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1年了,我还是做不到自在从容地走进奢侈品店铺。

橱窗光芒四射,店内矜贵清冷,柜姐凌厉的眼神“唰”地投射过来。

我立刻意识到自己走进店门就是一个错误,赶紧把微微颤抖的手揣进森马羽绒服,假装走错了路,迈出六亲不认的步伐往外走。

在奢侈品店铺里用慌乱掩饰穷酸,尽力维持体面和尊严的人实在太多,在知乎还形成了热搜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怎么回事,明明是服务业来着?

你和柜姐彼此都看不顺眼

走进奢侈品店铺,先要接受柜姐3D式360°的眼神扫描。通过你身上的优衣库,脚蹬的斯凯奇,手腕戴的某宝杂牌手表先定个级:这个人和我们品牌完全不是一个梯度。

你打个寒噤,更加步步小心,句句留意。但依然免不了遭受简单对话里的刀光剑影。

“这款有折扣吗?”“不打折,因为我们要成为经典。”

“手袋3万2,确定要拿出来看吗?“看看要钱吗?”

“请不要用手摸,面料比较脆弱。”“质量这么差吗,哦那不买了。”

究竟是柜姐的两分薄凉三分讥诮四分漫不经心占上风,还是你的伶牙俐齿能言善辩更胜一筹,完全是靠你是否能使出200%的气场和自信。

甚至有人在柜姐的白眼中“激将法式购物”,转身就去level更高的竞品店铺怒买,拎着袋子慢悠悠踱回来,在柜姐的复杂眼神里暗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喜宝说出自己要十克拉的全美方钻,柜哥的态度瞬间变了

有钱任性的人还是少数,大部分人就忍了,毕竟底气都被余额限制住了。

然而过于殷勤堪比屈臣氏的店员,也让人紧张到冒汗。

盯着满钻手镯看了几眼,柜哥就准备戴白手套取出来让我试戴。只想试一下衬衫,结果柜姐热情地拿来半身裙和丝巾帮我搭配,浑身穿戴价值3万,成为我身价最高的时刻。

于是不敢表露自己任何的喜好,眼神不敢在任何一件商品上停留超过5秒钟,生怕柜姐把整个店都卖给我。

啥都没买,还能受到“没关系,没有喜欢的下次再来看看”“进到店里,您就是我们的客人”“可以试试的,感受一下品牌的设计风格”等令人受宠若惊又如沐春风的对待,简直比中彩票还难。

有“陪学生族小妹妹多逛逛并不耽误我这个月拿销冠”自信的柜姐实在太少了。在KPI业绩量压力下,柜姐会通过外表快速筛选有购买意向和实力的客人,给予快精准的服务。

下雨天盯紧没带伞进店的客人,这说明他是开车来的;背着旧包的女士经济实力不菲,因为那是十年前LV限量款在岁月里变成的蜜色质感……

据说,开在赌场附近的奢侈品店铺倒是会对所有穿西装或汗衫的人一视同仁,保持基础的礼貌和微笑,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人身上到底有多少钱。

对于要靠业绩提成吃饭的柜姐来说,如果在“随便看看”的散客身上花了很多时间却没有开单,就是一种“投资失败”。

被柜姐剜白眼通常超不爽,但很多人潜意识也自觉理亏:自己随便逛逛的意图与柜姐促成生意的目标压根不吻合,感觉自己浪费了对方工作时间,也不好意思享受别人的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奢侈品牌的小心机:就是让你觉得买不起

让普通人感到局促,可能恰恰是奢侈品牌的小心机。

作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从定位上就具有差异性。

这不完全是“贵”就可以达到的。

一部苹果手机的价格通常比大多数基础款手袋还贵,但大家在苹果店里像逛菜市场一样毫无压力、其乐融融。因为从本质讲,苹果手机的定位还是面向大众的科技消费品。

而服务于高端人群的奢侈品牌,其区分度首先体现在彰显客人身份、地位的无形价值上。历史文化的光环,极高的品牌溢价,把奢侈品推向神坛。

品牌方也要从广大人群中寻找重点客户,为他们提供排他性的服务和独特的体验。

究竟是什么让这家店看起来就很贵

如果你常因奢侈品店铺的装修和陈列过于高大上而不敢进门……对,人家奢侈品牌的目的就是让你不敢去。

门面贵气、色调简洁、气质清冷,明明是购物场所,却要深呼吸才敢进来。

品牌越高档,陈列展示的衣物或包袋越少。面积100㎡的店铺,陈列出来的商品或许只有20-30件。

每件商品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好像每一件都是不可多得的独品。看似浪费空间,实际衬托出“孤品”的高级感。

