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魏礼园

近日,广东省佛山市公安局公布佛山2020年新生儿取名热门名字,男孩取名为“梓睿”的最多,已连续2年排行榜首;女孩取名最多的是“梓晴”,已连续5年排行榜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佛山公布2020年新生儿取名热门名字

在这份热门名字榜单上,“梓”字似乎成了这届家长取名的首选。不少网友觉得,现在的家长缺乏想象力,连孩子的名字都趋同了。其实,每一代人的名字都有高频用字。

据调查统计,在1950年-1970年出生的一代人中,建国、志军、超英,比比皆是;到了1970年-1990年,男性名字中多见字为:伟、鹏、峰、磊,女性名字中多见字为:娜、芳、莹、玲。

而2010年以后出生的男孩名字带“博”字的最多,“泽”字第二,“宇”字第三;女孩名字带“涵”字的人数最多,带“梓”字的第二,带“雨”字的第三。浩然、子轩、雨泽、宇轩和梓涵、子涵、雨涵、欣怡成了目前小学生中的高频用名。

10后最热门的名字

可以说,每个时代的名字都有着特殊的烙印。时间再往前推,古人取名也趋同吗?今天,和小缸一起看看古代取名那些事吧。

古人取名有这些风尚

秦汉时期,尊老、称谓、身份、德行一类敬谦美辞成取字时的首选。

秦人常用伯、仲、叔、季四字,在此基础上,汉人又增加了元、长、次、幼、少、公、翁、君、臣、侯、宾、士、民、郎等字。如《盐铁论》执笔人桓宽,字“次公”;汉武帝时位列九卿的朱买臣,字“翁子”。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助词“之”受宠,名字带“之”成时尚。书圣王羲之一家的名字中,几代人都有“之”字,喜欢的程度还真是不逊色如今家长们对“梓”字的执念。

王羲之画像

具体来说,琅琊王氏之中——

六世有:晏之、允之、羲之、颐之、胡之、耆之、羡之、彭之、彪之、翘之;

七世有:崑之、晞之、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茂之、随之、伟之、越之、临之、望之;

八世有:陋之、肇之、桢之、静之、裕之、镇之、弘之、韶之、纳之、瓖之、泰之;

九世有:悦之、悏之、瓒之、昇之、标之、唯之、逡之、珪之;

十世有:秀之、延之、舆之。

当时皇族对“之”字也情有独钟,如晋宣帝的弟弟、安平献王叫司马孚之,儿子、汝南王叫司马亮之,后代还有司马景之、司马昙之……

单纯从文字的角度来说,“之”只是一个虚词,并没有实质性的字义。根据后人的研究,“之”字入名是天师道徒的习惯,具有信仰标识的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到唐宋时期,予、臣、汝、友一类称谓字以及可、如、斯、也等一类语助字,开始受到青睐。宋人取名还出现一种复古倾向,汉代的尊老字,如“老、叟、翁”等常入名中,如《东京梦华录》的作者叫孟元老;《鹤山集》的作者叫魏了翁。

此外,宋代也有以五行命名的风尚。而这一风气在明朝时,因被皇族用到排辈中,更多见于史籍记载。

五行命名出一个化学元素周期表

前不久,就有网友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明朝的那些皇子皇孙们,名字里大部分都含有周期表里的元素。比如朱均铁、朱在钠、朱恩钾,还有朱勤烷、朱悦烯、朱慎镭等等。

不止上面这些,要是全写完,估计能写满满一大张纸呢。你可能会想,原来朱元璋老先生是潜伏在明朝的理工男啊,竟然用化学元素来给皇室后代取名字。

但是,稍微一查就知道不对了。比如,镭元素是居里夫人在1902年发现的,但那位叫朱慎镭的老哥是万历年间人,1577年被封为永和王,他应该不会知道自己的名字日后这么厉害。

化学元素周期表

放着常用字不用,为何明朝的帝王们取了这些高冷的名字?传言是这样的,朱元璋给自己的后代们定下了一套五行相生的起名规则:

