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书法历史源远流长,隶、楷、行、草的古代书法大家层出不穷,放在如今,练习书法依旧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在人群中广泛传播。

只是"大家"一词却鲜有听闻,与之相近的大师一词放在如今倒更像是在指脸骂人,也是因为当今社会上一些"跳梁小丑"属实太多,无才无德偏要故弄玄虚,导致原本许多立意很正的词汇被污名化,今天我们来聊聊中国榜书第一人——徐双喜。

初识榜书

或许很多并没有深入了解过书法的人都有一个疑问,就是什么是榜书?榜书比之我们经常用的楷、行二书又有什么不同?

这里我会一一解答,首先榜书又称"擘窠大字",前两个字不认识没有关系,榜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一个字,因为榜书主要书写在宫殿匾额上,装饰的主体一般是皇家宫殿、园囿,起先是为了歌颂帝王,随后也被用来题写重臣宅邸、寺宇庙堂、名山大川,目的是烘托一种大气磅礴的氛围,不大是肯定不行的。

书写的方式首先是篆书,后来有所改变兼用行、草,所以榜书并不能完全算作一种独立的书法,更像是因为书写对象的差异而衍生出一种书法。

名扬中外

接着聊回我们的主角中国榜书第一人徐双喜院士,简单回顾一下徐双喜院士的经历。1959年出生在浙江绍兴,说到绍兴大家肯定不会陌生,近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鲁迅就是浙江绍兴人。或许是好山好水养好人,徐双喜院士自幼就酷爱书法,主修行书、草书和榜书,书法特点沿袭自王羲之、怀素,代表作有以巨型榜书书写而成的"艺"和"龙"还有以榜书临摹怀素的《自叙帖》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不得不说的是以榜书写成的巨型"龙"字,单单一个"龙"字书写完成面积竟然达到272.25平方米,500张宣纸。通过了2010年中国世界纪录协会现场认证,也因此被誉为"世界榜书新冠军",其所做的《自叙贴》被作为国礼送给联合国收藏,各大电视台也是争相邀请出席活动,媒体也是以榜书第一人大肆报道。

争议频出

可能是木秀于林,也有可能是瑜不掩瑕,外界对于徐双喜院士"榜书第一人"的称号颇有异议,争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花数百平米的纸只为了写一个字属实是有点铺张浪费;另一方面主要是对徐双喜院士艺术水准的质疑

首先就环保主义者的观点而言,有一定道理性,毕竟榜书虽然比较寻常字体是很大,但是也只是相较于我们书本而言,榜书过于巨大很难说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而且仅仅只是一个字,单从观赏者的角度而言,也很难看清全貌,毕竟数百平米的字,可能只有在楼上才能看得清楚,看得真切。

谐趣的说法就是对观赏者不友好,但是从徐双喜院士的角度出发,如此的巨型字一来不是常写,二来就其工程量而言书写如此巨大的一个字也绝非易事,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和脑力去执行和布局,想想一个老人抱着一只拖把大小的毛笔书写,属实也令人唏嘘不已,艺术的细节层面暂且不论,冲大爷的体力还是得点个赞,就这么一个字写下来可能不亚于青年负重跑操场两圈。

争议的另一方面就是外界人士对于徐老艺术水准的质疑,概括一下徐老榜书的特点,其一就是大,大到没有其他榜书的书法家有写到这种规模,大的另一层面,就是不够细致,细节处的笔法不太受同行待见,其二是笔画消瘦,笔势随意,失了"圆笔或方笔,或方圆结合的中锋"地形,其三是以画代写,拖笔成形,这也和书写工具有关,巨型的书法创作只能依赖外形夸张似拖把的毛笔,这势必会造成灵活度的下降,操纵如此大的一只"笔",体力的消耗可想而知,所以极大的限制了作品艺术水准。

简单来说网友们看待徐老的书法有点类似于江湖杂耍,除了大的特点再没有什么观赏性。而在"小字"方面,似乎徐老的作品在网友眼里变得更加不值一提,"小字"可不小,只是相对于徐老的成名作品小了很多,这些作品的突出问题在于笔势没有收尾、转笔不到位、结构比例失调,为此网友给出了很形象的总结:大字吓死人,小字笑死人

书法之殇

不难发现,当今国内书法渐趋没落,这不能不引人深思,纵观古今,一个书法大家的诞生需要大量的时间用来练习,起先是入门,接着模仿,最后才渐渐养成属于自己的风格,其后润饰和完善同样需要持之以恒的磨砺。

所以书圣王羲之的墨池典故也不全是夸大之词,而反观今日快节奏的生活和物质化的社会中的人们为了工作疲于奔命,哪里还有多余的时间用在学习书法上,现实的来讲,书法家并不能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既然不能保证稳定的收入来源,自然不能坐吃山空,人心浮动又能写出什么好字呢;再看看原本层次不齐、滥竽充数的各种书法协会也是乱象频出,仅存于世的几位书法泰山不是被人排挤,就是忍受不了周身污浊的氛围选择明哲保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拿曾出任过第四届创作委员会、第五届全国书法展评会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佑局来讲,加入中国书法协会三十年最终选择主动离开,离开时的言语除了对过往的追忆,余下的都是批评。中国书协尚且如此,那些规模和制度上都尚不如中国书协的其他书法协会又能好到什么地步呢?大多只是一群跳梁小丑的名利场罢了,眼不见为净罢了,中国的书法未来属实令人堪忧。

收官之语

不懂书法自然也不会去妄议书法,既然存在如此多的质疑,抛开背后种种不谈,这说明徐老本身确确实实有所不足,放下各种荣誉头衔,艺术创作者本身是为了创作优秀的作品而生。

也期待徐双喜院士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的书法造诣,同时也希望广大的网民多一丝包容,尊重艺术创作者的付出,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作品的同时还能拥有冷静的头脑来发表一些专业性的指导意见;也希望国家能够重视书法人才的培养和资源的投入,将这份底蕴完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