的袍哥会中的很多人这时都参加到了革命党中。"一起推翻那个早已经从根子里面坏掉的清政府,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

怀着这样的希望,邓绍昌也加入到了革命党人的队伍中。因为早年时候上过新式的学堂,所以参加到革命党中的邓绍昌也很快在军中有了自己的职务:新兵训练营营长。

而后当过广安县的警卫总办(团练局长)。但是时逢乱世,又有多少人是真心实意地投身革命的呢?辛亥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一周全国上下陷入了更加深的混乱之中

军阀割据,各种势力走马灯似的登上历史舞台。那些借着革命的名义崛起的豪强势力大多都只是打着革命的旗帜大发国难财。

这时候的四川兵匪一家,地方豪强势力在摆脱了中央集权之后对百姓发起的往往是更加惨无人道的巧取豪夺。

面对这样的局面,邓绍昌空有报国之志,却无力改变时局。为了不与乡匪同流合污,邓绍昌辞官回乡,守着家中的田产自保度日。

四川本是天府之国,但是灾荒从来都不曾少过。连年的兵灾与荒灾让邓绍昌一家的日子也显得颇为艰难,原本两百多挑的地等到这时已经去了一小半。

多为在荒年的时候给大地主家换粮变卖掉。邓绍昌回家之后却又遭到"乡匪"的骚扰,最终只能到重庆避祸,常年奔走在广安与重庆两地。

但是邓绍昌却将自己对于国家富强的向往与寄托全部都放在了少年的邓小平身上。他相信终有一日,国将再起。再这样的家国情怀之下,邓绍昌全心致力于对子女的培养之中。

父亲的希望

小时候的邓小平远要比同龄的孩童都更加聪慧。在他所读的那所私塾里面一共就六个孩子。

即是运气,也是机缘,邓小平的第一位私塾老师并没有因为孩子少就懈怠,相反对于这几个孩子的教育却都是不遗余力的。

邓小平不但记忆力惊人,对于学堂里面所学的文章只需几遍便能牢记于心。虽不说是过目不忘,但也算是少有的天才了。除了具有这般天赋之外,邓小平还有一副生性善良的好心肠。

刚上学的时候,一日邓绍昌发现家中少了5块钱。仔细想了之后觉得可能是邓小平拿走了,但是自幼懂事的他又怎么会乱拿家中的钱呢?于是邓绍昌决定等儿子回来之后问清楚。

原来,邓小平在学校的一个同学家中妹妹身患重疾,家中已经早已是无力承担妹妹的医疗费用。

在得知这件事后,邓小平便从家中拿了5块钱给自己的同学。回家之后,还未等父亲问话,邓小平自觉有错,便一五一十地将事情告诉了父亲。

听完邓小平的话之后,邓绍昌一把将邓小平抱在怀中,这时候的邓绍昌已经下定决心要将邓小平培养成才,报效国家。因为聪明难得,而这副善良的好心肠更是难得。只要是好好培养,将来一定是国家栋梁。

等邓小平读小学的时候,邓绍昌因为不愿与"乡匪"同流合污于是失去了生计。即便回家务农也时常受到"乡匪"的骚扰,无奈之下,邓绍昌只能往前往重庆避祸

从那个时候开始,邓家原本的富庶渐渐离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极其艰难的生活。但是邓小平的母亲与邓绍昌始终是一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男人在外避祸,但是家中的所有事情邓小平的母亲一样都没落下。原本出生于广安乡绅望族家庭的邓小平母亲淡氏,为了能够让正在长身体阶段的孩子们有一口肉吃,哪怕在最艰难的时候也坚持拿出一些时间来养猪。

见母亲辛劳,在学校的书的邓小平也就愈加的争气,学业十分优秀。小学毕业之后,邓小平便顺利地考入了广安县立中学读书。而这时候在重庆的邓绍昌也同样为邓小平的学业四处奔波。

不遗余力支持邓小平留学法国

一次偶然的机会,邓绍昌听闻四川教育名人吴玉章先生为了致力于四川省的教育,决定在重庆开办留学法国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事情。

出生在清末变革之中的邓绍昌当然知道出国留学意味着什么,那时候国外有着强大的先进技术与工业生产力。

国家要想富强,就得依靠年轻的学子们从国外将先进的技术带回中国。以思想的变革为根,国体变革为本,技术变革为拓。

三者缺一不可,让孩子留学成为了邓绍昌的梦想,更何况邓小平是这样的聪明。在打听完学制之后,邓绍昌便急忙与邓小平商量。

听闻了父亲的见解之后,邓小平也很想到国外学习历练一番。经过一番努力,一年之后,初中毕业的邓小平终于考上了留法预备学校。

可是虽然顺利地考入了法国留学的预备役学校,但是出国留学可不是闹着玩的,更何况邓小平是要自费留学,费用高达300块大洋。

这对于当时的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天文数字。事已至此,邓绍昌心一横,回到广安开始变卖家中的田产和余粮。然后又在同族那里借了几十块大洋,东拼西凑之下终于攒足了300块大洋用作邓小平的留学费用。

1920年,邓小平终于在父亲的全力资助下踏上了前往法国的留学之路。然而邓小平不知道的是,与父亲这一别竟然就是永别。

多年后回到祖国邓小平便投身于革命之中,始终没有机会回家见一眼自己的父亲。1936年,邓绍昌在从重庆回广安的途中身亡,具体原因不被人所知。

在法国的邓小平不忘父亲临别时对自己的嘱咐。一心求学报国的他在法国的时候比别人都要努力地学习。

见家中日渐落魄的光景,和父亲不遗余力送他出国的决心,邓小平在法国的时候尤为勤俭刻苦。

作为在法国的工读生,邓小平在求去学业的同时,也见到了在那富丽堂皇的外表下,西方国家对于工人的欺压。于是在革命思想的号召之下加入了旅欧少年共产党,并以共产主义为其奋斗一生的理想。

几十年后,已经是我国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领导人的邓小平在回忆起自己的父亲的时候,所流露出的除了对于父亲的缅怀之情。同时还有当年父亲当年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送他到国外念书的那份家国情怀的无限敬仰了!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