名字第一个字要是钦定的辈分,第二个字则要有一个五行偏旁的字,按照木、火、土、金、水依次代传。以燕王系为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朱祐樘。

五行相生、传承有序,这个初衷是好的。但朱元璋低估了自己后代的生育能力,前几代的朱棣、朱标、朱允炆、朱高熾他们起名字还比较容易,基本上常用字就能解决。

朱元璋画像

可过了几代,人越来越多,取名成了大难题,按照祖训得有个五行偏旁的字,还不好跟五代以前的祖宗重字。于是,各种生僻字都被翻出来了,甚至还有一些没见过的臆造字。

朱元璋也算是化学界的先知了,让后代创造了这些字。但这些字真的用在化学元素周期表里,是因为另一个人——徐寿,清末著名的化学家和翻译家。

当时,化学元素周期表刚传进中国,徐寿担当翻译工作。他也给自己立下了几条规矩:所有金属,翻译时都用金字旁。所有气体元素,都用气字头。剩下的,就都用石字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寿画像

很快,徐寿遇到了跟明朝皇室一样的问题:字不够用!元素还不能用常用字来命名,以免产生歧义,比如某个元素叫“钱”,就不太好。最后,他只能用一些生僻字来翻译这些元素。

可哪里有这么多合适的生僻字用呢?直到有一天,徐寿翻开了《明史诸王世系表》。他认真研究了此表,简直太神奇了,各位王爷的名字不就是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吗?

非常完整,非常完美。

古代取名还有这些规矩

古代取名规矩多,除了五行相生,还有其他吗?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有五个原则可以参考:“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通俗点说,就是以出生时的特征命名叫信,以祥瑞的字来命名叫义,以相类似的东西来命名叫象,用物品来命名叫假,用与父亲有关系的意思命名叫类。

孔子名丘,就是按“以类命为象”的原则取的。孔子生下后被发现头顶是凹下去的,取名丘大概是缺啥补啥吧。等孔子有了儿子,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于是给儿子取名鲤,这又是按照“取于物为假”的原则。

孔子画像

同时,申繻还强调了几点需要避讳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

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而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废了具、敖两座山的山名。

等到了小缸的本尊——司马光生活的宋代以后,取名时人为设置的限制明显多了起来。除了考虑传统的避讳,取名时还要讲阴阳五行、生辰八字、生肖属相、五格剖象等等。

按照八字原理,命里缺什么,取名时就补什么。明惠帝朱允炆,就是命里缺火,但史料中惠帝恰恰是因为一把火而丢了性命——在靖难中,他在宫中放火自焚。

朱允炆画像

宋代以后还开始流行以字辈取名,朱允炆的“允”字,就是辈分字。当年朱元璋给每个儿子20个字的辈分,太子一支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但在这之前,从皇室到普通老百姓大多以单字取名,如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在东西两汉的二十四位有庙号的皇帝中,仅汉昭帝刘弗陵是双字名,在登基后出于避讳的考虑,也去掉“陵”字改成了单字“弗”。

同样,在唐代的二十一位皇帝中,仅有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为双字名。一直到明清时期单字名才被冷落,在明清两朝二十八位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是单字名。

另外,像现代流行的重字名、姓名同字同音,也是古人忌讳的。重字是古代身份低贱者用名,一般侍妾、青楼女子多双名,如元稹妾名莺莺、秦淮名妓陈圆圆等。

但从历史的维度看,这些名字终究是一个时代的表现。

参考资料:

萧遥天、饶宗颐《中国人名研究》

王泉根《中国民间的字辈谱》

宋宇晟《“梓”成为起名首选,缺乏想象力?古人起名也跟风》

张頔《新生班里满眼的双字名,在古代曾是禁忌》

北京晚报《朱元璋嫡孙命里缺火取名朱允炆 后在宫中放火自焚》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吴瑕

审签|陈婉允

实习生|高爽