毕竟消费力越强的客人,越希望自己买到的物品独一无二。

普通服装店里,屋顶是长长的灯管或是射灯,将整个店铺的商品照得锃亮闪耀。

而奢侈品的灯光则是氛围灯带,光线柔和、庄重、高贵,层次感分明,一下子把进店顾客的眼神拴住,聚焦在灯光中心C位那款最新手袋上。

一些奢侈品牌还有驻店陈列师。橱窗放什么,灯光怎么打,道具怎么摆,鲜花放在哪儿,室内多少度……事无巨细。

目的就是让走进来的VIP目标客户感觉到:尊贵;且让随便逛逛的人感觉到:真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奢侈品店铺的气场,就是对目标客户潜移默化的筛选。

背后的心理学原因在于,它给普通人打造出一种陌生感。

在于奢侈品店铺和看起来很专业的柜姐,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陌生环境。

虽然爱马仕的导购,点外卖的时候也和你一样绞尽脑汁地算满减,但当她在站在店里的铂金包旁边,一般人就失去了进去逛逛的勇气。

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人会通过已有的经验去观察陌生环境,并对自己是否与之匹配进行评估。

无论奢侈品的材质、工艺和价格,还是店铺环境、氛围和陈列,或是不苟言笑的柜哥柜姐,都和自己卑微打工人的身份全部匹配失败。一根皮带比自己一个月的工资都高,配自己的优衣库裤子,也太违和了吧?

此时沉睡在DNA里的自我保护机制强行启动,用一种紧张不安的感觉促使你尽快远离陌生的危险环境,把你劝退到安全地带——比如你能泰然自若走进去的迪卡侬。

当然,也不乏钱包空空还能心态平和的人,大多是陪土豪朋友去逛的。

在陌生的环境里,TA是你唯一“熟悉的环境要素”,如同一颗定心丸,帮助你消解外部环境的陌生感,增强对外部环境的认知程度。

熟识的柜哥赶来招呼TA,你也有胆接过柜姐的依云,即使最后你们啥都不买地走出店铺,你也不会觉得局促。因为这是你的富豪朋友的主场。

“奢侈品店铺恐惧症”治愈指南

余额不足的普通人要想自如进入奢侈品店铺,还是需要一些奇门遁术。

有人尝试“降维打击法”,没事多去逛逛博物馆珍宝馆,美术馆,当见识过“某夫人捐赠的十几克拉大钻戒,印度王公私藏的红绿宝石首饰,某皇后生前喜爱的一顶皇冠,传奇贵妇佩戴过的梨形钻石耳环”等无价之宝,再去看奢侈品都充满了世俗烟火气。

但逛博物馆并不会有压力,没人会强迫你买这个玉佩或那个瓷盘。但进奢侈品店铺门之前就知道自己一样也买不起,掌心立刻开始冒汗。

还有人熟读马列,试图站在人类生产的宏大视角,去消解奢侈品品牌苦心经营的门面心机。

进店后先用审视的目光打量货架上的那些物品。嗯,奢侈品归根到底本质上还是一种商品或消费品。就算是3000元的prada别针,本质上依然是一枚别针。

再想象一下,它们并不是举世无双的孤品,仓库里还有大量的同类货品廉价地堆在一起,跟批发市场区别不大。

只有被拿出来摆在店铺的聚光灯下,被端着店员给的香槟优雅踱步的客人买下,经过精致包装,细致服务,才有了更多的品牌溢价。

连LVMH集团的老板阿诺都曾说过:“奢侈品品牌的树立要比其他生意困难得多,它需要创造一种根本不存在的消费需求”,正如同这店铺精巧绝伦的装饰是一种幻像。

只要忽略依附在奢侈品背后被资本赋予的社会等级属性,仅仅以物品使用价值角度来看待这些包、鞋、衣服,无产阶级就能骄傲地想:哼,奢侈品只不过是人类物质水平达到一定充足程度后,为消耗财富而创造的虚空商业梦幻。

说了这么多,逛店慌张局促还不是因为穷。多挣钱才是真理。

等你年薪百万的时候,你就会知道——

天天忙到脚不沾地,你根本没时间去逛什么奢侈品店。

参考资料:

怎样才能踏实地走进奢侈品店?.知乎

为什么普通人逛奢侈品店心理压力这么大.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